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今诗界写诗的人比读诗的人还多 您怎么看

 老街味道 2019-11-06

有人问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当今诗界,有人说“写诗的人比读诗的人还多”,对这种现状,您怎么看?

前言

细论起来,这个问题不太准确,现在读诗的人肯定是比写诗的人多。应该说写诗的人很多,但是读”现代人诗词作品“的人很少。

一、唐宋以外的诗词 您读过多少

我们一说到诗词,脑海里肯定是唐诗宋词,在学校里的课本上还有历代的诗词优秀作品,但是离开学校以后,大多数人很少接触唐宋以外的诗词了。

原因也很简单,用元稹的话说”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大家已经读过了历史顶峰上最好的作品,就不太愿意在读其他作品了,浩如烟海的清朝诗词有无数优秀作品,普通人能够读到几首?何况,唐诗宋词还没有读完呢,谁还去读其他的诗词呢?

下面是清朝学者张惠言的《水调歌头》,不让宋词:

东风无一事,妆出万重花。闲来阅遍花影,惟有月钩斜。我有江南铁笛,要倚一枝香雪,吹彻玉城霞。清影渺难即,飞絮满天涯。
飘然去,吾与汝,泛云槎。东皇一笑相语:芳意在谁家?难道春花开落,又是春风来去,便了却韶华?花外春来路,芳草不曾遮。

民国时期乔大壮的《采桑子》,混入宋词里,您能分出来吗?

晚来雨过云开处,凉月如钩。罗袂清秋。定子当筵荐酒筹。

三更唱罢登车去,烛泪难收。从此西楼。十二回阑四面愁。

二、现代诗作与歌曲

近现代诗词,除了主席的作品,估计没有人能够说出几个旧体诗的作家和作品了,当然,新诗还略微好一些。

从新诗的角度看,很多的歌曲也是不错的新诗,如果把一些不错的歌曲算上的话,那可就多了。例如我比较喜欢的《水中花》、《八月桂花香》等歌曲,真的是不错的小诗。

《水中花》的歌词节选:

凄雨冷风中 ,多少繁华如梦。
曾经万紫千红, 随风吹落。
蓦然回首中 ,欢爱宛如烟云 。
似水年华流走 ,不留影踪......

《八月桂花香》

尘缘如梦,几番起伏总不平,到如今都成烟云。
情也成空,宛如挥手袖底风。
幽幽一缕香, 飘在深深旧梦中。
繁华落尽 ,一身憔悴在风里,回头时无晴也无雨。
明月小楼, 孤独无人诉情衷,人间有我残梦未醒.......

这些优秀的歌词,其实也是异常优美的诗篇,当年被广为传唱。要知道,诗和词,最早也都是演唱的歌词。所以说,从这个角度来看,说读诗的人少,也多少有些偏颇。

三、功利社会的无奈

唐诗之所以是诗的顶峰,有一个原因是科举需要考诗赋,词为诗余,会作诗的人都会填词,因此唐宋以后古代读书人没有不会作诗填词的。

民国时期的学者有很多诗词大家,是因为他们从小收到了旧式教育,诗词是基础知识。新文化运动以后出现了新诗,新诗旧诗并驾齐驱。老一代的革命家,多喜欢旧诗,《沁园春雪》无人不知,对于旧体诗的传承起了重要的作用。

到了八十年代,诗人仍旧受到大家的尊重。随着市场经济大潮的涌起,诗词也好,新诗也好,不再具有原有的地位。目前能够换来柴米油盐的小说剧本受到了推崇,诗词成了自娱自乐的纯精神食粮,这是功利社会的无奈。有人认为“写诗的人比读诗的人还多”,当然可以理解。

结语

我以为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进步到了一定的阶段,文化必然会迎头赶上,诗词文化作为市场上的小众文学应该会有很大的变化。

从另一方面说,诗词在生活中没有任何经济回报,但是仍然能够有群众基础,说明了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依然顽强,永远不是灭亡。

当然,读诗的少于写诗的可能会是常态,因为人人都可以写诗,但不是人人能够写出好诗,所以不能要指望着连古诗都读不完的人会对自己的诗作感兴趣。就像人人都想做生意,可是马云只有一个,大部分人仅仅温饱而已。真喜欢就不要怕寂寞,不要担心无人赏识,诗词早就不是功利产品。

所以,“写诗的人比读诗的人还多”,接受就好。

@老街味道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