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揭秘”2400年前的长生呼吸秘笈——《行气玉佩铭》

 太玄经 2019-07-26

战国后期的文物《行气玉佩铭》(约公元前380年左右的实物),现藏于天津博物馆,是目前现存最早描述练功行气过程的文物。其形为十二面棱柱状体,中空,顶端未透,每面阴刻篆书三字,有重文符号,据郭沫若先生的考证解读,为:行气,深则蓄,蓄则伸,伸则下,下则定,定则固,固则萌,萌则长,长则退,退则天。天几舂在上;地几舂在下。顺则生;逆则死。

1973年,郭沫若先生在《奴隶制时代》丛书中对此进行了白话文的解释:这是深呼吸的一个回合。吸气深入则多其量,使它往下伸,往下伸则定而固;然后呼出,如草木之萌芽,往上长,与深入时的径路相反而退进,退到绝顶。这样天机便朝上动,地机便朝下动。顺此行之则生,逆此行之则死。他与于省吾等考古学家,对玉佩铭文作了进一步地考释,谓其内容为古代的“导引”。

除了了郭沫若先生的考证和解释,比较知名的还有闻一多先生和李约瑟博士的考证解读。闻一多先生解为:行气,居则蓄、蓄则伸、伸则下、下则定、定则固、固则萌、萌则长、长则优、优则天。天几舂在上;地几舂在下。顺则生;逆则死。英国李约瑟博士解读为:行气,一定要用以下的方法呼吸。呼吸能稳定就能聚集了;聚集以后就扩张了;扩张后就下去了;下去后就安静了;安静后就凝固了,凝固后就出芽了,出芽后就生长了,生长后回去头部就上达头顶。这样上达天灵盖,下通四肢。顺着这个道理就可以延年,相反的就会死亡。

在检索拜读了诸多网络“大家”的解读和思考后,我也来尝试解读下这个古老而神秘的呼吸长生秘诀。


。行字,左半边彳,意为小步走,右半边彳的背反,意为停止不动。《说文解字》:“行,步止也。从反彳”。所以,行的本意是渐行渐止。


。这个气字是外气内火,意为生命之气。

行气,是古代的一种练功方式,通过肢体导引、呼吸吐纳和意念观注等方式引动发作内气,用于消除气滞胀满寒凝疼痛等病证,也称导引行气。在《黄帝内经》中,导引行气是常规治疗手段之一。行气时,其对象主要是内气。


。闻一多先生解为“居”,也有人解为“吞”。无论是深还是吞,其意应为引气下行,这是个深吸气过程。

。蓄字,从行,从畜,为家中蓄养的家畜。铭文中的意思是吸气需要足够的量。《诸病源候论》中就有多次吸气,以加强吸气量的方法。“深则蓄”,连在一起,可以理解为深入吸气,使胸廓饱满。


。该字左边是“示”,右面是“申”字。在古语中,伸、神同意。这里也可以解读为神的关注,就是内观。所谓“蓄则伸,伸则下”,意即意念观注,引气下行。这种导引行气法操作在《诸病源候论》中很常见的,比如《风偏枯候》中,“以背正倚,展两足及指,暝心,从头上引气,想以达足之十趾及足掌心,可三七引,候掌心似受气止。盖谓上引泥丸,下达涌泉是也”。又如《积聚候》中,“正坐向王气,闭口微息,张鼻取气,逼置脐下,小口微出气,十二通。以除结聚……以消饮食,令身轻强。行之,冬月令人不寒”。这两个导引行气法的表述同李约瑟博士对《行气玉佩铭》的解读是很接近的。

。该字外面是一宝盖头,代表房屋和框架(比如身体),里面为一和止,合即“正”字。 铭文中, 所谓“下则定,定则固”,就是在引气下伸操作之后,需要止定固守,实际上类似于停闭呼吸、闭气不息的状态。后人称此为“止息”“住息”,这种操作对诱导内气的产生和旺行有一定的作用,也可以发热出汗。

。萌字的外框是“乙”,乙的本意是形容春天草木从地中蜿蜒慢慢长出来的样子。《说文解字》说:“象春艸木冤曲而出,陰气尚彊,其出乙乙也”。乙字的里面是“日”。铭文中“固则萌,萌则长”,可以解读为停闭呼吸后缓慢出气,犹如草木萌发般悠缓从容。

,字的左边是“立”,右边是长远的意思。铭文中的意思就是吐气过程应尽量缓慢舒长。

。郭沫若先生解为“退”,闻一多先生解为“优”。在篆文中,复、退、优三字是非常象的。从铭文的意思来看,“长则复”是比较贯通的,意即呼吸循环往复,一遍又一遍。此外,值得注意的是,铭文拓片中该字右下方没有重文符号。复,是常见的练功原理、技术和体验。比如《老子》言:“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说文解字》说:“舂,捣粟也”;字形采用“廾、午”会义,像一个人在石臼上方手持杵棒。舂字的原意是把带壳的谷物放在石臼中用杵棒将其捶打脱壳。所以,舂是一个杵棒和石臼之间的相对运动。舂字,在古文中通“冲”。《道德经》中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舂/冲,是一个很重要的天地之机,也是人体呼吸之机的描述。

按郭沫若先生的说法:“天机便朝上动,地机便朝下动”,总觉得有点不妥。天地之机,升降为序;天气下降为雨,地气上升为云,云行雨施,天地交泰,万物氤氲(萌发生长)。《礼记.月令》上说:“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和同,草木萌动。“ 也就是说,天机是朝下动,地机是朝上动,天地之气才能交合。如果按郭沫若先生的说法,天地就会否塞不通,阴阳就会上下分离了,显然不符合天地生物的基本道理。对此,铭文中的“天机舂在上,地机舂在下”,可以理解为上天下地的冲和交合,这是天地生万物的基本原理。


最后一句铭文,“从则生,逆则生”,犹如前一句,是古文经典的表述方式,表示养生要遵循天地大道,不要自取灭亡。比如《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说:“(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极,则伐其本,坏其真矣”。又比如《周易》中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下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於人乎?况於鬼神乎?” 这都是作者对“天地化育”大德的敬虔和崇拜的表述。

一个较为奇怪的事是,本句的第一个字,明显是“从”字的篆书,为何过郭、闻、李等大家都解读为“顺”呢?也许,“顺”和“从”古语是通用的吧。

小结:

铭文的内容是,我的解读是:行气,深则蓄,蓄则伸,伸则下,下则定,定则固,固则萌,萌则长,长则复则天。天几舂在上;地几舂在下。从则生;逆则死

铭文的意思可能是:作导引行气之术,吸气,深长多吸,内观下引,住息止守,缓慢吐气,悠长而复。如此循环往复,深长吸呼,符合天地冲和之机,生生之道。顺从则长寿,逆行则早夭

当然,以上只是本人一时兴至的一孔曲见,暂且记录备案,以供今后自我纠错之资料,也谨供大家参考而已,欢迎指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