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初唐四杰声名鹊起之时,此人却轻蔑地说:全部都是背时鬼

 小珏说历史 2020-12-01

现在说起唐朝诗人,很多人会自然而然想到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李商隐、杜牧等等。他们固然是站在诗坛的顶尖人物,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他们的成就也是时代所造就的,他们的成功,离不开“初唐四杰”的贡献。

所谓“初唐四杰”,指的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这四个人,从现在来看,普遍认为王勃的成就最高,是“初唐四杰”之首。其实在当时,四杰的排名根本不分先后,从各种史料和名人的传记来看,提及他们时,名字都是混乱排序的,这说明他们的名气都是旗鼓相当。

唐诗无疑是既春秋战国和汉末魏晋之后,诗歌的又一巅峰,但在唐朝刚刚建立的时候并没有这个苗头。因为那时候的诗歌,仍然承袭了齐梁的遗风,写得倒是细致入微,特别讲究词工。但是,一方面题材太过狭窄,另一方面没有感情,实际价值不高。更要命的是,唐太宗李世民特别喜欢宫体诗,特别是上官仪的“上官体”风靡一时。看起来,唐诗仍然会继续低迷,根本没有可能取得多大的成就。

就是因为“初唐四杰”的努力,在他们的时代,虽然没有让唐诗完全摆脱齐梁的艳俗,但却已经开始扭转这个诗凤。也就是说,瑰丽豪迈的李白,沉郁顿挫的杜甫,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

事实证明,无论是文人还是百姓,对于文学艺术的欣赏都是识货的。四杰的文风、诗风,无疑给唐朝带来了新的活力,如同一缕新风,让诗坛看到了新生的希望。因此,这四杰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已经家喻户晓,人所共知了。

学而优则仕,这在古代是最正宗的思想。四杰也抱着“学成文武艺 货与帝王家”的心态,纷纷当官。当他们还是初入仕途的时候,就曾有好事者问一位叫做裴行俭的人,这四人的前途如何。裴行俭毫不犹豫地说出了自己的观点:

士之致远者,当先器识而后才艺。勃等虽有文华,而浮躁浅露,岂享爵禄之器邪!杨子稍沈静,应至令长;馀得令终幸矣。

他的意思是,如果要想当大官,并不是在于才艺,而是在于器量学识。王勃虽然有才华,但浮躁而没有见识,难道是享受爵位的人?杨炯稍微稳重一些,应该能做到县令级别的官员,其余二人,最后能够做到县令就不错了。

这个裴行俭是什么人,敢做出如下的判断?其实,在小珏看来,他有可能是最被低估的唐朝名将。裴行俭是苏定方的徒弟,尽得其行军打仗的精髓,偏偏又是进士出身,可谓文武双全。他为唐朝镇守边关,多次打败突厥并擒获多位突厥首领。神奇的是,在出征的时候,他能识别天气,地理,在茫茫的荒漠上行军不迷失方向。

更为神奇的是,他还有一套识人的相术。他识别人,不依赖任何工具,只是凭借一双慧眼。据《资治通鉴-唐纪》记载,他有次遇到刚中进士的王眘与咸阳尉苏味道一同逛街。裴行俭赶紧迎上去,很有礼貌地向他们说:

二君他日必定为相,仆有弱息,请多多关照。

后来,王眘是唐高宗的宰相,苏味道是武则天的宰相,可见裴行俭眼光之毒辣。其实,王眘就是王勃的哥哥,名气却比王勃小多了,裴行俭却不人云亦云,坚持了自己的判断。

事实也的确如此,王勃仗着自己的才华,在王孙子弟斗鸡时,竟然写下《檄英王鸡文》,结果惹得唐高宗不快,将其驱逐。后来他又因为害怕私藏罪犯而被问罪,便将罪犯杀死。虽然因为大赦而逃过一命,却连累了父亲贬谪为交趾县令。就是他去看望父亲的路上,写下了著名的《滕王阁序》,也是在看望父亲的路上,他溺水而亡,年仅27岁。

杨炯虽然活到了四十多岁,但生性残酷,经常将下属责打致死。他虽然当上了盈川令,可也就止步如此,再无建树。至于卢照邻、骆宾王,都是下场凄凉,一个忍受不了病痛,自杀身亡;一个拥护徐敬业,做了反贼。

看相面之术,能够判断前程,纯属无稽之谈。大概,裴行俭是根据四人的行事做派,推测他们的未来经历,这才是高明之处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