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不听话,还总跟父母对着干?那估计是你用错了方法

 超凡广告小张 2019-07-25

文:vipJr

孩子“不听话”,是一个常见题。父母的态度和处理方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日,印度一则父母哭求政府关闭“吃鸡游戏”的视频上了热搜。

孩子不听话,还总跟父母对着干?那估计是你用错了方法

一个16岁的印度男孩,连续玩了6小时的“吃鸡游戏”后,突然大喊大叫随即倒地,送医后不治身亡。

医生说,玩游戏时的刺激,使肾上腺素激增导致心脏骤停。

妈妈一边哭一边说:“孩子不听我们的,给他把游戏删了,就绝食抗议。”

面对这样让人悲痛的情况,父母无奈呼吁政府关闭游戏。

弗洛伊德说:人生就是弈棋,一步失误,全盘皆输。

孩子“不听话”,是一个常见题。结果如何,父母的态度和处理方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爱迪生小时候也是个“不听话”的孩子,调皮捣蛋,上课总爱提问,“老师,为什么起风?”“老师,鱼怎么淹不死?”老师忍无可忍,向家长投诉。

面对老师眼里“不听话”的孩子,爱迪生的妈妈选择去了解背后的原因,发现是儿子的好奇心强。

她还做起了儿子的家庭教师,甚至让丈夫把阁楼改造成小实验室供儿子倒腾。

妈妈的态度,最终成就了一位伟大的发明家。

孩子的成长轨迹,应该是一个和父母共同成长的过程。孩子“不听话”,也是这个过程中必然发生的环节。

面对“不听话”的孩子,家长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更要有方法地去引导。

Papi酱的脱口秀,毫不掩饰地说出了上一代人对于“听话”孩子的要求。

就算如今,我们也总有“邪念”在作祟,似乎逃不了这个“最听话小孩”的魔障。

“妈妈,我得了全校第一,离全市第一差1.5分,虽是带病上阵,但不能成为考砸的借口,我现在就去罚抄《出师表》100遍。”说完,孩子乖乖地去用功了。

“妈妈,我不需要休息,我的心里只有学习。我不要看漫画,不要看闲书。”

“妈妈,我不玩手机,手机有辐射,会让我的眼睛瞎掉。与其玩手机,不如帮你打扫卫生。”

说着已经拿起拖把,熟练地拖起地来。

不用操心孩子作业,关键是,这个孩子简直比自己还听话。

这种集“万千父母要求”于一身的“听话”孩子,虽没见过,可如果有,给我一打也不嫌多!

可事实是,梦想可以很丰满,现实往往就是很骨感。

孩子不听话,还总跟父母对着干?那估计是你用错了方法

孩子不听话,还总跟父母对着干?那估计是你用错了方法

最近有一个“辅导小孩作业”的进阶版。

一个小姑娘和妈妈互怼,梨花带雨,声情并茂。对着妈妈一个劲嚎,嚎完双手环胸,委屈地投诉妈妈态度不好。

妈妈也收起刚才的怒气,放缓语调:“我什么态度了?”

“就嗷嗷喊!”说着更委屈了,学着样子,小手指使劲地戳着桌面:“我这题跟你讲了多少遍了还不会!”然后转过脸,边哭边责问妈妈:“我给你学得对吗?对吗?!”

刚才那个“嗷嗷喊“的妈妈,并没能治住“不听话”的孩子,却让她变得歇斯底里。

孩子就是自己的一面镜子,你的张牙舞爪,照出了她的呲牙咧嘴。

家长会告诫自己,要有耐心,尊重孩子。有时候又希望孩子个个听话,收到指令就能完美执行。

孩子不是顺从父母心意而造出的机器。会“不听话”的孩子,才是合理的正常的孩子。而父母需要做的,是引领着这个“不听话”的孩子慢慢长大,渐渐懂事,越来越优秀。

孩子不听话,还总跟父母对着干?那估计是你用错了方法

有句谚语这样说的:巧干能捕雄狮,蛮干难捉蟋蟀。孩子“不听话”时,如何正确应对,才是爸妈们需要努力学习的一课。

1、启动“硬核父母力”,让叛逆变崇拜

孩子不听话,还总跟父母对着干?那估计是你用错了方法

同样是痴迷于“吃鸡游戏”的印度网瘾少年,因有个“引导有道”的爸爸,收获了不同的人生。

两年前,14岁的Divyansh Panwar沉迷于游戏《绝地求生》,无心学习。爸爸看了着急,自己去了解了一下这款游戏。看到里面的枪击场景,就想到了个法子,和儿子说:“要不要来一场真正的射击?”

就这样,爸爸把儿子带去了训练场。Divyansh Panwa也因此找到了人生目标。两年后,喜提奥运资格赛银牌,还将代表印度参加2020年东京奥运。

我们对“硬核父母”有各种解读,这位爸爸有远见,有明智的决断,让孩子开启了奥运人生。无疑是“硬核父母力”的一种。

史记里有一句话:明者远见于未萌,智者避危于未形。

孩子“不听话”时,父母不是一味地批评,或无奈地放任。好好思考“不听话”背后的原因,有的放矢地去教育孩子,关注孩子的细微变化。

成长路上,也许下一刻就是转机。

2、不妥协以哭闹要挟的要求,但事后需共情

孩子不听话,还总跟父母对着干?那估计是你用错了方法

综艺节目《辣妈驾到》里一个妈妈的困惑:

有一次,和7岁的儿子去了一家玩具店,他对着一个汽车模型看半天,怎么也不肯走。

“妈妈,我要买。”儿子把我拉过去,指着玩具说。

我一看,和家里一款很相似,就没答应。

在以前最多也是撅起嘴跟我走了。那次,儿子不依不饶,竟嚎啕大哭起来:“我一定要买。”开始撒泼耍赖。

最后逼不得已,还是买了,可好担心有下一次。

这位妈妈无奈地求助在场的儿童早期教育专家程颖。

程颖建议说:“对以哭闹要挟的要求,一律不答应!”

但她马上又给出了补充:“等孩子心情平复,找准时机去共情。告诉他为什么不买?怎样才能获得玩具?比如用做家务来换取。”

很多家长或许做到了武断拒绝,但在事后共情和告诉解决方法,这两个方面,往往是疏忽的。

亚瑟·乔拉米卡利在《共情的力量》里提到:情感上的被理解绝对更能给人安慰,比任何语言都有用。

父母事后能去和孩子剖析一下刚刚“不听话”时的心情,用理解的态度去和他说“下次该怎样做”,比直截了当地说“你错了”,好一百倍。

3、关心谈话的内容,更要注重谈话的氛围

我是个不太能沉住气的妈妈。每一次女儿发脾气时,就忍不住想把道理给她讲清楚,可越讲她的情绪越坏,最后演变成河东狮吼,接着不欢而散。

直到有一天,和女儿在谈论考前复习的事,本来聊聊天,气氛很不错。接着我又给她讲了一堆道理,这时女儿冷冷来了一句:“我最不喜欢听妈妈说教了。”

她的这句话,确实触动了我。

我及时止住了说教。退出了她的房间。

让我感动的是,过了几分钟,她来客厅,假装不在意地问了一句:“妈妈,你生气啦?”

《关键对话》里有句话感触颇深:学会做一个双核对话人,要关心谈话的内容,更要注重谈话的氛围。

孩子在发脾气时,是听不进道理的。如果试图用一大堆道理去压制孩子快抓狂的情绪,那么导致的结果就是,你讲得越多,孩子越不会听。

孩子不听话,还总跟父母对着干?那估计是你用错了方法

富兰克林说:“有耐心的人,能得到他所期望的。”

现实很燥,在“不听话”的孩子面前,我们往往缺了点耐心,让自己变成一个易怒的人。

成长这条路,是一场永不停歇的修行。孩子是,父母也是。

做个有耐心的“双核”父母,面对孩子的“不听话”,不随意放任,也不苛刻他们变成“完全听话”的孩子。

岁月很长,我们都是第一次做爸妈,和孩子一起,慢慢成长为更优秀的自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