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组成集合的每个事物化学元素_360百科【什么是化学元素?】化学元素(Chemical element)就是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从哲学角度解析,是原子的电子数目发生量变而导致质变的结果。 关于元素的学说,即把元素看成构成自然界中一切实在物体的最简单的组成部分的学说。早在远古就已经产生了,不过,在古代把元素看作是物质的一种具体形式的这种近代观念是不存在的。无论在我国古代的哲学中还是在印度或西方的古代哲学中,都把元素看作是抽象的、原始精神的一种表现形式,或是物质所具有的基本性质。 化学元素(英语:Chemical element),指自然界中一百多种基本的金属和非金属物质,它们只由一种原子组成,其原子中的每一核子具有同样数量的质子,用一般的化学方法不能使之分解,并且能构成一切物质。 一些常见元素的例子有氢,氮和碳。到2012年为止,总共有118种元素被发现,其中94种是存在于地球上。拥有原子序数大于83(即铋之后的元素)都是不稳定,并会进行放射衰变。 第43和第61种元素(即锝和钷)没有稳定的同位素,会进行衰变。可是,即使是原子序数高达95,没有稳定原子核的元素都一样能在自然中找到,这就是铀和钍的自然衰变。[1] 基本信息
概况元素,又称化学元素,指自然界中一百多种基本的金属和非金属物质,它们只由一种原子组成,其原子中的每一核子具有同样数量的质子,用一般的化学方法不能使之分解,并且能构成一切物质。 一些常见元素的例子有氢,氮和碳。到2007年为止,总共有118种元素被发现,其中94种是存在于地球上。1923年,国际原子量委员会作出决定:化学元素是根据原子核电荷的多少对原子进行分类的一种方法,把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称为一种元素。 基本信息折叠定义折叠拼音huà xué yuán sù 折叠英文Chemical element 折叠解释关于元素的学说,即把元素看成构成自然界中一切实在物体的最简单的组成部分的学说。早在远古就已经产生了,不过,在古代把元素看作是物质的一种具体形式的这种近代观念并不存在。无论在我国古代的哲学中还是在印度或西方的古代哲学中,都把元素看作是抽象的、原始精神的一种表现形式,或是物质所具有的基本性质。至善教育,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 化学元素(英语:Chemical element),指自然界中一百多种基本的金属和非金属物质,它们只由一种原子组成,其原子中的每一核子具有同样数量的质子,用一般的化学方法不能使之分解,并且能构成一切物质。 一些常见元素的例子有氢,氮和碳。到2012年为止,总共有118种元素被发现,其中94种是存在于地球上。拥有原子序数大于83(即铋之后的元素)都是不稳定,并会进行放射衰变。 第43和第61种元素(即锝和钷)没有稳定的同位素,会进行衰变。可是,即使是原子序数高达94,没有稳定原子核的元素都一样能在自然中找到,这就是铀和钍的自然衰变。 历史起源元素思想的起源很早,古巴比伦人和古埃及人曾经把水,后来又把空气和土,看成是世界的主要组成元素,形成了三元素说。古印度人有四大种学说,古中国人有五行学说。 折叠古希腊哲学古希腊自然哲学提出了著名四元素说。这不是希腊哲学家创造的,四元素说在古希腊的传统民间信仰中即存在,但不具有(相对上来说)坚实的理论体系支持。古希腊的哲学家是“借用”了这些元素的概念来当作本质。 折叠苏格拉底哲学米利都派哲学家泰勒斯主张的万物的本质是水,而且也唯有水才是本质,土和气这两种元素则是水的凝聚或稀薄。阿那克西曼德则将本质改为一种原始物质(称为“无限”或称“无定者”),同时又加上第四元素火。四大元素由这种原始物质形成之后,就以土、水、气、火的次序分为四层。火使水蒸发,产生陆地,水气上升把火围在云雾的圆管里。人们眼中看见象是天体的东西,就是这些管子的洞眼,使我们能从洞眼中望见里面的火。形成了四元素的最早雏形。 另一个米利都派哲学家阿那克西米尼则把气或者空气看作是原始物质,并把其他元素说成是由空气组成。空气变得稀薄后就成了火。他的论证是,空气从嘴里呼出来是热的,而在压力下喷出来时则感到是冷的。同样,通过凝聚的过程,气先是变成水,然后变成土。这些元素之间的差异只是量变的结果,元素只是凝聚或稀薄到不同程度的空气。 早期以米利督学派为首的哲学家,多以单一元素作为本质,直到恩培多克勒(Empedocles)才首次建立四元素并存的哲学体系,亦有人主张这是首次尝试以科学的方法解释传统的四元素说,但是从恩培多克勒所留下来的残缺文献来看,这种说法并没有足够的证据支持。恩培多克勒在大约公元前450年于其著作《论自然》中,使用了“根”(希腊文:?ιζ?ματα)一词。现在认为恩培多克勒是系统提出四元素学说的第一个人。他认为万物由四种物质元素土、气、水、火组成,这种元素是永恒存在的,由另外两种抽象元素爱和恨使他们连结或分离。 而现在广为人知的四元素说则是后来亚里士多德提出的,他的理论中不包含恩培多克勒学说中的爱和恨这两种抽象元素,而是认为这四种元素具有可被人感觉的两两对立的性质。进而推论世界上的万物的本原乃是四种原始性质:冷、热、干、湿,而元素则由这些原始性质依不同比例组合而成。亚里斯多德在《论天》等著作中构想出五元素说,在柏拉图的四种元素中再加上以太(精质,永恒)。亚里士多德认为“没有和物质分离的虚空”、“没有物体里的虚空”。亚里士多德对“元素”的正式定义见于《形而上学》。[1] 折叠国内历史公元前403一公元前221年,我国战国时代又出现一些万物本源的论说,如《老子道德经》中写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又如《管子·水地》中说:"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 我国的五行学说是具有实物意义的,但有时又表现为基本性质。我国的五行学说最早出现在战国末年的《尚书》中,原文是:"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曰稼穑。"译成今天的语言是:"五行:一是水,二是火,三是木,四是金,五是土。水的性质润物而向下,火的性质燃烧而向上。木的性质可曲可直,金的性质可以熔铸改造,土的性质可以耕种收获。"在稍后的《国语》中,五行较明显地表示了万物原始的概念。原文是:"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生之。若以同稗同,尽乃弃矣。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译文是:"和谐才是创造事物的原则,同一是不能连续不断永远长有的。把许多不同的东西结合在一起而使它们得到平衡,这叫做和谐,所以能够使物质丰盛而成长起来。如果以相同的东西加合在一起,便会被抛弃了。所以,过去的帝王用土和金、木、水、火相互结合造成万物。" 折叠西方的自然学派13-14世纪,西方的炼金术士们对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元素又作了补充,增加了3种元素:水银、硫磺和盐。这就是炼金术士们所称的三本原。但是,他们所说的水银、硫磺、盐只是表现着物质的性质:水银--金属性质的体现物,硫磺--可燃性和非金属性质的体现物,盐--溶解性的体现物。 到16世纪,瑞士医生帕拉塞尔士把炼金术士们的三本原应用到他的医学中。他提出物质是由3种元素--盐(肉体)、水银(灵魂)和硫磺(精神)按不同比例组成的,疾病产生的原因是有机体中缺少了上述3种元素之一。为了医病,就要在人体中注人所缺少的元素。 现代起源折叠起源简介无论是古代的自然哲学家还是炼金术士们,或是古代的医药学家们,他们对元素的理解都是通过对客观事物的观察或者是臆测的方式解决的。只是到了17世纪中叶,由于科学实验的兴起,积累了一些物质变化的实验资料,才初步从化学分析的结果去解决关于元素的概念。 1661年英国科学家玻义耳对亚里士多德的四元素和炼金术士们的三本原表示怀疑,出版了一本《怀疑派的化学家》小册子。 拉瓦锡在肯定和说明究竟哪些物质是原始的和简单的时候,强调实验是十分重要的。他把那些无法再分解的物质称为简单物质,也就是元素。 此后在很长的一段时期里,元素被认为是用化学方法不能再分的简单物质。这就把元素和单质两个概念混淆或等同起来了。 而且,在后来的一段时期里,由于缺乏精确的实验材料,究竟哪些物质应当归属于化学元素,或者说究竟哪些物质是不能再分的简单物质,这个问题也未能获得解决。元素说 拉瓦锡在1789年发表的《化学基础论述》一书中列出了他制作的化学元素表,一共列举了33种化学元素,分为4类: 1.属于气态的简单物质,可以认为是元素:光、热、氧气、氮气、氢气。 2.能氧化和成酸的简单非金属物质:硫、磷、碳、盐酸基、氢氟酸基、硼酸基。 3.能氧化和成盐的简单金属物质:锑、砷、银、钴、铜、锡。铁、锰、汞、钼、金、铂、铅、钨、锌。 从这个化学元素表可以看出,拉瓦锡不仅把一些非单质列为元素,而且把光和热也当作元素了。 拉瓦锡所以把盐酸基、氢氟酸基以及硼酸基列为元素,是根据他自己创立的学说即一切酸中皆含有氧。盐酸,他认为是盐酸基和氧的化合物,也就是说,是一种简单物质和氧的化合物,因此盐酸基就被他认为是一种化学元素了。氢氟酸基和硼酸基也是如此。他之所以在"简单非金属物质"前加上"能氧化和成酸的"的道理也在于此。在他认为,既然能氧化,当然能成酸。 至于拉瓦锡元素表中的"土质",在19世纪以前,它们被当时的化学研究者们认为是元素,是不能再分的简单物质。"土质"在当时表示具有这样一些共同性质的简单物质,如具有碱性,加热时不易熔化,也不发生化学变化,几乎不溶解于水,与酸相遇不产生气泡。这样,石灰(氧化钙)就是一种土质,重土--氧化钡,苦土--氧化镁,硅土--氧化硅,矾土--氧化铝。在今天它们是属于碱土族元素或土族元素的氧化物。这个"土"字也就由此而来原子学说 19世纪初,道尔顿创立了化学中的原子学说,并着手测定原子量,化学元素的概念开始和物质组成的原子量联系起来,使每一种元素成为具有一定(质)量的同类原子。 1841年,贝齐里乌斯根据已经发现的一些元素,如硫、磷能以不同的形式存在的事实,硫有菱形硫、单斜硫,磷有白磷和红磷,创立了同(元)素异形体的概念,即相同的元素能形成不同的单质。这就表明元素和单质的概念是有区别的,不相同的。 19世纪后半叶,在门捷列夫建立化学元素周期系的时间里,明确指出元素的基本属性是原子量。他认为元素之间的差别集中表现在不同的原子量上。他提出应当区分单质和元素两个不同概念,指出在红色氧化汞中并不存在金属汞和气体氧,只是元素汞和元素氧,它们以单质存在时才表现为金属和气体。 不过,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在19世纪末,电子、X射线和放射性相继被发现,导致科学家们对原子的结构进行了研究。1913年英国化学家索迪提出同位素的概念。同位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而原子量不同的同一元素的异体,它们位于化学元素周期表中同一方格位置上。 从理论上说,化学元素周期表还有很多元素需要补充,第七周期应有32种元素,而还未发现的第八周期应有50种元素。所以,元素周期还需要不断的补充与完善。 折叠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1869年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Dmitri Mendeleev)首创的,后来又经过多名科学家多年的修订才形成当代的周期表。 元素周期表中共有118种元素。每一种元素都有一个编号,大小恰好等于该元素原子的核内电子数目,这个编号称为原子序数。 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和性质有明显的规律性,科学家们是按原子序数递增排列,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放在同一行,将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放在同一列。 元素周期表有7个周期,16个族。每一个横行叫作一个周期,每一个纵行叫作一个族。这7个周期又可分成短周期(1、2、3)、长周期(4、5、6)和不完全周期(7)。共有16个族,又分为7个主族(ⅠA-ⅦA),7个副族(ⅠB-ⅦB),一个Ⅷ族,一个零族。 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不仅反映了元素的原子结构,也显示了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和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同一周期内,从左到右,元素核外电子层数相同,最外层电子数依次递增,原子半径递减(零族元素除外)。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获电子能力逐渐增强,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元素的最高正氧化数从左到右递增(没有正价的除外),最低负氧化数从左到右递增(第一周期除外,第二周期的O、F元素除外)。 同一族中,由上而下,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核外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序数递增,元素金属性递增,非金属性递减。 同一族中的金属从上到下的熔点降低,硬度减小,同一周期的主族金属从左到右熔点升高,硬度增大。 元素周期表的意义重大,科学家正是用此来寻找新型元素及化合物。 概念特性集合中的元素有多种特性,下面一一进行说明。 折叠确定性对于一个给定的集合,集合中的元素是确定的,任何一个对象或者是或者不是这个给定的集合的元素。 例:"大于1的实数"可以构成一个集合 折叠互异性任何一个给定的集合中,任何两个元素都是不同的对象,相同的对象归入一个集合时,仅算一个元素。 折叠无序性集合中的元素是平等的,没有先后顺序。因此判定两个集合是否相同,只需要比较他们的元素是否一样,不需考察排列顺序是否一样。 如:{a,b,c}={a,c,b} 折叠逻辑性集合的三个特性使集合本身具有了确定性和整体性。 折叠完备性符合条件的元素均在集合中。 如:所有大于0且小于1的实数都在集合(0,1)中。 折叠纯粹性集合中的所有元素均符合条件。 如:集合(0,1)中的所有元素为均大于0且小于1的实数。 元素与集合关系元素a与一个给定的集合A只有两种可能: 1、a属于集合A,表述为a是集合A的元素,记作a∈A 2、a不属于集合A,表述为a不是集合A的元素,记作a?A。 罗素悖论把所有集合分为2类,第一类中的集合以其自身为元素,第二类中的集合不以自身为其元素,假设令第一类集合所组成的集合为P,第二类所组成的集合为Q,则有:P={A∣A∈A} ,Q={A∣A?A} 。 问题:Q∈P 还是 Q?P? 若Q∈P,则根据第一类集合的定义,必有Q∈Q,而Q中的任何集合都有A?A的性质,因为Q∈Q,所以Q?Q,引出矛盾。 若Q?P,根据第一类集合的定义,A∈A,所以Q?Q,而根据第二类集合的定义,所以Q∈Q,根据第一类集合的定义,A∈A,所以Q∈P,引出矛盾。 这就是著名的"罗素悖论"(Russell's paradox)。罗素悖论还有一些较为通俗的解释,如理发师悖论等。 为消除该悖论,集合论中规定:所有集合不能以自己为元素。 一般的,我们把集合研究的对象统称为元素。
在计算机中表示信息的最小单位是二进制数的一位,又叫做位。我们啊可以用一个由若干位组合起来形成的一个位串表示一个数据元素(如:用一个字长的位串表示一个整数,用8位二进制数表示一个字符等),通常称这个位串为元素或结点。 在计算机语言中,有一种用来描述网页的超文本标记语言,被称为HTML(标准通用标记语言下的一个应用)。 超文本标记语言中,从开始标签到结束标签的所有代码,被称为HTML元素。 元素在生活中像氢,氦,氮,氧,氟,氖,氯,氩,氪,氙,氡一样,都是同一类型的化学元素(气体元素),属于化学元素的一部分, 这说明,元素在日常生活中表示一个事物的组成部分,如几何学的组成部分是点,线,角,圆,面,体。 元素 基本解释指自然界中一百多种基本的金属和非金属物质,它们只由一种原子组成并且单独地或组合地构成一切物质;化学元素的简称 详细解释1. 犹言本质;要素。 2. 化学元素的简称。 3. 数学名词。在代数学中组成联合的各个部分和在几何学中构成图形的各个部分。 引入更多科技元素!中国银行发布第二届进博会综合金融服务方案 摘要:中国银行为第二届进博会打造以“合聚全球 汇融四海”为主题的全方位综合金融服务解决新方案。 7月25日,中国银行在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倒计时百天支持政策及一流服务宣介会上,发布了第二届进博会综合金融服务方案。 中国银行相关负责人介绍,作为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唯一银行类综合服务支持企业,在首届进口博览会期间,中国银行深入参与了海外招展、境内招商、金融服务、会展服务等各项工作。在第二届进口博览会期间,中国银行也将持续为进口博览会提供全方位综合金融服务支持。 前期,在境外招展方面,中国银行已协助在境外12个国家和地区举办了第二届进口博览会推介会并且还将进一步扩大招展范围。在境内招商方面,作为进口博览会招商路演全程支持单位,中国银行协同各地分支机构全程参与路演,着力邀请重点客户参与,提升招商精准度。在境外招商方面,中国银行将继续全面协助境外招商路演、推介,配合统计现场成交情况,并协助开展境外采购商证件发放等工作。 同时,为进一步提升进口博览会的金融服务体验,中国银行将在今年为进口博览会筹办各方、展商和采购商提供更加全面、优质的金融服务方案。 基础服务方面,中国银行将提供涵盖咨询、开户、汇兑、结算、担保、投资、融资、现金管理等在内的各类产品及现场外汇零钞兑换、小语种翻译等“一站式”服务,满足企业及个人展会期间各个环节的常规业务需求。特色服务方面,中国银行将发挥全球化优势以及在外汇外贸领域、大型活动服务领域的丰富经验及专业特色,让全球客户尽享中国银行专业、高效、优质的服务体验。专属服务方面,中国银行除了继续为进口博览会提供量身打造的“合(跨境撮合对接)、汇(跨境结算汇兑)、保(专属保函)、融(境内外资金融通)”四位一体的专属服务外,还将通过引入更多科技元素,在跨境撮合效能提升、智能网点建设打造、手机银行功能完善等三大方面着力升级,打造以“合聚全球 汇融四海”为主题的全方位综合金融服务解决新方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