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英贵 “同甘共苦”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既要共同享受幸福,也要共同担当艰苦。可见“共”字跟“同”字意思基本相同。其实,“共”字的构字理据本身不仅有共同承受与担当的意思,还有拱手敬奉的意思。本文就来谈谈这个“共”字。 一、“共”字的字形解读及造字本义 “共”字的甲骨文字形并不很多,主要有两种形态,一种是如上图第一个甲骨文形体,象左右双手上举之形,另一种如上图第二个甲骨文形体,上举的双手之间又多了一物,用似圆非圆似方非方的符号表示。 “共”字的金文字形要稍显丰富一些,而且双手之间大多持有东西:有的象双手持容器之形(如上图头一个金文形体),有的象双手持工具之形(如上图后两个金文形体)。 若根据“共”字的甲骨文字形来分析它的构字理据,则双手上举或双手持物上举,其造字本义应该是表示敬奉或者奉献之意。 若根据“共”字的金文字形来分析它的构字理据,则双手持物(容器或工具),继承保留的造字本义当为敬奉或者奉献,其演变后的常用引申义,应该是表示双手一同劳作共同承担之意。 “共”字的战国大篆或者说文小篆都是在金文双手持物构形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只是在保留下部的双手基础上,而将上部的容器或工具合二而一,再经过小篆形体的线条化与规范化,进而形成了一个类似于“廿”字的符号。 《説文解字》卷三共部:“共,同也。从廿廾。凡共之属皆从共。” 许慎解释的大致意思是:“共”,就是一同的意思。它的字形采用“廿”和“廾”两个构件会合成意。大凡跟“共”的意思相关的字,都可以采用“共”作为表意偏旁。 由于《说文解字》作者许慎未见过甲骨文和金文字形,而是依据小篆形体解义,然而“共”字上部的构件并非作为数词二十讲的“廿”,故对“廿”形符号的意义,许慎也未能做出具体解释。至于“廾”形符号,许慎在“廾部”做了解释: 《说文解字·廾部》:“廾,竦手也。” “廾”读作gǒng,所谓“竦手”,意谓并拢两手以捧物,今作“拱”。 “共”字的小篆字形经过隶变与楷化之后,将上部的“廿”和“廾”两个构件相容和,使得上部的“廿”演变为“艹”,下部的“廾”演变为一横下边左右各一点的形态,这便是现代汉字的“共”。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共”字应该是拱手的“拱”与供奉的“供”的初文,它的造字本义当为敬奉或奉献。只是由于后来“共”字又产生了共同承担的常用引申义,于是就又为它的造字本义用添加“扌”或“亻”偏旁的方式另造后起字“拱”与“供”来表示它的拱手敬奉的造字本义。 二、“共”字的字义演变源流 “共”字的造字本义当为拱手敬奉。例如:“司正实觯,降自西阶。阶闲北面坐奠觯退,共少立。”(《仪礼·乡饮酒礼》)郑玄注:“共,拱手也。”再如:“子路共之。”(《论语·乡党》)再如:“圣人共手,时几将矣。”(《荀子·赋》)俞樾《诸子平议·荀子》:“此二句乃望之之辞,言圣人于此,亦拱手而待之耳。” “共”字由此造字本义,可以朝着如下几个方向产生直接引申义,其中某些引申义还有自己的深层引申义: 其一,表示供给、供奉的意思。例如:“共其羊牲。”(《周礼·夏官·羊人》)郑玄注:“共,犹给也。”再如:“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左传·僖公四年》)又如:“共酒食,具资用。”(《汉书·王莽传下》) 由此又可产生如下几种引申义: 一是表示恭敬的意思。例如:“父义、母慈、兄友、弟共、子孝,内平外成。”(《左传·文公十八年》)再如:“共承嘉惠兮,俟罪长沙。”(《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又如:“取士,国重典也,敢忘共乎?”(清·姚鼐《内阁学士张公墓志铭》) 二是表示供职、奉职的意思。例如:“尔共其职事,在法当迁。”(宋·王安石《施逊可大理寺丞制诰》)再如:“卿等不必言,其各共乃事。”(《续资治通鉴·元仁宗延佑七年》)又如:“尔诸臣宜同心匡辅,各共厥职。”(《清史稿·太宗纪二》) 三是表示环绕的意思。例如:“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朱熹集注:“言众星四面旋绕而归向之也。” 由此还可再引申表示“法”的意思。例如:“受小球大球,为下国缀旒……受小共大共,为下国骏厖。”(《诗·商颂·长发》)王引之《经义述闻·毛诗下》:“毛传曰:球,玉也。共,法也。引之谨案:球、共皆法也。球读为救,共读为拱。《广雅》曰:拱、救,法也……《诗》共字古本或作拱。” 其二,表示共同承担的意思。例如:“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论语·公冶长》)再如:“三年之丧,齐疏之服,饘粥之食,自天子达于庶人,三代共之。”(《孟子·滕文公上》)又如:“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又如:同甘共苦;休戚与共。 由此又可产生如下几种引申义: 一是表示皆、共同、一起的意思。例如:“少事长,贱事贵,共帅时。”(《礼记·内则》)郑玄注:“共,犹皆也。帅,循也。时,是也。礼皆如此也。”再如:“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孟子· 滕文公上》)又如:“白露下百草,萧兰共雕悴。”(唐·韩愈《秋怀诗》之二)又如:同舟共济;和平共处。 二是表示总共的意思。例如:“前后共吃了十五碗。”(《水浒传》第二三回)再如:“(颜俊)又拨两个安童伏侍,连前番跟去的小乙,共是三人。”(《醒世恒言·钱秀才错占凤凰俦》) 三是表示甚、深的意思。例如:“文物共葳蕤,声明且葱蒨。”(南朝·齐·谢朓《和伏武昌登孙权故城》诗)再如:“共思除醉外,无计奈愁何。”(唐·白居易《浔阳秋怀赠许明府》诗) 其三,用作介词:表对象(相当于“跟”)。例如:“荣即共穆结异姓兄弟。穆年大,荣兄事之。”(北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永宁寺》)再如:“斜阳似共春光语。”(南唐·张泌《河传》词)又如:“我有兄弟姊妹,幼时共我玩耍,长来同我切磋,待我很好。”(鲁迅《热风·随感录四十》) 其四,用作连词:表并列(相当于“和、与”)。例如:“到此怎惜我贞共孝,多被贼人控持了。”(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二)再如:“若是更损贤良,欺忠孝……只争个迟共早,终须报。”(元·邓玉宾《粉蝶儿》套曲)又如:“他也曾拨琵琶细诉昭君怨,道是胡人恶洁,喜的是腥共膻。”(清·李渔《蜃中楼·寄书》) 其五,用作称谓。主要有如下几种情形: 一是用作古国名,在今甘肃省泾川县北。例如:“密人不恭,敢距大邦,侵阮徂共。”(《诗·大雅·皇矣》)另一用作古国名,在今河南省辉县,西周时为共伯封国,后为卫邑。例如:“大叔出奔共。”(《左传·隐公元年》)再如:“益之以共滕之民为五千人。”(《左传·闵公二年》) 二是用作谥号。例如:“赫赫楚国,而君临之,抚有蛮夷,奄征南海,以属诸夏,而知其过,可不谓共乎?请谥之‘共’。”(《左传·襄公十三年》)再如:“猛足言于狐突曰:‘……申生受赐,以至于死,虽死何悔!’是以谥为共君。”(《国语·晋语二》)韦昭注:“谥法,既过能改曰共。” 三是用作共产党或共产主义的简称。例如:中共中央;国共合作;国际共运…… 根据上面对“共”字的字义演变过程的梳理,现将“共”字字义的发展脉络简示如下(示意图中的横直线表示字义之间的先后演变关系): 三、含有“共”字文化含义的相关成语 含有“共”字的相关成语比较多,“共”字在成语中的意思大致可细别为共同承担与共同在一起两种意思,诸如: 其一,“共”字侧重于共同承担的意思。例如: 安危与共——共同享受安乐,共同承担危难。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连。源自三国·魏·曹植《求自试表》:“而臣敢陈闻于陛下者,诚与国分形同气,忧患共之者也。” 患难与共——共同承担危险和困难。指彼此关系密切,利害一致。源自《礼记·儒行》:“儒有闻善以相告也,见善以礼相示也,爵位相先也,患难相死也。” 同甘共苦——甘:甜。共同享受幸福,共同担当艰苦。源自《战国策·燕策一》:“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其甘苦。” 同音共律——音律相同。比喻关系密切。语见汉·赵晔《吴越春秋·夫差内传》:“且吴与越,同音共律,上合星宿,下共一理。” 同舟共济——坐一条船,共同渡河。比喻团结互助,同心协力,战胜困难。也比喻利害相同。语见《孙子·九地》:“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 休戚与共——忧喜、福祸彼此共同承担。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同。源自《晋书·王导传》:“吾与元规休戚是同,悠悠之谈,宜绝智者之口。” 其一,“共”字侧重于共同在一起的意思。例如: 不共戴天——戴加在头上或用头顶着。不愿和仇敌在一个天底下并存。形容仇恨极深。源自《礼记·曲礼上》:“父之仇,弗与共戴天。” 共挽鹿车——挽:拉;鹿车古时的一种小车。旧时称赞夫妻同心,安贫乐道。语见《后汉书·鲍宣妻传》:“妻乃悉归侍御服饰,更著短布裳,与宣共挽鹿车归乡里。” 和衷共济——衷:内心;济:渡。大家一条心,共同渡过江河。比喻同心协力,克服困难。源自《尚书·皋陶谟》:“同寅协恭和衷哉。”《国语·鲁语下》:“夫苦匏不材于人,共济而已。” 奇文共赏——少见的好文章大家一道欣赏。源自晋·陶潜《移居》诗:“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人神共愤——人和神都愤恨。形容民愤极大。语见《旧唐书·于柚传》:“肆行暴虐,人神共愤,法令不容。” 天人共鉴——鉴:审察。天公、众人皆可审察。表示诚实无欺。语见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二十九回:“区区之心,唯以地方秩序为主,以人民生命财产为重,始终不渝,天人共鉴。” 雅俗共赏——形容某些文艺作品既优美,又通俗,各种文化程度的人都能够欣赏。语见明·孙人儒《东郭记·绵驹》:“闻得有绵驹善歌,雅俗共赏。” 众目共睹——所有人的眼睛都看到了。形容非常明显。亦作众目共视”、众目具瞻”。语见宋·何尚之《答宋文帝赞扬佛教事》:“且观世大士所降近验,并即表身世,众目共睹,祈求之家,其事相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