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康晓峰国画艺术简论(下)

 蓝风逸之 2019-07-25

                                        张荣生

创作作为创造,画一竿竹,其实不只是告诉你这是一竿竹,经过意匠经营,画竹还必须求诸“象外”,所谓“立象以尽意”是也。元代倪云林就直截了当地说,他画竹是为了表现“胸中逸气”,中国绘画与西方绘画最大的区别就是中国绘画追求写意,写意是中国绘画的本质所在。

        题目:《清影》                                    作者:康晓峰

中国美学史上有比兴说和比德说。比兴说源于对诗经的阐释,六朝刘勰《文心雕龙》对比兴作了明确的阐释:“比者,附也;兴者,起也。附理者切类以指事,起情者依微以拟义。”文学艺术所吟哦、所描绘的自然物都是“借物喻人”,所借者物(自然),所抒者情(人之情感);所绘者花,所附者人。《诗经》:“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广矣,不可方思。”朱熹解释此诗说:以乔木起兴,江汉为比,言文王之王化,自近及远。诗篇用长江汉水之长之广比附文王的教化深远广大。这就是比兴说的真谛。和比兴说殊途同归的还有比德说:“君子比德于玉焉。”《礼记》记玉有十一德。《管子》记玉有九德,《荀子》记玉有七德。汉代许慎《说文解字》简化为五德。玉作为石之美者,不仅外观是美的,而且将玉人格化,玉具有仁义智勇洁五种德行,这样,玉就具有外美内德的二重性格,“君子无故,玉不离身”,源远流长的中国玉文化遂与西方的宝石文化区别开来。

懂得比兴说和比德说,我们才能懂得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精神,才能懂得传统文化将松竹梅称为岁寒三友,梅兰竹菊写于一幅称为四君子,加上松树或水仙称为五清的缘由。岁寒三友、四君子、五清其实都是君子高尚品格和美好情操的象征。“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孔子在松柏形象中发现了自己理想的人格,实际上松柏比附了人在严酷环境中的节操。

晓峰画兰,画梅,画莲花,画竹以至于画猫,画黑土地亦应作如是观。这不仅体现了“雅”的审美追求,而且体现了晓峰绘画深厚的文化底蕴。

        题目:《寒香醉春》                                作者:康晓峰

以兰为例。兰是多年生草本植物,生于幽谷,叶绿如麦门冬,四时常青,光润可爱。其香悠远,清风过处,在室满室,在谷满谷。宋代王贵学云:“竹有节而无花,梅有花而无叶,松有叶而无香,而兰花独并有之”,故中国园林三宝为国树银杏,国色牡丹,国香兰花。兰不仅具有美好的自然形态,而且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屈原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爱国诗人,就具有浓厚的兰花情结(complex)单《离骚》就“言兰者十”;“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用香花与香草的采摘与佩带来比附诗人自己的高洁与美好。“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不可佩”,则写小人黑白颠倒,美丑倒置,以臭艾为佩物而置真正美好的幽兰于不顾。《孔子家语·在厄》记叙了孔子困于陈蔡之间,七日不得食,孔子告诉弟子子路:“芝兰生于深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困穷而改节。”孔子把儒家修道立德,穷而弥坚的气节融入兰花的审美中去。宋末元初的爱国画家郑思肖(1239— 1316)经历沧桑之变,亡国之痛,始终不忘故国,所坐必向南,故字所南。他画的兰花多为无根兰,露根兰,无土兰。人问其故,他答曰:“土为人夺去,岂有不知耶?”他的墨兰,几片兰叶,简逸中具粗细顿挫变化,挺拔而富有韧性。短茎小蕊的花,借助舒展的姿态,浓重的笔墨,不仅表现了兰的清新淡雅,高洁坚韧的品格,而且表现了坚贞不屈的民族精神。他在墨兰题诗曰:“兰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离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无数文化经验的累积,积淀出了兰文化深厚的内涵。

              题目:《清晖映竹》                        作者:康晓峰

竹潇洒轻灵,风韵绝佳,早在《诗经·卫风·淇奥》中就描写了竹的自然形态之美,“瞻彼淇奥,绿竹青青”。白居易《养竹记》则具体记叙了竹的高风亮节:“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以体道,君子见则思应用虚空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厉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立以为庭实焉。”全面地以固、直、心空(虚心),节守四端论证了竹作为君子的文化品格。王子猷所谓“何可一日无此君”,苏轼则曰:“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郑板桥的《墨竹图》构思奇特,一纸的竹竿竹节,与竹叶相映成趣,浓淡相宜,干湿兼具。造型“冗繁削尽留清瘦”。竹叶变形为桃叶、柳叶以强调其青翠。神完气足,独具一格。其题画诗曰:“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竹的卓尔不群的坚韧精神跃然纸上。

             题目:《风雨潇潇》                     作者:康晓峰

梅的傲霜雪战严寒,莲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文化内涵亦应作如是观。

晓峰绘画追求“雅”,首先表现为题材选择的雅,梅兰竹菊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而且是雅文化的代表,由此可见晓峰的人格追求。

事物的自然形态表现为植物学上的特征,用传统笔墨写实造型时,必须遵循“外周物理”的基本要求,兰花有兰花的自然形态,菊花有菊花的自然形态,如此等等,绘画时必须对这些事物进行细致的观察,从物之象深入到物之理。

晓峰绘画追求雅还表现为写意的雅和艺术创作概括的雅。作为客观世界的主观图画,画中的形状色彩孕育于自然的形状色彩,然画中的形状色彩又非自然的形状色彩,正如潘天寿所说的:“笔墨取于物,发于心,为物之象,心之迹。”所谓笔墨取于物是说创作的出发点来自客观事物,从客观事物的物象升华为艺术形态的形象,必须根据艺术家的心灵,服从艺术家思想感情的审美要求。凡·高认为:“真正的画家是受心灵指导的,他们的心灵和头脑并非画笔的奴隶,恰恰相反,画笔必须听从画家心灵的指导。”潘天寿和凡·高道出了写意的真谛。“外周物理,内极情思”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晓峰的画体现的正是这样一个审美追求。

        题目:《阅尽沧桑》                                作者:康晓峰

《风和春有姿》画的是兰花,悬崖陡壁的背景,几簇兰花顽强地从石头缝中绽发出若干青翠欲滴的叶片,墨色有深有浅,有干有湿,构成了一幅“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的图画,从而描绘出了一个风和日丽,万物欣欣向荣,春意盎然的春天。作为空间艺术,不能直接描绘风,因为风是无形的,但我们从兰叶的摇曳的动态中,又分明感受到了风;作为视觉艺术,绘画不能直接描绘花香,但我们从花的怒放中,又分明感受到了那些小小花朵散发出了沁人心脾的幽香,中国艺术的极境如空谷幽兰,悬崖上的这几丛兰花,可能引不起人们的关注,在这个阗寂的世界里,它们自行开放又自行凋落。中国美学认为这样的美是无言之美,淡泊深远,空灵中有着永恒,静穆中有着崇高。这才是兰花的品格。值得注意的是画面右边一大片空白,只有一行题字。论者曰:“无画处皆成妙境”。中国画讲究“计白当黑”,没有白也就没有黑,没有空白,也就显不出画面,更显不出墨色的丰富变化。这意到笔不到的空白给欣赏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所谓“画留三分空,生气随之发”,“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正是空白魅力的真实写照。

           题目:《风和日丽》                        作者:康晓峰

《清高风烈》、《绿竹助秋声》画的都是风竹,晓峰通过竹的独特造型,画出了秋风的动态,从竹枝摆动,竹叶相互碰击中,我们似乎可以听到秋天肃杀之声。竹叶以深墨为面,淡墨为背,虚实相映,从用笔用墨的干湿处理中,墨韵清新之气喷薄欲出,看来晓峰是包含感情来表现的。西方称中国为“竹之国”,竹成为潇洒高逸人格的象征,晓峰笔下的竹寓意深远,极富诗意。

《映日荷花别样红》既是写实又是写意,红花虽好,还得绿叶相扶,一枝红荷含苞待放。一枝红荷正在怒放,荷花处于构图的中心位置,用淡墨的荷叶为底,用浓墨画就的荷叶为面。大小相间,疏密有致。值得注意的是画面体现了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中提出的简化原则。简化有两层含义,一是与复杂相对的简单,一是在貌似简单中呈现丰富,即“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或“触目纵横千万朵,赏心只有两三枝 ”。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集中了 最大量的思想。简单中包含丰富,个别中包含一般,有限中包含无限,从而生动地体现出“雅就是整,俗就是碎”的审美追求。

        题目:《天成铁骨身》                              作者:康晓峰

牡丹是唐代的国花,梅花是宋代的国花。“艺梅赏梅盛于宋,是得其时;宋人讲究品格操守,是得其义,而梅之资质品性适应人情,是得其物。天时地利,人情物理,风雨际会,形神淡泊,梅花演生出人格的图腾。梅花定格于这一历史时空。成了道德品格和民族精神的永恒象征[4]。六朝咏梅,是梅花意象发掘的开始,林和靖梅妻鹤子提高了梅花意象的诗化程度和情趣浓度,苏轼提高了梅的格调,陆游以其民族忧患意识和人世沧桑进一步深化了梅的格调,在范成大大力倡导下推动了梅花的普及,所以梅花的内涵也是文化层层累积的结果[5]。晓峰的《秋菊能傲霜》。在凄清萧瑟的秋色中,奇石峥嵘,老干纵横,新枝吐蕊,朵朵红梅在漫天的飞雪中,冷中有暖,暖中有冷,更显出梅的冰肌玉骨,纯洁无瑕,生动地体现了“梅花欢喜漫天雪”的情趣品格。

晓峰早期画人物,1997年以后从人物画转为专攻花鸟画。晓峰人物画的代表作是《黑土地》。“黑土地”一语双关,既指东北这块土地,大庆油田这块黑油油的原油产地,又隐指生活战斗在大庆油田这块土地浑身油污的油田工人,从而突出了主旋律。

《黑土地》一画的背景是抽象的,具有象征性。在塑造人物形象上,晓峰一反传统的画法,创造性选择一组采油女工作为主人公,从美学上增添了作品的魅力。晓峰追求的不是写实而是写意,着眼点不是人物形象的外部形态,不是形象的精确性,而是通过群体构成画面,省略了一切细部,采用油污这一淳朴的造型语言,从形似进入神似的艺术境界。

        题目:《黑土地》                                  作者:康晓峰

构图上,《黑土地》也颇具特色,由于画面描绘的是群体的人物形象,这就必须考虑人物的位置和关系,何者为主、何者为次;何者在前,何者居后;何处该密,何处宜疏,正如绘画大师吴冠中指出的:“构图中最基本、最关键,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平面分割,也就是整个画面的面积的安排和处理”。晓峰这幅画的构图重视空间的占领,严格控制面积,整个画面分割成三组,左边一组2人,约占1/3画面;中间一组3人,是为画面主体,约占2/5画面。3人中又有主中之主;右边一组1人,约占1/5画面,主次结合,使之有高有低,有起有伏,疏密相间,错落有致。人物形象造型各异,有向有背,有正有侧,形成一个多侧面多层次,内容极为丰富,富有节奏感的独特艺术世界。

《黑土地》底色是灰的,密密麻麻的黑色原油点与原油团弥漫于画面全局,这就是作品的意蕴所在。背景上黑色的原油点与原油团与采油工人白色的工作服形成鲜明的黑白对比,工作服上的油污与工作服的白色又是一重黑白对比,画面上部黑色原油点淡、画面下面黑色原油形成团块,浓与淡,虚与实的色差对比形成一种韵律美。采油女工内衣胸口露出的红色块与红色块,绿色块与绿色块相互呼应,红与绿互为补色,使处于主体位置的人物形象格外醒目,色彩丰富而不单调,平静中蕴涵激情,显示了“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的精神风貌。

        题目:《微信时代》(局部)                         作者:康晓峰

晓峰坚守传统,因为传统中有很多美好的东西,有着我们民族的文化精神;但晓峰又不囿于传统,“笔墨当随时代”,时代既包含无数个人的因素,还包含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海德格尔说: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建设一个和谐社会,需要诗意,晓峰的画作就提供了诗意,愿晓峰继续他的审美探求,画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来。

[参考文献]

[1]周韶华.走进中国美学思想的深处[N].中国文化报,2007-12-2(6).

[2]石涛.画语录[M]//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81:330.

[3]徐书城.艺术美学新义[C].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163.

[4]程杰.宋代咏梅文学研究[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2:70.

[5]王莹.唐宋“国花”意象与中国文化精神[J].文学评论,2008(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