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十岁是个什么样的年纪

 背后国文 2019-07-26


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论语·述而篇16》)翻译成白话是,孔子说:“让我多活几年,到五十岁时专心研究《易经》,以后就不会有大的过错了。”

孔子为何有这样的感慨?为什么说到了五十岁学习《易经》就可以无大过?

现在来说,五十岁确实是个比较尴尬的年龄,或者说是中年人比较无奈的阶段。对家庭而言,此时上老下小,方方面面都要照顾;对工作而言,面临上的瓶颈,下的压力,想要怎么发展自己茫然一片;对身体而言,各方面机能正慢慢走下坡路,年不富力不强了,这是五十岁真实的写照。

虽然这样,但五十岁也可以说是最平稳的阶段,工作稳定、生活稳定、身体也没什么大碍。孔子说“五十而知天命”,人只有到了五十岁才能知命运,晓使命,因此有人如坐春风,有人驾轻就熟,这也是五十岁的写真。

有人说岁月是块磨刀石,不仅把年轻时的锋芒给磨光,身上所有的棱角给磨掉,而且人的心性全部给磨平了。人到五十,真是心性最平的时候,有了一定的人生经验,也有了一定的学问修养,为人变得睿智,处事变得通达。可以说能基本上做到无大过了,然而孔子明确说,这个时候学习了《易经》会更好。

那么我们首先要了解《易经》讲的是什么?

有人说《易经》就是一本占卜书、算命书,其实不然。《易经》的占卜仅仅是其很小的一个功能,它是古人观测自然、研究自然并通过哲学思想解开宇宙人生密码的一部宝典。它真正的作用是利用宇宙人生的规律来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让人类能够了解天地人生处境下安身立命。可以这样说,懂得《易经》就能够知命,而一旦知命,还能有什么大过?

老子说“夫唯不争,故无尤。”因为水不与其它相争,所以它不会有过错,不会有怨尤。这里“不争”就是《易经》的精神,就是《易经》的启示,就是《易经》的智慧。(参谦卦、讼卦)

要做到无大过,一方面要居下不争,另一方面更要内自省,有过则改。

《淮南子·原道篇》说:“蘧伯玉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意思即蘧伯玉在五十岁的时候能知道他以前四十九年的过失,讲他善于改过。在《论语·宪问篇26》里,蘧伯玉使人于孔子,孔子与之坐而问焉。曰:“夫子何为?”对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这里我们也看到蘧先生是如何想方设法想要减少过错的。

在孔子的学生中,最好学的颜回,他的显著标志就是“不迁怒,不贰过”,其中不贰过就是不重复犯同样的错误。因此孔子经常说“过则勿惮改”,“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竭力规劝人们有错即改。

老子在《道德经》中也反复强调要反省自己,避免过错。他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意思就是要能够反省自己的过错,知道自己的不对,这样才能够明道。他也说“罪莫大于可欲”,意思是老子让我们减少欲望,只要这样才能避免过错。

人到五十,是从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发展而来,是从人生经验的积累到认识和改造世界发展而来,因此一个人学问修养的不断提高就是不断内自省、不断改过的过程。应该可以说,年龄和学习不可或缺,五十岁学习《易经》和四十岁时学习效果不会一样,所以五十岁不放弃学习显得特别重要。

为什么有的人到了五十岁如沐春风,一团和气。不是因为他们工作、生活稳定和身体健康,而是他们知晓天命;为什么有的人在五十岁却陷入迷惘,不知道人生该怎么走了;或者活得特别吃力,每天内外交困。不是他们生活艰难,不是他们认不得路了,而是他们忘记了学习,无从知晓天命是什么。

常有人喟叹人生过半前途茫茫,没什么追求,没什么目标了,然而我们仔细观察一下,很多的志士仁人不但在五十岁没有停止学习的脚步,而是再接再厉一鼓作气。他们不为现实的欲望所驱使,不以一己私利为目标,他们以追求生命的意义,实现人生的价值为目标,坚持不懈将仁爱精神发扬光大,遍洒人间。

人不会越活越累,如果感觉生活一直焦头烂额,一定是哪里出了问题,因为和《易经》讲人生循环往复的道理完全相反了。因此五十岁不尴尬,如果以前做得不好,不妨就以这为起点,重新上路。学习什么时候开始都不为晚,而且五十岁的人“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经验和理解都不比其他人差。如果再有《易经》智慧的帮助,不说以后的人生通达明白,至少做到无大过是没有问题的。

当然五十岁也有五十岁的脆弱,如果正常的生活突然发生变故,一般的人往往无所适从一筹莫展,不免有不理智的举动产生。所以,五十岁也不是一个能太给压力的年纪,学习自然有学习的好处,但不学习也不要勉强。能够随遇而安,简单从容,不给他人妨害也是一种活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