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中的反治法

 松静空空 2019-07-25

反治法,简而言之,是一种反常的治法。就是顺从于疾病的某些证候而治的,不同于一般治法的治疗方法。早在《内经》中就有“从者反治”之记载,并且提出了“寒因寒用”、“热因热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之原则。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把反治法的内容进一步充实,从理、法、方、药的角度确立了其存在体系。笔者不揣浅陋,就《伤寒论》中反治法的应用,举述如下。

一、热因热用法

“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通脉四逆汤主之”(宋本317条,余同)。这是由于病情危重,阳气大衰,阴寒内盛,虚阳被格据于外,表现里寒外热。此时,四逆汤已不能胜任,通脉四逆汤与四逆汤药味相同,但前者姜附用量较大,增辛热以逐寒邪,壮元阳招外热返之于内。阴盛戴阳证(314315条),阴盛阳虚,虚阳被格于上,表现有面赤等症状,仲景用白通汤,破阴回阳,通宣上下,方中用葱白,宣被格于上之阳下交于肾。阳复寒去其热可除。

二、寒因寒用法

   “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350条)此厥者乃热盛阳郁,非阴盛阳衰,是热邪郁遏于里,阳气不达四肢,而致的手足厥逆。其脉滑重在突出里有热,除见厥外,当有烦渴,口干舌燥,小便黄赤等里热证,用白虎汤辛寒清解里热,里热清则阳气通达,而肢厥可愈。

三、塞因塞用法

    太阳病误下后脾气虚寒而表邪不解,出现“心下痞硬”(163条)是由于屡用泻下,脾阳损伤,运化失职,升降失常,气机阻滞而致,又因“外证未除”,故用桂枝人参汤温中解表。该方是理中汤加桂枝而成,理中汤温中散寒,桂枝以解太阳之表。外邪去,脾阳复,痞满除。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273条)其“腹满”是由于各种病因,损伤脾阳,以致脾虚邪陷,中阳不振,寒湿不化,气机壅滞而致。对此,仲景未明确治法及方药,只提出其治疗原则“当温之”及“宜服四逆辈”的处方范围。以示人圆活变化之机,量其轻重以为进退,灵活选用四逆汤一类方剂,温中健脾散寒,病愈腹满自瘥。后世医家认为理中汤应包括于内,《医宗金鉴》曰:“……此太阴里虚证,邪从寒化之证也,当以理中四逆之辈温之”。从临床观之确亦如此,对太阴虚寒证,轻者用理中汤温中散寒,重者用四逆汤补火生土。

四、通因通用法

    1. 汗出用汗法。无汗用麻黄,有汗用桂枝。对于由风寒之邪侵袭人体出现的发热,恶寒,汗出,脉浮缓等太阳中风证,用桂枝汤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服桂枝汤取汗,并“啜粥”、“温覆”以助药力。太阳中风之汗出,乃因风寒之邪侵袭体表,卫气不能外固,营阴不能内守而致。桂枝汤发汗,助卫祛邪,并可和营,营卫调和,病愈汗自止。如若见汗出而以收涩敛汗之法治之,势必导致关门闭邪,病必加重。

2. 下利用下法。“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清,心下必痛,口干燥者,可下之,宜大承气汤”。(321条)大承气汤本为阳明病痞满燥实坚数证具备者所设。为何少阴病,自利清水而用之?究其病机,似少阴病,实为燥屎内结,蒸灼津液,肾阴损伤的反映。下利则是燥屎内结,逼迫胃中津液下奔而致。下利愈甚,则津液愈伤,肾阴有涸竭之虞。以大承气汤急下之,实邪去,利乃止,阴始存。

3. 呕吐用吐法。“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此胸中实,不可下也,当吐之。……”。324条)此为痰食之邪阻滞胸膈,正气向上驱邪,故食入则吐。《内经》曰:“其高者,因而越之”。此时其实邪在上,不可攻下,当因势利导,使邪去阳气得通而愈,故用吐法。

用汗吐下后,热邪内陷,扰乱胸膈而致的呕吐,(76条)予栀子生姜豉汤,清宣胸膈之郁热兼降逆和胃止呕。在方后仲景有注解曰:“得吐者,止后服”。服药后作吐,其余热顺之涌出,正气得伸,郁火得开,驱邪外出而愈。关于方后注,后世对此颇有争议,有人认为是衍文,但也有人认为火郁愈甚,药后得吐的机会也愈多。从临床观察,服药后有吐者,亦有不吐者,不可强调一面。

之外,仲景在《伤寒论》中,对药物的“反佐”也应用了反治法的理论。在热药组方中加入寒性药物,以防辛热太过,并能引阳入阴,如白通加猪胆汁汤;在寒性组方中加入热性药物,如附子泻心汤,治热痞兼阳虚证。此证为邪热有余而阳气不足,若设泻邪热而易遗正、伤正,则恶寒益甚;若设补阳而易遗热、增热,痞满愈重,在大黄黄连泻心汤中入附子组成附子泻心汤可扶正而抑制寒性之伤正,功各奏效,可谓先圣之妙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