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加载图片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从7只到5000多只,朱鹮保护成为世界拯救濒危物种的典范。 鸟网网友“魏巍秦岭”摄 点击加载图片 连发呆都那么优雅。 张跃明摄 点击加载图片 千鸟竞翔。7只朱鹮的后代们成为“友好使者”,从陕西飞向全球。 张跃明摄 点击加载图片 爱的进行曲。 张跃明摄 点击加载图片 天高任我飞。 张跃明摄 本报记者 赵侠 本报通讯员 韩莹 张跃明 朱鹮,是自带光环的吉祥鸟,也是世界上最濒危的鸟类之一,它曾因生态恶化几近灭绝,也因生态改善重获新生。1981年,陕西洋县发现幸存的7只朱鹮,从此,它们从未离开过公众的关注。朱鹮的每一次放飞,每一次邂逅,每一次飞出国门,都是朱鹮保护成果带给全球的惊喜。 38年前,朱鹮选择了这里。38年间,抉择没让它们失望。 历史定格在1981年5月17日晚。在森林植被丰富茂盛的陕西洋县姚家沟,15株百年青冈树郁郁葱葱。其中一株树上,一对朱鹮正照料3只嗷嗷待哺的幼雏,还有一对成鸟栖息在不远处。 这是以刘荫增为代表的中科院动物研究所专家寻觅3年、行程5万公里、奔波13个省份找到的世界幸存的极小朱鹮种群。 1981年5月23日,陕西向社会公布洋县幸存7只野生朱鹮,“吉祥之鸟”引发全人类关注。 为朱鹮不再“流浪”,当地政府立即发布保护通知,在朱鹮活动范围不准狩猎,不准砍伐树木,不准使用化肥农药,不准开荒放炮。中国的朱鹮保护征程就此拉开序幕。 陕西朱鹮保护成为世界拯救濒危物种的典范。 为拯救这一濒危物种,我国采取了一系列坚实的保护措施,从政府到民间,从秦岭一号朱鹮临时保护群体,到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从严防死守到给朱鹮佩戴环志跟踪监测,从食物匮乏季科技人员向水田投放食物,到“鹮田一分”项目,从就地保护、异地繁育,到野化放飞。慢慢地,朱鹮在这里与当地人民和谐共生,休养生息,构成秦岭山区人与自然和谐的动人画卷。 当然,生态环境的日益改善,也为朱鹮营造了一个适生的家园,使它们摆脱濒危。目前,朱鹮保护区野生朱鹮数量已有2000多只,活动范围已从重新发现时不足5平方公里扩展至陕西省16个县(区)1.5万平方公里,并呈逐年扩散的态势。在国内,拥有朱鹮的地方包括河北、浙江在内已超过7个省份。朱鹮从孤羽7只到千鸟竞翔,中国野生动物保护这一举世瞩目的成就,被誉为世界濒危物种成功保护的典范。 朱鹮古称朱鹭,俗名红鹤,素有“东方宝石”“吉祥之鸟”“爱情之鸟”等美称。如今,朱鹮已成为生态环境的试金石,也是国际交流的“友好使者”。目前全世界共有5000多只朱鹮,均是陕西幸存7只朱鹮的后代。 美丽中国相册 林草中国,有最养眼的绿色画卷,有最神奇的自然万物,有最动人的生态故事。中国绿色时报推出视觉版美丽中国相册,旨在用影像记录生态文明进程,讲述中国林草故事,展示绿水青山画卷,发现人与自然之美。 美丽中国相册,也是美丽中国史册。欢迎聚焦林草中国,捕捉精彩瞬间,把最经典的绿色画卷、最动人的奋斗故事和最具标志性意义的中国林草建设与生态保护成果载入美丽中国史册。 美丽中国相册联系电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