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通俗西藏史(二百零七)——隐身宰相的传奇人生

 白发布衣cexroq 2023-08-27 发布于辽宁

原创2023-08-27 07:30·白发布衣的藏地读行

喜欢听音频的朋友可移步喜马拉雅,搜索《通俗西藏史》,老布充满大碴子味儿的口音,将扑面而来!

各位喜马拉雅的小伙伴大家好,藏史德云社的老布,又来啦!

上期咱们讲了李泌的“困蕃之策”,这期咱来聊聊他是个啥样的人!

这个内容离咱们的主线比较远,不过我在群里问了一下,发现感兴趣的小伙伴挺多,那咱就简单聊一聊。

首先给李泌做个定位,他是终唐一朝都很少见的顶级战略家,目光永远在五年之外。

只可惜他生的时代不合适:

最先碰上的皇帝是已经躺平了的李隆基,我死以后管他洪水滔天;

紧接着的肃宗、代宗都是火上房了状态,哪有心思合计几年后的事儿;

到了德宗时期,君臣二人为了回纥各种solo,李泌好容易说服了他,可李泌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

天不假时是李泌一生最大的遗憾,如果给他一个合适的平台,以他的能力开一段盛世,并非不能为之。

李泌很小的时候就以才华震动了朝野,据说他七岁能文,有神童之誉。

开元十六年(728年),玄宗召集全国儒、释、道的代表性人物到皇宫举行辩论会。李泌的表兄员俶也应召参加了辩论,当时他只有9岁和那些白发苍苍的硕儒一起非常显眼,关键是这孩子确实有才学,谈吐不俗,对答如流。

李隆基就随口问了一句,你家还有跟你一样聪明的人吗?

员俶答道:“我舅舅的儿子李泌就很厉害。”

就这样年仅7岁的李泌上达天听,接触到了唐朝权力的最高层。经过一番考验后,李隆基、张说、张九龄、韦虚心、张廷珪都很欣赏他。[1]

长大后的李泌更为博学,尤其精通《周易》,欣慕老庄、神仙之术。

天宝十载(751年),李泌给玄宗上书,直言朝政得失。

李隆基猛然想起当年那个“神童”,便召李泌入朝。一聊之下大为赞叹,授予翰林待诏,让他辅佐太子李亨。

从此开始,李泌就算是跟太子李亨绑定在一块了。

李亨对他非常敬重,常称其为“先生”。

从表象上看,李泌就算是抱上大腿了,但这条大腿实在有点不牢靠,说不定哪天就折了。

李亨之前的太子是李瑛,他在开元二十五年(737年)被李隆基咔嚓了,罪名是“结党营私”。发起控告的人是李隆基的宠妃武惠妃,她干掉李瑛以后,联合李林甫想把儿子李琩推上去。

最后还是高力士在旁边说了句话“推长而立,谁敢复争”。

玄宗这才拿定主意,让李亨做了太子。

武惠妃当然不肯甘心,都干掉一个,不在乎再干掉一个。所以,李亨这艘太子小船,随时都有倾覆的危险。跟他交好的大臣也都没啥好下场,皇甫惟明、韦坚、王忠嗣都被干掉了,李泌始终不接受官职,可能也有这方面的考虑。

就这样李泌也没落啥好,杨国忠说他写诗讥刺时政,把他打发去了湖北蕲春。于是李泌跑到深山了隐居去了。

安史之乱后,李亨当上了皇帝,他赶紧把李泌召回长安,“出则联辔,寝则对榻”,亲近程度好像做太子时一样。

当时俩人出门坐一辆车,一个穿龙袍,一个着布衣,显得特别怪异。老百姓见状都窃窃私语:“衣黄者,圣人也。衣白者,山人也。”

为消除疑惑,肃宗想让李泌做右相,李泌坚辞不受,他对李亨说:“陛下待以宾友,则贵于宰相矣,何必屈其志!”

肃宗说道:“真不是我想让你屈就为臣,而是政务艰难,元帅府设在宫中,没有职务出入很不方便,请您不要推辞”。

李泌闻言便道:“既然如此,就请陛下允许我和广平王全权处置各方奏报,待拿出一个成熟的意见再奏报,同意的就施行,不同意的就另议。”

就这样,李泌成了天下兵马元帅广平王李俶的行军司马,这个李俶就是以后的唐代宗李豫

当时平叛战争异常激烈,四方的加急奏报从早到晚就没停过,这些奏报都先由李泌处置,那些紧急的军务就是深夜也要向肃宗通报。为了通行方便,宫门的钥匙都交给李泌执掌。也就是说,李亨把军国大事和自己的性命都交给了李泌。正是因为有这种信任程度,肃宗才会当众感慨:“卿当上皇天宝中,为朕师友,下判广平行军,朕父子三人,资卿道义。”

面对安史叛军的兵势,李亨愁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

李泌却对肃宗说:“我看贼人把金银财宝都运到了范阳,这说明他们也没啥远大志向。我有一计,不过二年,便可荡平贼寇。”

李泌的计策说起来很简单,就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

当时叛军已经占领了长安和洛阳,看起来声势浩大,但叛军的战线也拉长了。李泌的计划就是长安、洛阳,暂时不收复,抻着叛军,分散他们的力量,让李光弼死守太原,卡在叛军的腰眼上,然后再派一支劲旅,来个黑虎掏心拿下范阳,直接刨了叛军的根。

要是按这个计划实施,就没有以后的藩镇割据了,安史之乱也用不着打七年多。

七五六年十二月 李泌『彭原对策』

李亨一开始答应了,但很快他就改了主意,集中全部资源收复来两京。他说:“今战必胜,攻必取,何暇千里先事范阳乎?”

李泌对此持反对意见,他认为“今以此众直取两京,必得之。然贼必再强,我必又困,非久安之策”。只有从塞外南下直取范阳,才能“除其巢穴,则贼无所归,根本永绝矣”。

不过,李亨改变主意也可以理解,他虽然当上了皇帝,但这个位置是大臣和朔方军拥立的,两个皇帝间并没有举行正式的交接仪式。

这种微妙的政治关系,一直都是李亨的心病。[2]

而且在至德二年(757年)里,成都爆发了两次“谋逆”事件,都是针对玄宗的军事行动,也给两位皇帝之间关系蒙上了一层阴影。

李亨需要在长安举行一次正式的皇位交接仪式,来确定自己和老爸之间的定位,因此他必须不惜一切代价快速收复两京。

但这样一来,平叛计划从斩草除根,变成了战役平推,为之后的乱局埋下了伏笔。

收复两京以后,李亨跟老爸送去一份奏表,其中写道:“我请自归东宫继续做太子,请太上皇回来接着做皇帝。”

李泌知道后,急得直跳脚,他马上提出由自己以群臣的名义写一份新的奏表,群臣签名、皇帝盖章后送往成都。并且要求第二封奏表用最快的速度送达。

这封奏表里只说日夜思念父亲,牵挂父亲安危,请父亲尽快回到长安,安享晚年,满足做儿子的一片孝顺之意。

李隆基收到第一封奏表后,做出的答复是:“当与我剑南一道自奉,不复东矣。”

意思就是自己不回长安,让肃宗把剑南道(今四川)划给他养老即可。收到第二封表奏后的答复是太上皇高兴地接受了请求,决定尽快部署返京准备工作,并说:“我终于可以安稳地做一回皇帝的父亲了!”

大家有没有看出两封表奏的区别,第一封里充满了言不由衷的许诺,其实就是一种试探,在询问:“您回长安后,准备怎么玩游戏啊?”

因此,李隆基看到的不是安全,而是危险。

于是他赶紧表态,“我不回去了,你自己愉快玩耍吧!”

李泌写的表奏是基于现实情况下的一种关系定位,明明白白地告诉李隆基,皇帝我做的挺好,您就安稳地做太上皇吧!

这种开诚布公反倒让李隆基感到了安全。

等李隆基回到了长安后,亲自为肃宗披上皇袍,顺利完成了皇位交接。李泌的谋略避免肃宗背上不孝的骂名,也避免了玄宗困死成都的悲剧,同时还避免了国家可能存在的分裂。[3]

在处理完这件事以后,李泌又离开了长安,面对肃宗的挽留,他说:“我有五不可留,希望陛下放我走,免得我将来获死刑。我遇陛下太早、陛下任我太重、宠信我太深、我功劳太高、事迹太奇,所以不能留在朝中。”

李泌的话说得比较含糊,核心思想就是他会遭人嫉妒、受人中伤,这点有可能来自他与皇妃张良娣之间的矛盾。

《旧唐书·肃宗张皇后传》记载,“皇后宠遇专房,与中官李辅国持权禁中,干预政事,请谒过当,帝颇不悦,无如之何”。

李泌作为肃宗最信任的大臣与专宠后宫的张良娣、李辅国之间,存在严重的矛盾。建宁王李倓被杀的事件,更让李泌感到了危险。

他在收复两京后离开,也是在为自己避祸。

由于张良娣想把自己的儿子李侗扶上皇位,她对太子李俶发动各种阴谋。建宁王李倓多次向肃宗奏言此事,李辅国与张良娣反诬奏李倓“恨不得为元帅,谋害广平王”。肃宗一怒之下,赐死了李倓。

感到地位不稳的太子也去求李泌不要离开,李泌只是告诉他要克制隐忍,“但尽人子之孝,(张)良娣妇人,王委曲顺之,亦何能为”。

有句话李泌没明说,张良娣的儿子年纪还小,暂时没有人能取代李俶。李泌的离开其实是在为太子解压,缓解来自于张良娣的压力。所以他只是劝导太子以稳为主,以不变应万变。

但在与肃宗临别之时,李泌却对肃宗说:“过去陛下对我的恩宠可以说无以复加,但建宁王冤死之事,我还是不敢说,今天说不是追究过去的事,而是慎备将来。

过去天后(武则天)有四子,长为太子弘,天后想谋求亲政,畏忌他的聪明,就毒杀了他,立次子雍王贤(章怀太子李贤)。

李贤作《黄台瓜辞》:

'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

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

三摘犹为可,四摘抱蔓归!’

此辞情意凄切,希望能感悟天后,但是天后并没有被打动,李贤还是被逼而死。

现在陛下已经摘了一瓜了,希望不要再摘了。”

这番话,说得肃宗眼泪都下来了:“先生言是也。既往不咎,朕不欲闻之。”

等李俶当上了皇帝(唐代宗李豫),又把李泌召回长安,“军国大事,皆与之议”。当时他没有宰相之名,但有着宰相之实。李豫也提出让他做宰相,但再次遭到李泌的拒绝。

为了不让李泌再跑了,代宗安排他吃酒肉、娶媳妇、赐官邸,做一个俗家人。这招确实挺好使,有了这层牵绊李泌再无归隐的机会了。

当时朝政已被元载和鱼朝恩把持,政治斗争非常惨烈。

元载出身寒微,家境贫困,但他自幼好学,博览群书,尤其精通道学。天宝元年(742年),唐玄宗举行策试,元载高中进士,正式走进了官场。

安史之乱的爆发,对别人可能是灾难,对元载却是个机会。他逃到江南以后,受到了江东采访使李希言的赏识,被提拔洪州(江西南昌)刺史。两京收复后,元载又被调到中央,负责江淮钱粮的转运工作。

公允的说,元载搞经济也是把好手,著名的财税专家刘晏就是经他提拔走进了中央。

在肃宗的晚年,元载傍上李辅国的大腿,经他推荐坐上了宰相。

等代宗继位后,李辅国因为有拥立之功,狂得都没边儿了。敢跟皇帝大言不惭的说:“您但内里坐,外事听老奴处置。”

元载发现这货要完,马上就勾搭上了另一个宦官程元振。二人密切配合派刺客杀了李辅国,把他的脑袋扔进了厕所。

广德元年(763年)十月,吐蕃军队打进长安,程元振隐瞒军情而倒台,另一个大宦官鱼朝恩崛起。

此时羽翼丰满的元载成了鱼朝恩的政敌,他又同代宗密谋,设计勒死了鱼朝恩。此后元载独揽朝政,排除异己,专权跋扈,大肆敛财。

李泌之初,元载正跟鱼朝恩斗得热火朝天,暂时顾不上他。但随着鱼朝恩倒台,李泌就成了元载的眼中之钉。他忌惮李泌恩宠盛,便诬陷李泌是鱼朝恩的党羽。代宗心里知道他是胡扯,但介于元载势大,只能外放李泌做了江西判官。

大历十二年(777年),元载被杀,李泌重新回到朝廷。

结果他又遭到了宰相常衮的嫉妒,再次被排挤出京,做了澧州(湖南澧县)刺史。[4]

代宗时期的李泌已经没有肃宗时期的超然地位,代宗对他肯定没有肃宗那么亲近。连续两次被排挤出京,对李泌到也不见得是坏事。他在担任地方长官期间,成绩斐然,颇受民众拥护。

这种政绩的积累,也为日后在德宗朝担任宰相提供了基础。

大历十四年(779),代宗李豫光荣上墙,太子李适即位,是为唐德宗。

李适之前就与李泌有旧,肃宗还活着的时候,李适就在李泌身边学习,代宗时期李适又经常和李泌一起郊游。

正是因为有过这些交往,当德宗在经历了建中之乱后,才会着急忙慌的召李泌回京问计。

之后李泌对内稳定了政局,对外构建了反吐蕃的统一战线,给唐朝创造一个喘息回血的机会。

对德宗来说,短短几年中连遭建中之乱、两次出逃、平凉劫盟的打击,他需要一个三朝元老来主持朝政,安定人心,同时也需要为之后担任宰相的陆贽营造一个良好的政治环境。因此在王夫之看来,“邺侯(李泌的封爵)以三世元老,定危亡而调护元良,德望既重,其识量弘远,达于世变,审于君心之偏蔽,有微言,有大义,有曲中之权,若此者皆敬舆(陆贽)之所未逮也”。

王夫之先生的意思是说:“李泌身为三朝元老,德高望重、目光长远,而且还懂得变通,知道皇帝心中最角落地方的想法,能绕着圈的说服他。这一点即便是被大家佩服的名相陆贽也比不了。

正是因为唐德宗先后用了李泌和陆贽,才让唐朝走出了连续动荡的的困局,为唐宪宗时期的“元和中兴”奠定了基础。

参考书目:

[1]、《李泌与大唐国运的盘整》_刘后滨;

[2]、《李泌关于平定安史之乱的战略谋划》_赵映林;

[3]、《“飘忽仕隐”之唐中兴名臣—— — 李泌述略》_汪武军;

[4]、《唐代李泌研究》_郭艺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