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独坐敬亭山》:李白非常孤独的一首诗,把孤独描写的淋漓尽致!

 江山携手 2019-07-26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李白画像

这首诗大家都很熟悉,诗仙李白的《独坐敬亭山》。敬亭山位于宣州(今天安徽省宣城市),宣州自古以来就是文采风流之地,李白的偶像谢灵运、谢眺都在这里做过太守,所以李白非喜欢这个地方,一生曾七游宣城,留下了大量诗作。

《独坐敬亭山》的创作时间经詹锳推测是天宝十二年(753年),是李白第一次来宣城之时,这种说法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在学术界成为主流。近年来,也有学者考证后认为是“安史之乱”后的上元二年(761年),李白最后一次游宣城时所作。

宣城

李白753年第一次到宣城是应他的堂弟——宣城长史李昭多次邀约而来,十年前的长安之行,虽然对于李白的仕途是失败的,却让他的文采风流进一步广播天下,成为大唐文坛的传奇。李白的到来,引爆了宣城文坛,宇文太守、李昭、崔侍御等人率众粉丝盛情款待,天天组团胡吃海喝,游山玩水。李白在诗中写道:“屈盘戏白马,大笑上青山”、“时游敬亭山,闲听松风眠”、“送客谢亭北,逢君纵酒还”、“歌舞共讴吟,欢笑相拜贺”……真是嗨皮的不行。在这种状态下,李白是不太可能有机会“独坐敬亭山”的,也就不太可能有那么浓重的孤独感。

此外,我们可以从诗中的“相看两不厌”得到一个结论,既然已经达到了互相看不厌的程度,肯定是看了又看,看了很多次,所以这首诗应该是多次登临敬亭山后所做。

敬亭山

“安史之乱”中,李白糊里糊涂的就卷进了永王李璘谋反案中,被逮捕入狱,一时之间,天下群情汹汹,皆曰该杀。昔日的朋友大多冷眼旁观,妻子宗氏四处奔走,求告无门,幸得宋若思、崔涣营救,才免于一死,被流放夜郎,后遇大赦,得以返回中原。761年,李白最后一次来到宣城。此时的李白,已经六十岁了,又老又穷,背着乱臣贼子的名声,人人避之不及,再也没有美女作伴,粉丝如雨的盛况了,再也没有“谪仙人”的盖世风采了。

李白步履蹒跚、气喘吁吁地爬上敬亭山,孤零零的坐着,触景伤情,悲从中来……

众鸟高飞尽

所以,《独坐敬亭山》创作于761年,应该是比较合理的推断。这首诗的创作背景考证完毕,下面山枫与诸君一同进入解读时刻。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山上的鸟儿高飞远去,天上那最后的一片白云悠然飘走。这两句诗没有明写诗人的孤独,却写尽了孤独。李白此时肯定是无人做伴,不然就一起喝酒了,他只能无聊的抬头看了看天。一看之下,太心塞了!小鸟们高高的飞起,转眼间就没影了,甚至连天上那仅有的一朵云彩也慢慢悠悠飘走了,好像连鸟和云都厌弃自己了,何况人乎?这下是真安静了,也真干净了,只能独自一人坐着发呆了。这真是深入骨髓的孤单寂寞啊!如果要给这个场景配上音乐,请播放“没有你陪伴,我真的好孤单”。

孤云独去闲

“孤云独去闲”一句,应该是从东晋陶渊明《咏贫士诗》中的“孤云独无依”点化而来,改动了两个字,意境更进一层。“闲”字不但准确的写出云彩飘走的速度之慢,也写出诗人之“闲”,暗示他也独坐许久,许久了。此时的李白,宛如一个被全世界遗弃的孩子。他的身边还剩下谁呢?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和我两两相望互不相厌的,只有眼前的敬亭山了。这是一个倒装句。鸟飞云散之后,也只留下敬亭山这一座空山了。李白用了拟人化的手法,他凝视着敬亭山,敬亭山似乎也在静静的看着他。人与山之间,此时产生了一种奇妙的情感互动。最后两句仍然没有写孤独,但依然在进一步的写孤独。

相看两不厌

当代著名诗人卞之琳的断章中写道“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李健吾评论说“寓有无限的悲哀”。卞之琳先生所写的,终究还算是人与人的对视,而李白却只能和敬亭山相互对视,甚至看得含情脉脉,都“相看两不厌”了。李白越是写山有情,越是衬托出人情冷暖,世态炎凉。

一千二百多年前,一个白首老人,历尽繁华之后,独自坐在敬亭山上,孤独象潮水一样将他包围。

敬亭山风光

这样的李白,让人心疼。

敬请关注“山枫说文化与历史”,本人必定投桃报李,及时回关。欢迎各位朋友在评论区提出意见,与作者互相交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