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330年开始,罗马帝国的统治中心已经转移到博士普鲁斯海峡,帝国特点也发生了变化。帝国的古罗马精神、拉丁语“文风”不可避免地减少了,政治的优先地位也发生了改变。此后,帝国的中心地带,已经不是意大利,而是巴尔干半岛和小亚细亚。皇帝最为关心的省区也不再是高卢(今法国)、西班牙、阿非利加(今北非阿尔及利亚),而是埃及、叙利亚、甚至是亚美尼亚。逐渐的,帝国不惜一切代价进行防御的边境,也不再是莱茵河,而变成了多瑙河的下游和彭提思河沿岸。 ![]() ![]() 鉴于这一转变,大多数历史学家喜欢将罗马帝国的名称,改称为“拜占庭帝国”。但是,无论如何,皇帝及其统治下的人们仍认为他们自己是罗马人。君士坦丁除了放弃了一个腐朽的都城(意大利的罗马)以外,其它什么都没有放弃。其实,罗马帝国东西之间分歧的发展是缓慢的,当时的人们根本觉察不到。对他们来讲,帝国稳定的连续性结构所给予的印象,比变化带来的印象要深刻得多。也就是说,迁都之后的帝国皇帝和大多数罗马人都觉得,帝国还是那个帝国,只是换了个都城而已。 ![]() 而且,在罗马被拜占庭取代这一点上,并没有普遍一致的观点。从起源上来看,裂痕可追溯到屋大维和马克·安东尼。两者间的对立导致了罗马帝国的第一次暂时性分裂。在当时,拜占庭的重要性已逐渐凸显出来,东部帝国重要性的加强,可以视为是对安东尼和埃及艳后克娄奥帕特拉的一种迟到的补偿。是安东尼和克娄奥帕特拉精心挑选了帝国的东半部,他们可被称为的“第一位拜占庭皇帝”。对这一头衔展开“竞争”的其他较为突出的人,应该是建立了君士坦丁堡的君士坦丁大帝、查士丁尼和希拉克略大帝。 ![]() 一些历史学家站在另一极端的角度认为,帝国与西部之间的联系彻底割断之前,不应该贴上“拜占庭”的标签。在这种观点的支持下,人们应该强调,9世纪甚至是11世纪,那时希腊教会与罗马拉丁教会的伙伴关系才最后结束。因此,拜占庭,并不是晚期古代罗马的陪衬,而是中世纪神圣罗马帝国的陪衬! ![]() 这一转变时期持续了500年。四、五世纪以来,帝国与西部各省的联系已被削弱到皇帝不得不放弃在西部统治的程度。6世纪,查士丁尼统治时期(527至565年),曾经企图恢复与罗马帝国西部的联系,但是以失败告终。随后,伴随着保加尔人和斯拉夫人的侵入,帝国境内说拉丁语的移民们受到压制,拜占庭完全被希腊语所占领。 ![]() ![]() 七世纪,最有价值的东方行省被阿拉伯人征服,帝国领土大大缩小,缩小到亚历山大大帝征服以前的古代希腊世界的程度;八世纪,阿拉伯人的扩张浪潮正在减退,帝国却为一场令人震惊的、延时很长的反对偶像崇拜的宗教狂热所震撼,这场宗教运动是东西方基督教大分裂的根源之一。 ![]() 在保加尔人的可汗用拜占庭帝国皇帝的头颅做饮器痛饮美酒之前,与可怕的保加尔人进行的旷日持久的战争,仍然得不到有效控制。圣像破坏运动则一直持续到842-843年才结束。865年保加尔人间的关系出现了一个重要的转折,这时,战争的领导者接受了君士坦丁堡大教长的洗礼,500年的动乱终于结束。 ![]() 此后,罗马帝国用两年的时间建立起强大的马其顿王朝。该王朝的皇帝们将帝国推向鼎盛。在这前五个世纪的时间里,长期的内忧外患,毫无疑问改变了帝国的政治、社会、宗教和文化生活,正式到此时而非在这之前,拜占庭才在这种意义上真正的继承了罗马人的世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