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基辅罗斯作为东正教世界,站在君土坦丁堡,与罗马天主教形成对立

 梦想童年594 2019-07-25

新的一天,新的开始,今天由小编到大家一起了解,在历史上,还有什么我们不知道小秘密呢?在大家不知道的俄罗斯帝国通常被看作是一个欧洲国家。然而,同欧洲的其他许多国家相比,俄罗斯文明却明显带有很强的非西方特征。这除了与俄罗斯客观上处于欧洲的边缘,时常受到蒙古族等东方民族的冲击和影响有关外,还与俄罗斯的国教东正教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我们继续往下了解一下吧!

10世纪时,基辅罗斯大公弗拉基米尔依基督教,之后又命令他的臣民接受拜占庭神甫为他们举行的基督教洗礼。基督教的国教地位从此在基辅罗斯得以奠定。基督教在基辅罗斯的推广深刻地改变了罗斯境内东斯拉夫人的传统文化。东斯拉夫人原先信奉的多神教渐渐被基督教所取代,同时,东斯拉夫人的服饰、生活起居等目常生活习惯,乃至道德观和价值取向等也都开始基督教化。信仰的统一增强了东位光各部接,也促进了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的形成,在此后一段时期内基辅罗斯作为欧洲基督教大家庭中的一员,与西欧的其他基督教国家保持着密切的经济,外交和文化往来。

11世纪时,罗斯王室还曾与欧洲王室联基辅罗斯是从拜占庭帝国引人基督教的,在接受基督数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内,罗斯教会一直是君土坦丁堡牧首管辖的一个都主教区,1453年,拜占庭帝国被土耳其人灭亡后,斯教会成为独立的都主教区。1589,莫斯科都主教区晋升为全罗斯东正教牧首区,其地位和影响明显增强。在接受基督教的同时,俄罗斯也大量吸收了拜占庭帝国的文化,在建筑、文字、文学、艺术等领域,拜占庭文化的影响处处可见。

1054年,基督教世界发生分裂,产生了对立的两大教派:罗马天主教与希腊东正教。基辅罗斯作为东正教世界的成员,自然而然地站在君土坦丁堡的立场上,与罗马天主教形成对立。随着天主教与东正教矛盾的不断加剧,罗马教皇借十字军东征的机会对东正教世界加强天主教思想渗透,这直接损害了罗斯各公国的利益,使罗斯与西方的关系速然恶化。1204年,由罗马教皇英诺森三世发动的第四次东征的十字军攻陷并洗劫了东正教的统治中心君士坦丁堡这一做法进一步激起了东正教与天主教之间的仇恨,也增加了罗斯地区对西方天主教世界的敌对情绪,开始了双方间的疏远。

此外,1240年入侵的蒙古人征服了罗斯,蒙古人的统治也削弱了罗斯地区与欧洲其他地区的联系。因此,从这以后,先前与西方保持着密切的经济和文化往来的罗斯开始同西方分道扬镳,俄罗斯文明在此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一直沿着基本与西方文化隔绝的方向发展。与西方文化的分离使俄罗斯在后来的发展中越来越呈现出非西方的文明特征。直到16世纪以后,俄国才被迫再次向西方接近,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和科学。

罗斯在从拜占庭帝国吸收基督教的同时,也吸收了拜占庭帝国政教合一的思想。基督教传入罗斯后就一直受到官方的扶植,王公和主教共同管辖教会,教会则大力宣扬君权神授的思想,宣称罗斯大公是奉神的命令来扬善惩恶的。12世纪初,罗斯公国分裂成许多封建公国,处于割据状态中的各公国都积极利用东正教加强自己的实力。1240年,蒙古人征服了东北罗斯地区,在此后约两个世纪内,各罗斯公国都被迫臣服于蒙古人在伏尔加河下游建立的金帐汗国。在增强罗斯各阶层的民族凝聚力,反抗金帐汗国的统治并恢复罗斯国家独立地位的过程中,东正教发挥了要的促进作用。

1480年,莫斯科大公国的伊万三世(1462-1505在位)在父争的基础上宣市废除对蒙古可汗的种种臣属。同时,伊万三世还于执政期间一个个地吞并了其他罗斯公国,至15世纪末,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俄罗斯形成了在俄罗斯中央集权国家形成的过程中,伴随着俄罗斯东正教会争取独立地位的进程,俄罗斯世俗政权与教会的结合日渐紧密,东正教会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也不断提高。瓦西里三世(15051533在位)统治时期一个叫非洛费的修道院长老提出了著名的“第三罗马”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全世界的历史就是三个罗马的历史,第一个罗马是古罗马帝国,它因为亵读神教而没落;第二个罗马是拜占庭帝国,它因为对信仰不忠(在受到土耳其人威胁时它曾试图与天主教会妥协以获得援助)而受到上帝的惩罚;第三个罗马就是以莫斯科为中心的俄罗斯,对信仰的忠诚将使它永远保持世界东正教中心的地位,而莫斯科大公就是东正教世界的领袖。这种思想反映了俄罗斯东正教会想成为世界东正教中心的愿望,同时也反映出了它与俄罗斯世俗政权的紧密结合。在17世纪时期,俄罗斯东正教的牧首一度甚至获得与沙皇权力相近的大权,常与沙皇一起签署法令,接见外交使节,在国家生活中发挥着重要影响。

然而,正如在西欧出现的状况一样,教会权力的扩张逐渐对世俗的专制政权构成了威胁,从而引发了两者之间的斗争。但是,在俄国,教会在与世俗政权的竞争中从来没有获得过胜利,它始终处于对世俗政权的附属地位。俄国东正教会占有大量的地产却不缴税,同时还控制着大量的农奴,严重危害了俄国的经济利益。尼康任牧首(1652-1658)时,还试图制造教权高于皇权的格局。结果沙皇在贵族们的支持下,罢黜了尼康的牧首职务,并将其流放。教权在与皇权的竞争中彻底失败1700年,俄国东正教会第11任牧首去世,沙皇没有指定继任者。

这使得东正教会相对于世俗政权的独立地位遭到严重削弱。彼得一世在位时期,对,而是自任牧首,东正教会进行了更大的改革。1721年,他颁布法令,取消了牧首制,设立主教公会(一译东正教事务总管理局)来管理东正教,此外他还通过各种手段控制了教会的财政经济,并在理论上确立了皇权高于教权的学说。主教公会基本上是一个国家行政机构,它的最高领导是总监,总监也不是东正教会的高级主教,而是世俗官员。因此,主教公会的出现,使得俄国东正教会开始被纳入世俗国家管理体制,教会的独立性丧失。虽然俄国东正教会内部不断有人试图恢复牧首制,但直到俄罗斯帝国最终崩溃,他们的这一理想也未能实现。

随着世俗政权对教会控制的日益加强,俄国东正教会越来越成为俄国日渐加强的专制制度的精神支柱。教会竭力为现行制度的合理性进行辩护,并诱导教徒们服从。19世纪30年代,当时的俄国教育大臣提出了著名的三位一体的“官方人民性”公式,即:“东正教、专制制度、人民性”。这一理论强调,东正教所提倡的宗法制忠君思想是俄国国民自古就有的、独特的性格国民只有温顺地听从专制君主的摆布,国家的长治久安才能有保障。东正教会的这种宣传教化,对皇权主义在俄国国民中的流行起了重要作用,俄国国民忠君、忍耐、顺从的性格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培养出来的。

作为俄国的国教,东正教与天主教的一个重大区别是,它严格遵守基督教原始的教规教义,认为这些教规教义是绝对的真理,是不能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改变的。因此,在欧洲天主教世界经历多次的宗教改革体现资本主义进取精神的新教诞生并广泛传播的时候,俄国的东正教依然墨守成规,仍然遵守着繁杂的清规戒律,对古代的教规教义从未进行革新。东正教的这种保守倾向,使东正教会成为俄国保守势力的强大堡垒,是其进行改革的一个重要障碍。

小编认为在俄国,除了官方宗教东正教外,还存在伊斯兰教和佛教等其他宗教。另外,从东正教中也曾分裂出一些其他教派。但这些非官方宗教和教派长期受到压制和迫害,始终得不到大的发展。因此,东正教长期以来一直是俄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东正教对俄国的专制主义传统及国民性等都有长远和深刻的影响。就和大家分享到这里,看了文章之后,有什么想法或者其他的观点,可以给小编留言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