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安史之乱”爆发后,名相李泌的第一次隐退

 火天大有_元_享 2019-07-25

 最近,网剧《长安十二时辰》以其精美的制作水准和演员到位精湛的演技火爆一时,该剧中的靖安司司丞李泌,年纪轻轻,手持一柄拂尘,面对危急局势,镇定自若,少年老成。他在剧中曾对张小敬说过,自己将来一定会成为宰相。而在现实中,李泌也确实实现了成为宰相的愿望,不过那要到了唐德宗在位时期了。

历史上真实的李泌,出生于开元十年(公元722年),出身于高门望族,是北周“八柱国“李弼的六世孙,李泌自幼早慧,“尤工于诗”,曾进宫面见唐玄宗,七岁时就能作文章,曾写下了关于围棋颇有感悟的诗句:“方若行义,圆若用智,动若聘才,静若得意。”历史上的李泌不但谋略出众,而且善于审时度势,善于以退为进,适时地保全自己,再等待合适的时机出山施展自己的才华。

正如《长安十二时辰》中提及的那样,因出身名门望族,李泌很早就与李唐皇室建立了密切的联系,早年曾作为太子李亨(后来的唐肃宗)的属官,与李亨关系密切。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后,趁唐玄宗逃往四川避难之际,李亨在灵武即位,史称唐肃宗。并以郭子仪、李光弼为主要将领平定安禄山叛军。此时,李泌来到灵武,分析了安禄山叛军的实际情况,劝皇帝不必急于求成,"天下大计,非所知也。不出二年,无寇矣。陛下无欲速,夫王者之师,当务万全,图久安,使无后害。"并为唐肃宗提供了以“挫其锐,解其纷”为重点的剿贼战略,建议让叛军能通关中,使他们北守范阳,西救长安,奔命数千里,劳损其精兵。而唐军常以逸待劳,剪除其弱卒,最终一举获胜。但是,唐肃宗急于收复两京,没有完全按照李泌的战略行事。于是,唐肃宗最终向回纥借兵,收复了两京。在这看似形势大好之际,李泌选择向皇帝辞官回衡山隐居。主要原因在于:

“安史之乱”爆发后,名相李泌的第一次隐退

李泌辅主

一是唐肃宗对李泌不够信任。正所谓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虽然唐肃宗对李泌倍加尊崇,李泌入朝议论国事,从制书文诰到将相升迁,无所不预,史称其"权逾宰相"。但是在如何更加稳妥平定“安史之乱”特别是在何时收复两京的问题,唐肃宗急于求成,没有等到敌人气势衰落之际再收复,而是选择向回纥借兵,最终使得本已开始内乱的叛军重新强盛起来。李泌深感自己的计谋没有得到有效贯彻,皇帝对自己有所保留,因此决意辞官隐居,以待后来的机会。在李泌辞官之前,其身份是广平王元帅府行军司马,跟随李俶率军从长安打到洛阳,实际上已经离开了核心决策圈。

二是被皇帝重用后,因权势过大受到宰相崔圆、宦官李辅国的嫉妒和诋毁。由于早年与唐肃宗关系极为亲密,再加上来到来到灵武,得到皇帝的重用,不是宰相胜似宰相,军国大事都有发言权,这就招来了权臣崔圆、宦官李辅国的猜忌。聪慧异常的李泌感受到了这一潜在的敌意,因此对皇帝辞行,并重申了“五不可留”原则:“臣遇陛下太早,陛下任臣太重,宠臣太深,臣功太高,迹太奇,此其所以不可留也。”

最终,在洛阳收复后,唐肃宗同意了李泌的请求,允许其前往衡山修道,并赐予他三品俸禄,并为他建造居室。后来,李泌还曾为唐代宗和唐德宗两朝皇帝提供谋略建议,并在德宗时期成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正式拜相。

“安史之乱”爆发后,名相李泌的第一次隐退

李泌画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