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2.12
∽
塔,因为高挑,造型美观,往往成为一个地方的地标, 辟支塔也不例外,尽管名气不如千佛殿的宋代罗汉,但却是灵岩寺标志性的建筑。
辟支塔位于灵岩寺千佛殿西侧,始建于北宋淳化五年(994年),嘉佑二年(1057年)竣工。为八角九层楼阁式砖塔,塔基为石砌八角束腰须弥座形式,塔身为青砖砌成。塔高55米,底层每边长4.29米,逐层递减,至第九层收为1.56米,收分明显。
从一至四层东、南、西、北四面辟门,二层以上各面均做盲窗,饰有直棂纹、簇四球纹、蜂房纹及几何形等格眼,纹饰多变。塔心柱砌至四层,内设登梯;五至九层实砌塔体,向上登临,须从塔体出来沿塔檐平座绕经90°至另一窗口。二至四层设有腰檐平座,上六层为单檐,檐下皆出华拱两跳,为五铺作双抄重拱偷心造,个别亦有出单抄的情况。
西南侧看 ↑

南面看 ↑
东南侧↓
塔顶座叠涩外出五层小檐,置砖砌覆钵,上承露盘铁刹,刹由相轮、宝盖、圆光、仰月、宝珠组成,宝盖系有八根铁链,下垂至顶层塔檐,由檐角八个铁质金刚承接,与塔基八个角的托扛金刚上下遥相呼应。
塔基为石砌八角须弥座式,8
个立面均镶嵌着精致的浮雕嵌板, 尚存37 幅, 相邻的两嵌板间包镶竖石, 嵌板与竖石上压砌横石。
竖石与横石的表面线刻图样, 一些竖石上刻供养人题记,
部分横石上题刻有关浮雕嵌板内容的文字。只是目前所见浮雕嵌板次序混乱, 无一能与横石题记的内容对应,
而且塔基的建筑构件有缺失。显然, 塔基浮雕嵌板、竖石与横石的次序已非当初配置的原貌, 是后来拼凑起来的,
而且各面长度不等。浮雕嵌板采用连环画的形式表现阿育王的故事, 画面采用中国人的服饰、形象,
这是目前世界上仅有的阿育王故事组雕图像。
嵌板之间的竖石上的线刻 ↓
塔基每面转角处雕刻承托宝塔的天王,8
幅全存。天王身着恺甲,一手托举塔身。
转角的天王
↓
阿育王,即阿恕伽、无忧王,为古印度孔雀王朝第三代国王(统治时期公元前27 3
一前2 32, 一说前26 8 一前2 3 2 ),
即位之初行为暴虐。后来, 在佛教高僧的化导之下,
阿育王笃信佛教, 从冷面暴君变成温和慈善的贤君。
阿育王的一生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夺取王位之前、暴君阶段、笃信佛教之后。结合《阿育王传》等佛教史集,辟支塔浮雕嵌板的部分故事相应的可分为:
A 夺取王位之前:阿恕伽施土、阿恕伽领四兵征战等
B 暴君阶段:
无忧树的悲剧、地狱中的莲花等
C 笃信佛教之后:阿育王造八万四千塔、阿育王用兵至海边并铸金龙王像、阿育王见优波掘多、阿育王举行法会、阿育王弟出家因缘、半庵摩勒果因缘等事迹.
A夺取王位之前
1.阿恕伽施土因缘
王舍城内,德胜和无胜两个小孩子正在玩土,看到了来到王舍城乞食的世尊,见已欢喜,德胜于是捧土献给世尊, 无胜在傍合掌随喜。世尊说,这个小孩在我百年后将作转轮法王, 号阿恕伽。
这个可以作为引子吧,孩童德胜便是阿恕伽的前世。
该画面的城门外,
中央佛陀托钵而立,
饰宝珠形火焰纹头光。佛上方悬浮一华盖,
华盖前后各一托举供物的飞天飘然翔来。两侧各一随侍弟子作合掌供养状。佛陀及弟子后面又随侍四供养菩萨。画面右下角表现一前一后两童子,
前面一童似作捧物向佛钵献施状,
后面一童扑地施礼。童子上方一力士托举香炉。
——《阿育王传》卷一《本施土缘》云:“
归命一切智婆伽婆, 住王舍城迩兰陀竹林。尔时世尊日时已到, 着衣持钵, 将诸比丘前后围绕, 向王舍城次行乞食。… …
尔时世尊与阿难在巷中行, 见二小儿, 一名德胜, 是上族姓子, 二名无胜, 是次族姓子。弄土而戏, 以土为城,
城中复作舍宅仓储,以土为缈着于仓中。此二小儿见佛三十二大人之相庄严其身, 放金色光, 照城内外, 皆作金色, 无不明彻,
见已欢喜。德胜于是掬仓中土名为妙者奉上世尊, 无胜在傍合掌随喜。… … 佛言, 我若涅架百年之后, 此小儿者当作转轮圣王,
四分之一。于花氏城作转轮法王, 号阿恕伽。分我舍利而作八万四千宝塔, 饶益众生。”
国王派王子阿恕伽讨伐讨伐叛乱的叉尸罗城,但只给四兵(象兵、马兵、车兵、步兵),不给武器。但地神送来刀杖,得以平复叛乱。国王又派他往讨怯沙国,那里的百姓知道是王子亲征,自愿归顺。
——《阿育王传》卷一《本施土缘》云:“ 频头莎罗王以得叉尸罗城叛逆不顺,
即遣阿恕伽往讨彼国,唯与四兵,不与刀杖。时阿恕伽受命即出华氏之城,左右人言, 无有刀杖, 如何得共怨敌斗战。阿恕伽言, 我有福力,
应为王者,所须杖,自然当有。作是语已,地神开地, 授刀杖与, 遂便前进, 四兵围绕,到得叉尸罗国。… …
王复遣阿恕伽罚怯沙国,彼国人民承迎调顺,如前无异, 既调顺已, 即还本国。”
B 暴君阶段
3.阿恕伽即位为王
阿恕伽能战善战,但不讨父王喜欢,接班人是兄长苏深摩。阿恕伽趁父王病危、争夺王位的最大对手苏深摩外出征战之际用计夺取了王位。
画面坐者为阿育王, 阿育王受诸臣朝拜, 殿上铁轮出现, 与阿恕伽施土因缘中世尊说的“日后花氏城作转轮法王”对应。该嵌板原应与横石题记:“尔时育王天子口口坐殿问四相王色云铁轮之处”对应。 ——《阿育王传》卷一《阿育王本缘传》云:“ 叉尸罗国为恶臣所教复还叛逆。王即遣苏深摩往彼讨之。苏深摩到不能令彼人民调顺。频头莎罗王…… 令阿恕伽而往讨罚。时辅臣为其作计,… … 诈称阿恕伽得吐血病不任征罚。尔时频头莎罗王疾病唯笃余命无几…… 王见阿恕伽天缯结顶,极大嗔恚沸血从面出而便命终,立阿恕伽为王。”
4.无忧树的悲剧
阿育王暴虐无道,因为宫人把他喜欢的一棵无忧树给弄断了树枝,他便怒捉五百宫人绕树烧杀,国人称他是恶阿恕伽。
花园内, 中间一王者,
王者左右各一女侍执团扇, 王者后方一女侍撑华盖。画面最右侧表现树木, 一高一矮, 矮树应为被睬女毁坏的无忧树,
树旁一女侍回顾。人物后面表现建筑栏.
王者坐于殿堂中,
侧立一随从。院落中二士兵左手各揪一女头发, 右手高举武器, 二女倒地作挣扎状, 画面右下方另有二女倒地。画面后方,
中央一士兵手揪一女头发, 其左有二女, 右有三女, 均掩面哭泣.
——《阿育王传》卷一《阿育王本缘传》云:“有树名阿恕伽, 华极可爱。阿恕伽以此树与己同名, 爱念此树。阿恕伽身体粗涩, 诸睬女等以阿恕伽身体粗涩, 情不爱敬,不喜亲近。伺其眠时, 园中游戏, 见阿恕伽树, 即时折其花枝。王于眠觉, 见树毁坏,问左右言: 谁毁此树? 答言宫人毁之。王大忿, 怒捉五百宫人绕树烧杀。举国人民皆称暴恶, 遂号名为恶阿恕伽。”
5恶人耆梨
阿恕伽寻觅到一位大恶人耆梨,建了一座人间地狱叫做爱乐狱。
表现的是恶人耆梨以网捕为业的画面
——《阿育王经》卷一《生因缘》云:“大臣成护白旅陀阿输柯王,
如是所作, 若打若杀, 当付余人,
不应自作。王即募觅能行杀者。是时山中有村, 村中有人善织衣业,
而生一子, 其父字之名普利柯(翻山),
其人可畏, 能行不仁, 恒骂父母,
家中男女悉皆打拍, 乃至一切众生无不杀害。常以网捕为业,
以其杀害多故,
人复谓之旅陀奢利柯(耆梨)。王觅恶人,
而值遇之。”
6海比丘僧误入爱乐狱
海比丘乞食至华氏城,误入爱乐狱
背景为一城门,
城中烟气滚滚,
城楼右方一人(头已残)揪另一人的头发。城门外一守护者赤裸上身,
左手拉拽一比丘,
右手提棍棒,城门右方一人操棒而坐。这是海比丘乞食至华氏城误入爱乐狱的画面,画面中的大城为华氏城,画面中用一人被断头来表现地狱之恐怖。城门外站立的比丘为海,
提棒执比丘者则为恶人奢梨。
——《阿育王传》卷一《本施土缘》云:“
时有长者夫妻, 相将入海采宝, 到于海中,
生一男儿, 即为立字, 名之为海。经十二年,
乃出于海, 逢五百贼, 劫其财物,
杀害长者, 于是子海便出家学道,
辗转乞食至华氏城。不识村落, 入爱乐狱中, 而作是言,
外相可爱,
内如地狱。便欲出去, 耆梨不听,
语比丘曰: 汝今于此当受死罪, 如何欲出。”
7.地狱中的莲花
爱乐狱是一座人间地狱, 耆梨想把海比丘煮死,结果海比丘坐在腾空的莲花座上安然无恙。
地狱场景:又锯人的,有拔舌的,有磨人的。左下角的有一大锅炉,
锅炉下方柴火燃烧,
锅炉上方生出一大莲花,
比丘腾空坐在其上。炉侧一狱卒左手持叉,
右手握拳击自己头部,
作不可思议之状。
——《阿育王传》卷一《本施土缘》云: “
时彼恶者梨往到鸡头末寺。时彼寺中有一比丘诵恶婴愚经言, 喜镬汤者,
以稚捣之, 喜稚臼者, 以镬煮之。在地狱中,
吞大铁丸, 融铜灌口。闻是语已, 即自念言,
我狱城中亦当作此。… … 时阿恕伽王见其宫人共他男子有爱着语, 便生镇忿,
付爱乐狱。奢梨寻时即以稚捣, 柞下打头,
眼精(睛) 脱出。比丘见已,
得厌恶心, 而作是念, 呜呼大悲。所言诚谛,
说色危脆, 犹如聚沫不坚, 速朽无有暂停。… …
于是比丘通夜观察, 断众结使, 得成须陀恒果,
如是精勤, 乃至复获阿罗汉道。… … 者梨心恶,
残害无罪, 不信后世, 作重嗅患,
便设大镬,以水置中, 脂膏血髓,
屎尿秽恶, 俱充满之。即以比丘提掷着中,
下然(燃) 大火, 薪草欲尽,
不能令热。于是替梨镇然火者, 以杖打之, 手自着火,
薪柴都尽, 亦复不热。又以屋椽涂苏众叠,
悉然(燃) 使尽,
水冷如故。怪其所由, 便看镬中, 见向比丘结枷跌坐,
坐千叶莲花上。”
8阿育王观奇迹悟佛法
海比丘的奇迹惊动了阿恕伽,匆匆赶来观看,围观的群众数千亿万,只见 海比丘身上出水,
身下出火, 譬如大山,
显于虚空中。阿育王见此深深信服,海比丘趁机以佛法点化,使阿育王自此洗心革面,对佛法深信不疑。
画面左方一王者, 身旁簇拥着力士共7 人, 力士手执叉、剑。右方有一大锅炉, 锅炉下方柴火燃烧, 锅炉上方生出一大莲花,
比丘腾空坐在其上。
——《阿育王传》卷一《本施土缘》云:“ 尔时者梨甚惊所以, 便往白王,
王即来看, 坏墙而入。一切人民随从王者, 数千亿万, 观此比丘。是时比丘见无量众应受化者皆已聚集, 即从镬出, 衣服洁净,
一切大众无不睹见。踊身虚空, 种种变, 身上出水, 身下出火, 譬如大山, 显于虚空中。王见此已生希有心, 瞻仰恭敬, 合掌观察。…
… 尔时比丘知阿育王是大檀越, 必能分布佛之舍利, 饶益天人。… … 大王当知, 佛亦记汝, 将来佛灭百年后, 王华氏城, 号阿恕伽,
转轮圣王, 王四分之一, 为正法王, 广分舍利, 而起八万四千宝塔。王今乃返造大狱城, 如似地狱, 残害百千众生之命。大王,
汝今应当施于一切众生无畏, 亦复应当满足佛意, 人中帝释,必施无畏, 起悲憨心, 分布舍利, 广作真济。王闻是语, 于佛法中深生信悟,
合掌恭敬。”
C笃信佛教之后
放下屠刀的阿育王笃信佛教,实行仁政,对佛教的贡献可以说居功至伟,并将孔雀王朝推向空前鼎盛时期。
C1 阿育王造塔
为弘扬佛法,阿育王将佛祖的舍利分为四万八千粉,在各地造四万八千座塔供养,供世人膜拜。
9阿育王取释迦佛舍利
王者执纷坐在左方殿堂内,
堂外侧二力士仗剑而立。堂前四大臣各执纷板向王而立。右方正面殿堂的供桌上放置舍利盒, 光芒四射
10.搬运舍利
在云头上, 四力士抬轿, 轿中放置一舍利盒,
向轿外上方发出两道光束,轿前后另有守护的军卒四人
——《阿育王传》卷一《阿育王本缘传》云:“王闻是语, 于佛法中深生信悟, … …
便诣王舍城, 取阿阁世王所埋四升舍利。即于此处造立大塔, 第二第三乃至第七所埋舍利, 悉皆取之。…“
11.造塔场景
12.召集鬼神造塔
殿堂中坐者为阿育王,
右上方云头上二人及殿堂阶下二人均为鬼神。殿堂阶下鬼神官吏两手张开卷宗为受旨的表现。
——《大唐西域记》卷八云:“无忧王闻以庆悦,
召集鬼神而令之日, 法王导利, 含灵有庆,
我资宿善, 尊极人中, 如来遗身,
重修供养。今尔鬼神, 戮力同心, 境极赡部,
户满拘服, 以佛舍利, 起牢堵波。心发于我,
功成于汝, 胜福之利, 非欲独有,
宜各营构, 待后告命。鬼神受旨, 在所兴功,
功既成已, 咸来请命。”
13.夜舍造塔
正如阿恕伽领四兵征战得到神助一样,阿育王造塔也得到鬼神、夜舍等的大力帮助。
——《阿育王传》卷一《阿育王本缘传》云:“王(
中略), 向鸡头摩寺。到于上座夜舍之前, 合掌而言,
我今欲于阎浮提内造立八万四千宝塔。上座答言, 善哉善哉,
王若欲得一时作塔, 我于大王作塔之时, 以手障日,
可遍救国界, 手障日时, 尽仰立塔。”
14.夜舍以手障日
C2 阿育王会见优波掘多
一《阿育王传》卷一《阿育王本缘传》云:“
解脱众尊者, 大德优波掘多得漏尽者。辅相启王,
彼国隘小, 士众极多, 但遣使唤,
彼自当来。王即答言, 彼应往见。何以故,
我今未得金刚心故, 云何屈彼如佛之人,
即遣使白尊者优波掘多, 我今欲往, 靴问尊者。尊者闻已,
自惟言, 若使王来,国土隘小,
困苦者众, 我当自往。· · … 乃庄严城郭,
扫除巷陌, 共诸臣, 一切人民,
作倡伎乐,以种种香, 出花氏城半由旬迎,
遥见尊者与万八千阿罗汉等。
16.阿育王拜见优波掘多
一《阿育王传》卷一《阿育王本缘传》云:王请尊者入于宫中。为敷床座即扶尊者安置座上。其身柔软如兜罗绵。王便合掌白尊者言。尊体柔软如兜罗绵。我之少福身体粗涩。尊者答言。我昔修施。常以清净胜妙之物。未曾以土而用布施。王言。我昔愚小无智。值佛世尊最上福田。便以土施。今得此报。尊者和色而言。福田胜妙能令施土获尊贵报。王闻是语。生未曾有欢喜之心。
C3 阿育王与龙王比福德力
阿育王搜集全部舍利造塔时,龙王不给,即便阿育王举兵征伐也不行。大臣说是阿育王的福德力不够,够了的时候龙王自然服气。于是制作两尊同样的金像,一座阿育王金像,一是龙王金像。开始果然龙王金像更重,但阿育王勤修福德,
终于阿育王金像重量超过龙王的。当再次来到海边,龙王尽献舍利。
17.阿育王制铁网

表现的内容是制作捉龙王用的铁网铁藉的场面
-- 《释迎谱》卷四《释迩龙宫佛鬓塔记》云“阿阁世王命终后,
阿育王得其国土。时有大臣白阿育王言,
难头禾龙先轻阿阁世,
夺佛去。阿育闻大镇,
即勃诸鬼神王作铁网铁藉,
纵置须弥山下水中,
欲缚取龙王,
龙王大怖。”又《释迎氏谱》序云:“ 及阿育收舍利,
勃鬼作铁网,
纵海欲缚龙王。”
18阿育王用兵至海边
19.金铸像比重量
--《阿育王传》卷七《阿育王现报因缘》云:“
昔阿恕伽王欲取阿阁世王所举舍利… …
然大龙王守护都不可得。王时问言,
何由可得?
龙王福胜,
无由可得。问言云何知彼福胜,
以金铸作龙像及以王像,
以秤秤之,
重者福胜。实时秤量,
龙像倍重王见此事,
即勤修福,
既修福已,
复更铸像,
复更称量,
王像龙像秤量正等。王更修福,
复更铸像称看,
王像转重。王知像重,
将诸军众往到水边,
龙王自出献种种宝。王语龙言,
阿阁世王遗我舍利,
我今欲取。龙王自知威力不如,
即将王至舍利所,
开门取舍利与阿阁世王所造油灯,
始欲尽赐,
舍利既出,
灯亦尽灭。”
C4 阿育王弟出家因缘
18阿育王善巧度弟
阿育王有一个弟弟名叫宿大哆,不信佛法,育王巧妙用计,使弟弟精勤修道,最后证得阿罗汉果,这个故事可以百度“阿育王善巧度弟”。画面表现的应该是阿育王安排弟弟当生命里最后七天的国王的情节。
--《阿育王传》卷二《阿恕伽王第本缘》云:“阿恕伽王弟名宿大哆, 信敬外道,
讥说佛法。·一阿恕伽王曾于一时共宿大哆出行游猎, 见一婆罗门五热炙身。… … 宿大哆言, 汝着恶衣, 服食于恶食, 犹生贪欲,
况沙门释子着好衣服而食好食, 能无欲也。我兄阿恕伽王无所别知, 为诸沙门之所欺证。时阿恕伽王闻弟此言, 语辅相日,
善作方便使宿大哆令得信解。辅相答言, 随王教勃。王脱天冠、缨络、服饰, 着洗浴衣, 入浴室浴。辅相语宿大哆言, 王若死者, 汝当代之,
今试着是天冠缨络为好不也。宿大哆即随其语而便着之, 坐御座上。王出浴室, 见宿大哆坐御座上, 而语之日, 我犹未死, 汝已为王,
便作是言, 此中有谁? 时有真陀罗, 一手捉剑, 一手捉铃, 前白王言, 何所约勒? 王言, 宿大哆我今已舍,
付汝治罪。”
19宿大哆说法
王者为阿育王, 右方比丘应是出家后的宿大哆。此画面表现宿大哆出家后回花氏城为阿育王说法。
20.宿大哆展示佛法
中央之王者为阿育王, 右方表现宿大哆踊身虚空作种种变。
--《阿育王传》卷二《阿恕伽王第本缘》云:“阿恕伽王以种种方便教宿大哆。宿大哆于是合掌白王言:
大王,我今当阪依三宝。… … 大王, 听我出家,
我本狂醉如恶象无钩, 主以方便钩我,
令得柔伏调顺,重垂哀憨, 听我于彼大明之所修出家法。… …
王见是已, 即语弟言: 听汝出家,
汝若出家, 必来见我。宿大哆既得听已, 向鸡头摩寺,
而生念言, 若我于此出家, 必多妨闹,
即便往至他方远国出家学道。精勤得阿罗汉道, 便生心念,
昔阿育王与我要言, 若出家者, 必来见我, 今宜往见。…
… 宿大哆入王门, 阿育王见其弟便下御座, 五体投地,
为之作礼, 起而合掌, 看宿大哆… …宿大哆便为说渴,
王位尊豪莫放逸, 三宝难值当供养。说此渴已,
从座起去。王与五百辅相, 城内人民, 围绕恭敬送到门外,
是名现证沙门之果。宿大哆作是念言, 我兄昔以多种方便化我,
令人佛法之中, 今当使彼增益信敬, 即踊身虚空,
作种种变。”
C5 半庵罗果因缘
20.半庵罗果因缘
画面在正面房屋中四位比丘平列而坐。庭院左方走来二人,前者提桶执构,
后者头顶竹箩, 内盛食物。右方一力士握剑,
似与左方二人打招呼。
画面表现了阿育王临终命人送半庵摩勒果到鸡头摩寺的场面。
屋内坐着的四人为鸡头摩寺比丘,
屋前提桶执构送饭者应为磨碎半庵摩勒果置羹中供养比丘的表现。头顶箩筐者应为送来饭食的表现,
而经典中并未提及,院落中持剑力士可能是监管寺院者。
--《阿育王传》卷三《半庵罗果因缘》云: “ 阿恕伽王命临欲终。… …
即唤傍臣, 授庵摩勒与而勃之日, 汝持此果,
向鸡头摩寺, 施彼众僧。可白上座言, 阿恕伽王最后所施,
唯于此半庵摩勒果而得自在。… … 上座夜舍约勃众僧, 汝等皆见阿恕伽王受福快乐,
于一天下总揽自在, 今日为诸群下所制, 断绝王物,
使不自由。唯于是半庵摩勒果随意得用, 以殷重心,
来施于僧。即勃典事, 磨着羹中, 使一切僧普得其供。”
对照参考文献,大致了解了一下嵌板刻画的故事,应该说有一些画面可以有不同的解读,比如说阿育王拜见或者听某僧人说法,这僧人的身份就不好确定,单是前文出现的僧人或者尊者便有海比丘、夜舍、优波掘多、宿大哆等,不同的人对应着不同的故事,但实际上因为后代的维修导致了题记的不对应、嵌板顺序也已经错乱,故事已经不连贯,故难以区别。
参靠文献:长清灵岩寺塔北宋阿育王浮雕图像考释
廖芯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