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晓园 杨文恺旧居 用房租养家的农商总长

 爱天津的哲理 2019-07-26



倾听城市的声音

我是老马

每天5分钟  带你看小洋楼

建筑特色1947年由德茂恒烟酒罐头进出口行陈汉杰营建,由于该地面积不大,故名“晓园”。其一条主巷中间横交三条支巷,成“羊”字形。建筑均为砖木结构的三层楼房,现代风格,房屋典雅,窗套门套别具风格。

杨文恺(1883~1965),字建章,直隶(现河北省)永清人。五省联军的第二号人物。清末秀才。1902年入保定练官营当学兵,经保送陆军速成武备学堂深造,继又考取官费赴日本留学。先就学于日本振武学堂,再入日本士官学校第六期步科。1909年毕业回国,历任军职。1925年任东南五省联军总司令部总参谋。1926年任农商总长。1927年去职后,长居天津作寓公。解放后曾任天津文史馆馆员,1965年病逝于河北路的林东大楼。

1

用房租养家的农商总长

在杨文恺的孙子杨林手中,保留着两份委任状,一份是中华民国十五年(1926年)三月由孙传芳签发的,委任杨文恺为浙闽苏皖赣五省联军总司令部总参议;另一份签发于同年的12月,委任杨文恺为农商总长,签发人为当时的国务院代总理杜锡珪。可以说,在北洋军中摸爬滚打多年,杨文恺达到了他人生的一个顶峰。但是仅仅一年后,他就从农商总长的位置上离任,那时,他的把兄弟孙传芳已经失势。杨文恺自此来到天津,开始了他长达38年的“寓公”生活。

杨文恺(1883-1965)字建章,河北永清人,曾任北洋政府农商总长。1902年,杨文恺被保送至保定陆军速成武备学堂深造,毕业后被选送到日本留学,先后就读于日本振武学堂和日本士官学校,1909年回国后历任军职。1915年调任湖北督署军务科长兼汉阳兵工厂总办,后加入孙传芳部,成为其主要幕僚。1925年任东南五省联军总司令部总参议,次年出任北洋政府农商总长。1927年去职后,长居在天津做“寓公”。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天津文史馆馆员,1965年病逝于河北路的林东大楼。

作为和爷爷最亲近的孙子,杨林没听爷爷提起过他的把兄弟孙传芳、卢香亭、周荫人等人,也没听爷爷提起过他在北洋军中声名显赫的岁月,更没见过那两份委任状。在他的记忆中,爷爷只是一个当过兵的老人,和寻常人家的爷爷没有太大的不同;爷爷那些叱咤风云的往事,都是他成年后才慢慢了解到的。

1927年是杨文恺生命中的一道门,把战火、纠葛、荣耀与纷争都关在了门的那一边。门的这边,是一种完全不同的风景。

2

人豁达,成寓公无落差

杨文恺任汉阳兵工厂总办时,收入很高。“小时候听家里的大人们说,到年底,大洋得两个人才能抬进来,简直不可想象。”杨林说:“但我爷爷比较节俭,从不铺张浪费,钱都买成了房子和土地。”

就是用那笔钱,杨文恺在老家买了土地,在天津买了房子。1927年搬到天津时,杨文恺先住在现河北区进步道,之后才搬到当时的大理道晓园2号。

杨文恺娶了两房太太,有12个孩子。因为房子小,大夫人带着一房儿女住在成都道昭明里,他本人则和另一位夫人刘文慧居住在晓园。杨文恺生活俭朴,经常步行至昭明里,用过午饭即回,很少在那里过夜。

“听父亲说,当时男孩儿都住在三楼,六姑和已经结婚的二伯住在二楼,爷爷奶奶住在一楼。还有些附属房子,里面住着厨师、裁缝和车夫。”孩子多,花费大,仅仅靠积蓄养家,生活每况愈下,等杨林懂事时,楼里已经是另一番光景:“那时叔叔们都长大成人奔赴各地,只有六姑结婚后陪爷爷奶奶住在一起,房间就空出来了。爷爷把一楼租给了吴五爷,据说也是军阀的后代,把二楼一间小点的房子租给了一位从新加坡回来、在大学教书的申老师。”

从北洋政府的农商总长变成了“寓公”,从过年时两人抬大洋到把房子分租给他人,杨文恺从没有抱怨过。“他这个人特别乐观豁达,也没觉得出租房子是什么丢人的事。他觉得既然自己没能力了,孩子们也都走了,租就租吧。爷爷跟吴五爷和申老师处得都特别好。”杨林回忆说:“节粮度荒那阵,我们去爷爷家都带着米和面,不然添了四口人,他们承受不了。我有一个大姨妈在香港,时不时寄来些美国奶粉、罐头,拿着这些东西去看爷爷奶奶,一起吃饭时,就会感觉生活还是很丰富的。那时候,爷爷仿佛就特别高兴。”

3

规矩大,孩子得说家乡话

虽然日子不比从前,但家里的规矩还是很大。杨林最难忘的,就是小时候过年时的情形。

“虽然家境衰落,但春节的排场很大,所有嫁出去的姑姑和在外地的叔叔伯伯都必须要回来。爷爷家有很多瓷缸,家里的佣人会蒸很多馒头、花卷、豆包、枣卷存在里面,但是几十口人,你吃一个我吃俩,一缸也吃不了两天。床上睡满了人,两个樟木箱子可以拼成一张床,再住不下,地上铺床褥子也能睡人。二楼摆着供桌,12点一到,大家都要在那儿行礼,纪念先人。”

平日里杨文恺对子女要求也很严格。杨林的父亲杨世谦是杨文恺的三儿子,平时说普通话,但是跟杨文恺夫妻讲话时,必须得说盐山话(杨文恺的家乡话),杨文恺本人,更是一生乡音未改。杨世谦到了而立之年,杨文恺还只叫他的小名,高树勋等好友也一起记住了“三秃子”这个乳名。杨文恺很疼孙子,每次都把最好吃的留给杨林兄妹,但从不许孩子们把一个米粒掉在桌子上,碗里也不许剩。“爷爷是农民出身,对粮食特别爱惜。每次我掉了米粒,总会赶快捡起来吃掉。”杨林说,这习惯一直保留至今。

但是杨文恺并不是一个“封建家长”。他自己文化不高,只跟教私塾的父亲念过几年书,但分外珍惜能学到文化的机会,写得一手好字。他重视子女的教育,大女儿曾赴英国留学,儿子们也大多大学毕业。对妻子刘文慧也是敬重有加,把家交给妻子打理,从不搞“一言堂”。

4

忆往昔,八十高龄口述历史

日本侵占天津后,几次请杨文恺出山,但无论威逼还是利诱,杨文恺始终不为所动。新中国成立后,他被推举为政协委员,后成为天津文史馆馆员。

据杨林回忆,做文史馆馆员时,杨文恺已经年过花甲。但是老人想把他经历的那些事情写下来,尽自己的能力去还原一段历史。杨林的外公程海鸥是天津盐业的老人,这老哥俩经常坐在一起回忆那逝去的日子。写不动了,就改为口述。他写的《孙传芳的一生》《我所知道的陈调元》《我在汉阳兵工厂与曹吴的关系》等文发表在《天津文史资料选辑》上,为后人了解那段历史留下了珍贵的资料。

那时的杨文恺,会想到他帮湖北督军王占元出谋划策的岁月、在汉阳兵工厂任职时的日子、辅佐孙传芳建立反奉联合战线的奔波吧……甚至,他也许会想到入伍之初。那时他是连长的文书,连长外出时坐马车,他在马车的踏板上站着,车一颠,他从马车上摔了下来,爬起来后,土都不拍,跳上马车又是一个立正……

那时,他还年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