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透视社·晓万物】从仅剩7只到破万,朱鹮种群有效摆脱濒危局面

 独角戏jlahw6jw 2023-11-11 发布于江西

  近日,陕西省林业局发布《朱鹮保护陕西方案》。根据最新朱鹮秋季调查统计,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朱鹮的种群数量成功突破万只大关。

【透视社·晓万物】从仅剩7只到破万,朱鹮种群有效摆脱濒危局面

  朱鹮。图源:“汉中发布”微信公众号

  朱鹮,又称朱鹭,与人类比邻而居,翩跹起舞时能看到翼下绯红色的飞羽,它是生态系统保护的旗舰物种,也是生态环境改善的标志动物。朱鹮已经有6000多万年的生存史,是鸟类的“活化石”,享有“东方宝石”“吉祥之鸟”的美誉。历史上朱鹮曾广泛分布于我国、日本、朝鲜半岛和俄罗斯远东地区,由于环境变化和人类干扰,上世纪朱鹮数量急剧减少。

  1981年,我国科技工作者在陕西秦岭腹地汉中洋县姚家沟发现了当时全球仅存的7只野生朱鹮。40多年来,在多方协同、持续保护下,濒临灭绝的朱鹮实现了数量有效复壮。

  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栖息着全球数量最大的野生朱鹮种群。8月初开始,保护区开展了今年的野生朱鹮种群“秋季调查”。

  据统计,朱鹮的种群数量已经从1981年发现时的7只,扩展到目前的11000多只,其中陕西朱鹮种群数量达到7737只。形成了1个野生种群、11个野化放飞种群、13个人工繁育种群。朱鹮野生种群栖息地面积也由最初的不足5平方公里,扩大到现在的1.6万平方公里。数量增长的同时,朱鹮种群“老中青”年龄结构呈现幼鸟、成鸟数量多,老年个体数量少的“倒金字塔型”,雌雄性比也趋近1∶1。

  从最初孤羽7只到如今万鸟竞翔,40多年来,朱鹮种群不断复壮,成为“世界拯救濒危物种的成功典范”。国内朱鹮保护专家,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正高级工程师张跃明表示:护、育、放“三字经”对应着朱鹮种群“就地保护”“人工繁育”和“野化放归”三道难关,这也是朱鹮种群突破万只,得以复壮的关键。

  在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人工繁育中心里,依山而建的大网笼有8000多平方米,里面有湿地,有树木,完全模拟野外环境,50多只人工饲养的朱鹮在这里进行自我觅食、繁育等生存训练。半年后环境适应力更强的朱鹮会成为野化放飞的备选种源。

  陕西省林业局发布的《朱鹮保护陕西方案》显示,40多年来,朱鹮保护历经了“发现”“抢救”“繁衍”“壮大”四个阶段。1981年到1991年,属于就地保护阶段。根据保护区统计,10年间,朱鹮种群从7只缓慢增长,稳定在20只以内。20世纪90年代开始,陕西开始了朱鹮的人工繁育研究,到2000年左右,朱鹮的种群增长到了200只。此后20年间,随着野生朱鹮保护工作的加强和人工繁育、野化放归的开展,朱鹮种群数量猛增到5000只以上。近三年来,朱鹮数量累计又增加了2000多只。

  为了让朱鹮种群对环境的适应力更强,降低环境变化对物种生存的风险,从2007年开始,陕西开始分步骤把秦岭南麓的朱鹮向秦岭北麓以及全国多地扩散。今年,陕西榆林高寒地区,也成功引入了朱鹮种源。目前,陕西已累计野化放归朱鹮560只。向外输出朱鹮种源158只,帮助河南、浙江,山东等地以及日本、韩国建立人工种群基地20余处。朱鹮从陕西起飞,逐渐在河南、浙江、四川、河北、江苏、湖南、山东、甘肃、湖北等历史分布地重现。

  为了保护朱鹮,洋县40多年来坚持“不采伐林木、不使用化肥农药”,这样在保护朱鹮的过程中,也保护了秦岭四宝,守护住了洋县的绿水青山、丰富多样的生物和良好的生态,形成了发展有机产业的最佳条件。

  如今,“朱鹮之乡”洋县由于保护生态而成为“有机农业”大县,朱鹮成为洋县、陕西省乃至中国的“生态名片”和“文化名片”。在对外交往中,朱鹮每每作为“友好使者”,被送往日本、韩国等,为加强国与国之间的来往和联系架设了很好的桥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