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白术,本草崇原

 道佛儒医旧葫芦 2019-07-25

气味甘温,无毒。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作煎饵。久服,轻身延年不饥。


(术始出南郑山谷,今处处有之,以嵩山、茅山及野生者为胜。其根皮黄,肉白,老则苍赤,质多膏液,有赤白二种。《本经》未分,而汉时仲祖汤方始有赤术、白术之分,二术性有和暴之殊,用有缓急之别。)


(按∶《本经》单言曰术,确是白术一种,苍术固不可以混也,试取二术之苗、叶、根、茎。

白术近根之叶,每叶三岐,略似半夏,其上叶绝似棠梨叶,色淡绿不光。苍术近根之叶,作三五叉,其上叶则狭而长,色青光润。

白术茎绿,苍术茎紫。

白术根如人指,亦有大如拳者,皮褐色,肉白色,老则微红。苍术根如老姜状,皮色苍褐,肉色黄,老则有朱砂点。

白术味始甘,次微辛,后乃有苦。苍术始甘,次苦,辛味特胜。

白术性和而不烈,苍术性燥而烈,并非一种可知。后人以其同有术名,同主脾胃,其治风寒湿痹之功亦相近,遂谓《本经》兼二术言之,盖未尝深辩耳;

观《本经》所云止汗二字,唯白术有此功,用苍术反是写得相混耶。

白术之味,《本经》云苦,陶弘景云甘,甄权云甘辛,张杲云味苦;而甘,今取浙中所产白术尝之,实兼甘辛苦三味。

夏采者,辛多甘少,冬采者,甘多辛少,而后皆归于苦。是知诸说各举其偏,而未及乎全也。

隐庵于《本经》原文定苦字为甘字,爰以白术为调和脾土之品,甘是正味,苦乃兼味,故采弘景之说,以订正之耳。)


白术气味甘温,质多脂液,乃调和脾土之药也。

主治风寒湿痹者,《素问·痹论》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白术味甘,性温,补益脾土,土气营运,则肌肉之气外通皮肤,内通经脉,故风寒湿之痹证皆可治也。

夫脾主肌肉,治死肌者,助脾气也。

又脾主四肢,痉者,四肢强而不和。

脾主黄色,疸者,身目黄而土虚。

白术补脾,则痉疸可治也。

止汗者,土能胜湿也。

除热者,除脾土之虚热也。

消食者,助脾土之转运也。

作煎饵者,言白术多脂,又治脾土之燥,作煎则味甘温而质滋润,土气和平矣。故久服则轻身延年不饥。


愚按∶太阴主湿土而属脾,为阴中之至阴,喜燥恶湿,喜温恶寒。然土有湿气,始能灌溉四旁,如地得雨露,始能发生万物。若过于炎燥,则止而不行,为便难脾约之证。

白术作煎饵,则燥而能润,温而能和,此先圣教人之苦心,学人所当体会者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