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溥仪到底卖了多少皇宫的宝贝?

 丘山三也君 2022-01-22

民国成立初期,溥仪等人还住在故宫里。按照南京临时政府与清政府议和代表商定的清室优待条件,溥仪等人还居住在故宫。民国政府每年拨发400万两白银,供溥仪等人日常使用。

照说,这400万两白银也是一笔巨款,完全足够溥仪等人开支。然而,溥仪等人过惯了豪华奢侈的生活,而且当时国民政府财政吃紧,经常不能按期交付“清室优 待费”,所以常常入不敷出。

溥仪在天津的生活依然奢华,还要打赏前来巴结他的晚清遗老。钱从哪里来?溥仪不断变卖这些文物,使得这些文物流失到外界。

幸运的是。《步辇图》和《阆苑女仙图卷》等文物在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各种渠道回到故宫博物院,而《历代帝王像》等珍贵文物却流失海外,如今保留在美国波士顿博物馆,成为永远的遗憾。

“寓公”生活,心愿未了

溥仪秘密潜往天津后,开始了他长达七年的“寓公”生活。刚安顿下,便急忙将存放的珍宝秘密转移过来。溥仪在天津过着似乎是十分悠闲的“寓公”生活,这只是一种表面现象。溥仪的心中始终被两大心愿缭绕着。

其一为政治心愿。岁月的推移不但没能泯灭溥仪“敬天法祖”、“恢复祖业”的幻想,他的复辟之心反而与日俱增,变得更为迫切,行动上表现得更为积极,他加速了与国内封建复辟势力和帝国主义列强的勾结。

图片

其二也可称之为经济心愿。溥仪魂牵梦绕的还是他从北京故宫中盗运出的那批国宝的安危。溥仪在张园刚刚安顿下,便急忙将存放在戈登路的那些字画珍宝秘密地转移过来。

其中包括历代的书画手卷30箱近1300件,册页2 箱70件,挂轴1箱21件。装这些宝物的箱子是统一尺寸、样式,箱长1米、宽40厘米、高50厘米,均为松木制成的中间立柱开两扇门的普通木箱。而那500多函的宋元善本书也分别装入35个箱长70厘米、箱高70 厘米、箱宽40厘米的长方形松木箱内。还有装古玩珍宝的大金库2个以及装300 余件皮张的大躺箱8 个。

图片

这批字画珍宝安全顺利地转移到了溥仪的身边,令他欣喜万分、兴奋异常,自从被赶出北京故宫后这是一件最让他开心的事情了。虽然溥仪早已在外国人办的华比银行以“浩然堂”的名义存入了大批的款项,同时在关内外还拥有大量的土地,也就是清朝入关后“跑马圈地”弄来的所谓“皇产”,仅当时直隶省的皇产,不算八旗的就有12 万垧。

国宝沦为失意军阀囊中物

一个失意的小军阀为何敢在溥仪面前指名要这要那?

为了实现复辟的迷梦,溥仪就如同“病急乱投医”一样,不论是军阀,还是解甲的军人,或是穷途政客,溥仪和他们交往的亲疏,决定于他们对复辟的态度,对于他们也不再过分端“皇帝”的架子。

图片

溥仪对奉系将领中最早发生好感的是毕庶澄,因为他比别人更热心于溥仪的复辟事业,什么“人心思旧”、“将来唯有帝制才能救中国,现在是群龙无首”,说的话和遗老遗少差不了多少。毕庶澄是张宗昌手下的一名军长,兼渤海舰队司令,曾请溥仪到他的军舰参观过,溥仪对他抱有较大的希望,所以赏给他的古玩珍宝和活动经费也不在少数。后来当毕庶澄被褚玉璞枪毙后,还流传着一个关于“汉玉”的故事。

所谓的“汉玉”,并非汉朝的玉,其实就是“旧玉”的一个总称。就是曾经被装入棺材中,经过多年的土蚀、血浸以及其他的侵蚀作用,而成为红色、土色或黑色的旧玉。达官显赫和有钱的人差不多都喜欢用高价购买“汉玉”,当作古董来收藏。

图片

溥仪在北京故宫盗运出的“汉玉”相当多,不论是从年代、玉质、色泽等方面来讲都是世上罕见的珍品。溥仪十分喜欢“汉玉”,平时不论穿长袍马褂、朝服还是西装, 照例都要挂上几块“汉玉”。

这主要是因为“汉玉”有这样一种传说:“如果人在身上挂有真正'汉玉’,万一跌倒,或是遇到什么危险的事情,那么在'汉玉’上便会发生一条裂痕,而人便可安然无恙。”毕庶澄也十分喜欢“汉玉”,多次向溥仪讨要。溥仪为了拉拢他曾赏给他几块成色相当不错的“汉玉”,毕庶澄也总是把“汉玉”挂在身上。

图片

据传当毕庶澄被枪毙中弹倒地后,多时尚未断气。有人发现他身上挂有“汉玉”,方悟出他没有断气的原因,等到把他身上的“汉玉”取下之后,他才瞑目而逝。当然,这只是好事者所杜撰的传说故事。

图片

如此看来,溥仪将故宫的国宝偷出、变卖,作为满足自己私欲和复辟梦的资金来源,这种行为不仅是家贼,实为国贼的行为。历史的节点之上,一念之差,罪人的名声就落在自己身上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