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梨园乡韵》) 戏曲音乐包括声乐和器乐两大部分 演员的唱、念、做、打 用于展开戏剧矛盾,塑造人物性格 抒发思想感情和渲染舞台气氛 器乐伴奏的任务由乐队担任 是由两部分组成 戏曲乐队中管弦乐部分称为“文场” 由各种胡琴、月琴、琵琶、阮等组成 打击乐部分称为“武场” 由不同类型的鼓、板、锣、铙钹等组成 合称为“文武场”,或叫“场面” “文场”的作用主要是为演唱进行伴奏 并演奏为配合表演而用的场景音乐 文场乐器包括 ↓↓↓ 扬琴:亦称“打琴”。文场击弦乐器之一,音色具有鲜明的特点,音量宏大, 刚柔并济;慢奏时,音色如叮咚的山泉,快奏时音色又如潺潺流水。音色明亮,犹如大珠小珠落玉盘般清脆,表现力极为丰富。 唢呐:簧管乐器,由芯子、管子和碗子组成。声音宏亮,常用于伴奏发兵、庆典等宏大场面。 板胡:拉弦乐器,胡琴的一种,形状似二胡,只是琴筒呈半球形。弓子夹于两弦之间,靠摩擦发音。其音高亢,是各种类梆子剧种的主要伴奏乐器。 京胡:拉弦乐器,胡琴的一种,形状似二胡,只是较其略小,弓子夹在两弦之间,以弓弦间的磨擦发音,其音刚劲嘹亮,是京剧的主要伴奏乐器。 琵琶:弹拔乐器,音箱半梨形,以桐木蒙面,琴颈向后弯曲,设有琴品。演奏时双手竖抱,左手按品,右手弹奏,技法多样,现为重要民乐乐器和戏曲乐器。 阮:弹拔乐器,分低、大、中、小四种,戏曲乐队中多用大、中两种,有四根弦,左手按琴颈音品,右手以拔片拔奏,音质浑厚,是戏曲乐队的重要辅奏乐器。 弦子:又称“小三弦”,琴颈很长,琴体较小,两面蒙蟒皮。有弦三根,左手按音,右手以拔子或手指拔奏,其音质清脆,穿透力强,是秦腔的主要辅奏乐器。 “武场”的主要任务 是配合演员的 身段动作、念白、演唱、舞蹈、开打 使其起止明确、节奏鲜明 此外 场次的转换 舞台情绪渲染等也都由“武场”承担 武场乐器包括 ↓↓↓ 干鼓:亦称“板鼓”,武场击奏乐器之一,音色清脆,除配合演员歌唱、表演、说白而击奏各种鼓点外,还常用许多无声的手势指挥文、武场而进入各种演奏,有指、边、扔、撇、划、扬、撒、分、领、抄等技巧,故有场面“主心骨”之称。 钹:打击乐器,俗名“铙钹”或“水镲”。两片为一幅,铜制,互相撞击发生,多与小锣配合,是秦腔乐队中的主要伴奏乐器。 ![]() 堂鼓:亦称“唐鼓”,秦腔武场打击乐器之一,音色浑厚,击鼓心者为“正音”,多用于迎驾接旨、升堂升帐、迎宾送友等隆重场面,以渲染气氛;击鼓心外围者为“偏音”和“榜音”,击鼓之边缘者为“棱音”,多模拟风尘、雨雪、水声、夜幕、更鼓等效果,也用于唢呐曲牌的伴奏等。 ![]() 牙子:亦称“板”、“拍板”,因以檀木制,故又称“檀板”。秦腔武场击奏乐器之一,其声清脆,主要用于歌唱按拍,并辅助,板鼓指挥其他乐器,通常和板鼓合称为“鼓板”。 ![]() 云锣:铜制、圆形,有律,分九面云锣、三面云锣等多种。秦腔多用三面云锣,因锣面厚薄不一,故能发出不同音高,悬于木框之间,以手锣槌敲击锣心而发音。音响清脆,明亮、恬静。后因不易为唱腔伴奏而渐废,仅在曲牌演奏或渲染寺院气氛时偶尔一用。 ![]() ![]() 每种器乐性能各异、音乐色彩不一 所表现的情景传达的意境也不同 常常人们听到主奏乐器 即能判明是什么剧种或声腔在演出 器乐伴奏对唱腔起着 引、承、托、帮的作用 ↓↓↓ 引——用或长或短的引奏把唱腔引带出来,使演员有调高、节奏的准备; 承——起着唱腔间隙的桥梁作用; 托——衬托唱腔,使唱腔丰满,音色多变; 帮——使演唱者的情绪发挥得更加充分; 京剧文武场的演变 ![]() ![]() 所以戏曲音乐的演奏 要有很高的技巧和丰富的经验 需要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方能掌握 传统戏曲音乐伴奏时 鼓师不仅要熟练运用本剧种的各种锣鼓点 熟记各种唱腔和丝弦曲牌 而且要熟悉剧情 紧密配合演员表演,指挥整个乐队 主奏琴师更要熟练掌握本剧种的唱腔 和丝弦曲牌 密切配合演员的演唱 他们对演员的艺术创造起着重要的作用 |
|
来自: cxag > 《京剧名剧名段名家名票文武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