分享

如何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这里有一份指南

 司祥 2019-07-25

有很多小伙伴觉得做笔记很痛苦,做不好,也不会做有清晰条理的笔记,然后学的知识比较混乱,所以知识记不住,用不上,学习效率很低。

这归结于我们知识内化系统没有搭建好,那么我践行了将近三年的导图+知识卡片学习法,我是如何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做到知识的融汇贯通呢?

今天的分享为大家揭晓答案。

主要分两部分展开:

前半部分也就是卡片中绿色的部分,给大家介绍一张知识卡片的主要包含的要素和制作步骤,包括工具尺寸-模版要素-正文提炼-结构模型四张卡片内容。

后半部分也就是红色的部分,会给大家介绍,从一张知识卡片我们可以看出什么,以及知识卡片与思维导图的关系是什么,包括知识卡片在内化系统和整个知识体系中的作用是什么?

卡1 知识卡片模板的前处理

在最开始做知识卡片的时候,我选择的是PPT这个工具,当时选择PPT的原因很简单,因为PPT在工作中常用到,已经有一定的基础,不用再去学习另外的软件。

而且PPT还有很多功能没有挖掘,所以,用PPT做知识卡片,上手快,另一方面,我们如果能用到极致,就能打开另一种可能性,比如向PPT设计发展

实际上,在做知识卡片的过程中,我确实有潜移默化的提高自己的PPT技能。

  • 不是PPT高手也能做知识卡片吗?

不过在这里,也想提醒大家,用PPT做知识卡片并不需要先成为PPT高手,所以对PPT不熟悉的小伙伴也不用担心。

我们制作卡片的目的是记忆,而记忆是通过让知识可视化来进行的,最简单的可视化就是图解。

图解最简单的元素是线条,图形,关键字,线条和图形的颜色,粗细,形状就能组合变化出不同的样式。

所以只要会用PPT里面的形状、文本框、线条,我们就能做知识卡片。

  • 知识卡片的尺寸是多少,在哪设置?

大家问得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知识卡片的尺寸是多少,在哪设置?

我常用的是52*93,这个尺寸是满屏的,但是满屏也只是相对的,要根据具体的手机尺寸来定。

手机尺寸查询链接:

http://www.woshipm.com/screen/

另外,有的知识点很小,放在满屏的尺寸上会显得很空洞,所以,后来我常用的尺寸是50*60/70/80

有时候看一张图,常说像素不高,图片不清晰……

像素和厘米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厘米=28像素,所以我们可以去查询一些常用的手机像素,折算出对应的卡片尺寸。

PPT设计尺寸的位置:设计-幻灯片尺寸-点击自定义幻灯片大小。

总的原则是,我们设计的尺寸偏大些,呈现出来的卡片就越清晰。

在设计好了尺寸之后,我们可以再设置下一些帮助我们更方便做知识卡片的辅助设置,比如参考线、网格线和标尺等等。

设置好尺寸后,作图区会变得特别大,这时,我们可以调整下幻灯片大小。

当我们根据内容确定了卡片的主题颜色后,还可以围绕主题框做一些默认设置,比如默认的文本框字体大小,默认的形状颜色,如果大家按照我刚刚提供的尺寸来制作知识卡片,最小字号保证在36号以上是比较舒服的。

字体根据用途,最好是选择免费字体以及辨识度比较高,看起来不那么费力的字体。

卡2知识卡片的模板要素

做好了制作前的前处理后,我们可以正式设计自己的知识卡片模版了,模板我一直给大家强调的是:重知识轻设计。

不要太多的设计元素,也不要有太杂乱的配色,因为我们的中心是知识,太杂乱的配色,会有喧宾夺主的感觉。

设计一张知识卡片的时候包含以下几个元素即可:标题、正文、内容来源、个人信息以及其他信息,如果是课程卡的话,最好是放上课程信息。

1、标题

卡片的标题就和文字段落的小标题一样,能起到高度概括的作用,帮助我们回顾知识内容,也能让大家一目了然这张卡片讲的是什么。

因此卡片的标题不但要有,而且要明显,吸引眼球,按照我们的视觉阅读顺序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的习惯,一般放在卡片的上方,并用图形或者底色、颜色做强化处理。

好的标题就像一篇文章的标题一样决定打开率,内容决定传播率,对于卡片来说起到一个很好的视觉钩子的作用。

关于知识卡片的标题选取,建议大家用着三种类型:

① 问题型:利用问题做钩子,制造场景来吸引人

② 指导指南型:指导意义超强,看了之后就知道给自己的指导行动是什么

③ 干货型:看了就想收藏

2、正文

卡片的正文部分就是核心知识的呈现,也是我们提炼文章信息到卡片中的环节。

这一部分的具体步骤在卡三的时候给大家讲。

3、内容来源

卡片一定要标注内容来源,一方面是可以在我们第二次阅读的时候起到很好的索引作用,帮助自己了解知识源头在哪里,如有必要回归源头去查找信息的时候,可以找到

另外,知识卡片是我们对源头知识的二次加工,当我们把知识卡片当作一种知识载体进行转播分享给他人或者做其他用途的时候,备注好来源是尊重作者原创,以防止不必要的麻烦。

我们在设计知识卡片的模版也是一样,如果做卡片设计的时候引用了别人的模版,也要备注模版来源,因为模版本身也具有著作权。

4、个人信息

卡片做出来了之后,我们要保护好自己的作品,备注署名,贴上二维码或者加水印都是可以的,如果我们做知识服务制作课程的卡片、课程名字、主讲人、信息都是必要的。

如果想给卡片分类,可以添加金句卡、模型卡等等这样的字眼,或者添加一些指导行动和金句之类元素都是可以的。

5、课程信息

当我们给一个付费课程做系列卡片的时候,课程标题,每一讲的标题以及讲师信息都是需要备注的。

另外,课程信息,我们也可以留一个空白区域来写金句,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大家可以看一下,卡片2我的正文设计的就是一张卡片的形式,标题和正文,是一张卡片的核心,而一张卡片的黄金位置就是卡片的上1/3处,所以,在做卡片设计的时候,标题和重要信息放在上1/3处是最好的。

卡3 正文的提炼

  • 怎么抽取内容来制作知识卡片?

类型上,我分了两个大类:

① 一卡流:一张卡片就是一个独立的知识点,既可以放到系统里去拼接起来,也可以单独拿出来传播,比如笔记侠知识卡片专栏的卡片;

② 课程配套卡:一张卡片集合一节课的精华,高度提炼,比如笔记侠的线上课程卡类型。

基于一卡流,我提出了用“卡片思维”做课件的想法,也就是我们的课件,每一张挑出来都是独立存在的,可以不与上下连接。

但是他们之间又有隐性联系可以拼接在一起,拼接在一起后,又是一张大的地图,包括前两期我自己的实战营,就是用的卡片思维做课件,每一张课件单独拿出来都可以是一张卡。

  • 怎么去提炼卡片的核心?

分为4个步骤,分别是:识核心、提文字、可视化、上包装

1、识核心

核心是根据我们在学习过程中由自己来定义的,我们可以定义核心为概念、金句、模型、方法、原则、原理、清单等等。

根据个人对于核心知识的定义不同,我们也可以把知识卡片分为几种类型,分别是:概念卡、金句卡、模型卡、方法卡、原则卡、原理卡、清单卡……

具体类型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以及自己的想要输出的体系来确定。

2、提文字

需要我们一遍一遍的读,以我做课程卡片为例,首先我会通读一遍文章,了解大意,然后再泛读一遍文章,泛读的目的是直接找连接词来确定逻辑线。

找到逻辑后,再精读。精读与通读、泛读的区别是,精读会逐字逐句的读,并在脑海构想联系,从而挑出核心论点中的关键词。

把所有关键词挑选出来后,再精读第2遍,继续挑选关键词下一层级的说明语来贴细节,这样知识的颗粒度就越来越细。

在呈现知识的时候,我们要把握好平衡,颗粒度过大,也就是知识过于粗糙不便于理解,颗粒度太细,也就是知识太过于详细,则显得太冗杂多余,不精炼。

最好的办法就是拿一张卡片给别人看,觉得哪里不懂,我们就把颗粒度往下一个层次分解,觉得哪里多余就删掉。

3、可视化

第三部就是呈现的阶段。

首先我们可以根据逻辑线来为这个知识选择一个结构模型,也就是结构化的部分,如果进行了大量的刻意练习,我们在通读和泛读阶段,脑海里基本就能呈现结构雏形。

确定好模型框架后,第二步就是把关键词和解释说明语放进模型中,第三部做一些可视化的呈现,一般分为图解、图标、图表、图像。

4、上包装

就是去做一些美化工作。会涉及到几个原则,对齐原则,分层原则,留白原则,配色和谐原则等。

卡4 有哪些知识结构模型

首先我们可以去积累一些常用的逻辑结构,比如十二哥做的一张卡片,我再分享一张在《透过结构看世界》这本书里的结构罗盘。

除此之外,我自己总结了30个知识晶体,1个知识结构关系表,一张记忆分区罗盘,可以翻看公号历史文章。

值得一提的是,我做的结构关系表,是根据知识点的个数来切入的,我们做知识卡片去找模型结构的时候,往往会先看这有几个要素。

然后再看要素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因此整理这张表是用了几个知识点为切入点来进行整合,相当于自己首创的一种结构模型整理办法。

除了我们总结的,脑海里已经有的结构模型,如果遇到一个知识点,没有已知的结构与它对应怎么办——图解。

其实不管我们做思维导图还是做知识卡片,本质是图解,图解的本质就是框框、线条、关键词。

不断的去问关键词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他们之间的关系可以怎么用线条表示就对了。

卡5 知识卡片的背后

最后我们来看看,透过一张卡片的背后,我们能看到什么。

看一张卡片,我们表面上看到的是知识卡片的排版,设计、配色与呈现,但在了解了刚刚的步骤之后,你会发现,这中间最最重要的,知识卡片体现的是我们的阅读力、理解力,信息提炼力、逻辑力、结构力。

十二哥在接触了知识卡片之后,有一次他问我:知不知道他当时为什么选择做知识卡片?

他说,因为卡片比导图更复杂,需要在有限的空间里,展示清楚结构,而且要充分的视觉化,对于结构化思维是个很大的挑战。

所以实际上知识卡片是比思维导图难的,我在刻意练习了一年的知识卡片后,再用XMind做思维导图,发现很轻松。

我现在经常把XMind当作一张边界不受限的画布,直接用自由主题和连接线作图,更灵活,完全不受原来的结构限制,而是自己想要用到什么结构的时候才去调用。

卡6 卡片与导图的区别是什么?

当我们拿到一篇文章、演讲,可以把它拆解成一篇有逻辑,条理清楚的思维导图笔记,但是在拆解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其中有些很特别的关键知识很有共鸣,很有用,主要是可以迁移到其他地方去用。

所以,单独拎出来的知识就可以用知识卡片这个容器来承载。

单独拎出来的知识做成知识卡片并不是纯文字的堆积,而是进行了可视化,通过结构、图形、图像来进行记忆。我这里用了不同的形状来表示装进知识卡片里后被包装的知识。

在包装知识的过程中,我们一遍又一遍的巩固了知识,所以,知识很容易印象深刻,存入我们的长时记忆系统不容易丢失,也很容易被我们调用出来。

比如我们可以调用出来为自己的创作所用,我们可以用思维导图来搭建一篇文章,演讲的框架,最后加上文字,形成了新的文章,演讲等。

这就是我们对知识的融会贯通。

卡7内化系统

从文章到思维导图,从思维导图到知识卡片,从知识卡片到思维导图,最后又从思维导图到文章的过程其实是我们的一个完整的内化系统。

这个内化系统,我分了几个步骤,分别是拆解、理解、记忆、融合、应用。

每一个步骤我们都可以借助一个工具来处理:用幕布进行拆解,用思维导图进行理解,用知识卡片进行记忆,最后用思维导图和知识卡片融合成文章、演讲和课件。

而具体怎么拆解、怎么理解、怎么记忆、怎么融合、怎么应用,都是有一套具体的方法论。

卡8 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具体分为了输入,内化,输出三部分,每个部分能解决我们学习中不同的问题。

输入部分解决盲目学,囤课的问题;内化部分解决记不住用不上的问题;输出解决我们的学习没有反馈,无法获得改变的问题。

内化系统在我们整个学习体系中是最重要的,决定着我们能否记住知识,并且用上知识。

所以我们每次学一个东西都是T字型模型,多次学习,就是多个T字的组合。

知识卡片在我们的知识系统中相当于砖块,起着高屋建瓴的作用,我们拆解别人的转块来为自己所用,构建自己的知识大厦。

整个系统中,涉及原理、方法、工具,掌握这三大部分后,还需要自己不断地刻意练习。

今天我讲到的其实也只是卡片教程中很小的一部分,关于知识卡片的具体用途,以及结构化和可视化部分并没有展开讲。

而如何拆解、理解、融合、应用也有大概的关键词,包括输入系统、输出系统,具体包含了几个步骤,这些整体讲下来会涉及好几节大课。第3期训练营,为大家系统讲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