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鸿章家族:六弟能力超群却英年猝死!民间说法,他跟慈禧有事

 茂林之家 2019-07-27

李家老二李鸿章,上有一个哥哥李瀚章,下有四个弟弟李鹤章、李蕴章、李凤章和李昭庆。李家发迹后,老大、老二位列封疆,荣华富贵不在话下;老三、老四、老五也都凭借着李家的权势,由军到商,发了大财;只有最小的老六李昭庆,两袖清风,人生不得意,既没有攀上像样的官位,也没有积出万贯家财,素有李家“穷老六”之称。

李鸿章家族:六弟能力超群却英年猝死!民间说法,他跟慈禧有事

人生的开端,往往是不真实的。

“穷老六”李昭庆,小时候不仅长的英俊挺拔,而且看上去极像李家最有才气、最具锦绣前程的那一个。

《泸州府志》就留有对他的褒奖之辞——“少通经史,博学能文,持躬端正,文章得雄直气。”其父李文安也曾写诗夸奖他这个儿子:“小时诚了了,长大岂不佳?”

然而,世事无常,老天好似无意给这个可塑之才留出一条康庄大道。

十七八岁本是读书博取功名的好时候,但因太平天国引发的天下大乱,李昭庆“学而优则仕”的可期前程被直接扼杀了,终其一生,他只是个随父亲到京城读过几年书的国学生。

这还只是他人生动荡的开始,二十岁时,其父李文安在安徽战死,二哥李鸿章因浪战丢盔弃甲、四处逃窜,不久老家庐州府也让太平军荡平,李家彻底毁在了战火中。

无奈之下,李昭庆只好跟随李鸿章兄长几人护佑老母,逃亡江西,去投奔李家的大哥李瀚章。

此时的李瀚章为湘军办粮饷,已是曾国藩颇为器重的“钱袋子”,因为这一层关系,李家几兄弟就此汇集到了曾国藩麾下。

但比起兄长李瀚章、李鸿章,李昭庆没有科举功名,而且年轻幼嫩,因此在湘军阵营中,他充其量只是兄长身边的小帮手。

但一向慧眼识珠的曾国藩却颇为看好李家的幼子,他曾称赞李昭庆有文武兼资之才,自是令器。

1862年夏天,李家迎来了鸿运转机。

这一年,曾国藩派李家老二率领新建淮军进抵上海滩,李鸿章由此拉开了“以沪平吴,东南封疆”的序幕;与此同时,曾国藩又派李家老大远赴广东,为湘军办理厘金,正是凭借这一显功美差,李瀚章迎来了“一年一升,四年封疆”的宏图大运。

按原先的计划,李家老六李昭庆本是要和大哥李瀚章一起去广州的,但取道上海时,却被二哥李鸿章截留了下来。

李鸿章的理由是,二哥正重任在肩,极缺人手,打仗亲兄弟,六弟应该留下来助一臂之力,共患难。

由此,李昭庆的人生轨迹便从一条轨道变更到了另一条轨道上,只是他当时并不知道,这另一条轨道虽然看上去戎马倥偬,异常壮美,实际则是残酷而郁闷难宣。

李家兄弟的骨子里没有读书人的酸弱,拉上战场个个都是一条好汉,老六李昭庆也不例外。为了帮二哥快速扩充淮军兵马,他先是奔赴安徽老家,帮淮军招募兵勇;之后便协助李鸿章固守上海;湘军曾国荃围攻太平天国都城天京时,他又奉命率军专守无为州城,为曾九帅分担压力;再后来他又率淮军一部守常熟,打嘉兴,为二哥的平吴大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李鸿章家族:六弟能力超群却英年猝死!民间说法,他跟慈禧有事

但李鸿章在对待自家兄弟上与曾国藩不同。就拿曾国藩对九弟曾国荃来说,起初他对曾国荃从军很是排斥,不是因为他不想提携九弟,而是因为他觉得战场太险恶,不愿意九弟冒险送命,断曾家一支血脉。待到他身陷江西危境,曾国荃招募两千人马火速来援,显出军事才华时,他随即便改变了看法,转而开始大力栽培成全曾国荃,不仅把好机会都给了他,而且是不惜湘军最好的资源。总之,曾国藩对曾国荃有点长兄如父的味道。

但李鸿章对自己的几个弟弟,似乎都缺了这一份真情实意、用心良苦。他对能打的三弟李鹤章、六弟李昭庆都是用的勤快,而不全力栽培,功成后为了避嫌,又是宁赏外人,不赏亲人。

时人评价说,李鸿章终究是拼命做官的人,在他那里,官场利益高于一切。

正是因为这个,太平天国被剿灭后,李鸿章自己是位列封疆了,而他两个能打的弟弟却劳而无功,白忙活一场。

三弟李鹤章因为气不过,一怒之下回乡经商,跟真金白银为伍去了。而六弟李昭庆虽说对李鸿章也是一肚子气,却因为不喜铜臭气,最终还是留在了营中。

晚清的乱事不止一起,太平天国覆灭后,还有捻军。

曾国藩对李家老三、老六有功无赏的境遇,一直有愧疚之心,也有为他们鸣不平的心理。太平天国天京城被攻陷,朝廷封曾国藩为一等侯爵,曾国荃、李鸿章为一等伯爵,李鹤章什么也没得到时,曾国藩就曾特意将一块御赐奖武金牌转赠给了他。

到挂帅剿捻时,曾国藩又想到了李昭庆。

为此,曾国藩特意奏派李昭庆去训练马队,以期他能在接下来的苦战中得到历练,建立功勋,而不必借诸兄之门荫以成名。

然而,捻军不同于太平军,其马队异常强悍,而且机动性强,整天狂奔来去,转眼即无影无踪。李昭庆率两千人的马队,千里追逐,却尽是劳而无功,渐渐的,他便萌生了退意。

察觉到李昭庆的心理异动后,曾国藩特意写信给他,语重心长地说——

“吾两家门第太盛,人忌鬼瞰,处处皆是危机,时时皆伏祸胎。除去耐劳尽忠四字,别无报国之道,也别无保家之法。”

但李昭庆终归还是太年轻,视事太易,而且心中始终压抑着一团火,所以曾国藩的大义深沉之辞并没有解开他心中的郁结。

但即便如此,李昭庆并没有撒手走人,到李鸿章替代曾国藩再次出掌淮军剿捻时,李昭庆还是率领武毅军以及马队共计数万人马,为二哥奋力出战。

这期间,李昭庆整天奔驰在湖北、安徽、山东以及河南的广大区域内,与捻军往返周旋,少有休息。据说,正是这一段的艰苦征战,让心中郁结本就很深的李昭庆落下了咳血的病根。

李鸿章家族:六弟能力超群却英年猝死!民间说法,他跟慈禧有事

命运弄人。

这一次,李昭庆本有机会立下大功。在他的穷追猛打下,捻首赖文光已是他的瓮中之鳖,可在追杀数百里后,赖文光逃到扬州地界,最终让留守扬州的吴毓兰部活捉,捡了个大便宜。

按说,战后论功,李鸿章应该细看过程,为六弟说句公道话,但为了避嫌,拼命做官的李鸿章还是选择了“事不奏功”,末了李昭庆只得了个记名盐运使,而且并无实授,只是个空衔而已。

李昭庆彻底怒了,向二哥坚决提出要回家,李鸿章无奈,只好随他去。

这是1868年的事,李昭庆33岁,而立之年却成了他荒废之年。

随后的四年,李昭庆一直窝在安徽老家,没有从失意不平中走出来,也没有像他几个在乡间的哥哥那样,看透人情世故,进而去追金逐银。

1872年,李昭庆大概是不甘就此荒废沦落下去,经李鸿章同年,前署督臣何璟奏明赴部引见,他重新来到京城谋划前程。

谁曾想,此来竟是昏天暗地,一命呜呼!

李鸿章家族:六弟能力超群却英年猝死!民间说法,他跟慈禧有事

关于39岁的李昭庆进京猝死一事,安徽民间一直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李昭庆赴京入宫获慈禧召见时,慈禧见他一表人才,玉树临风,便强留他在宫中宴游,整七天才将他放生。此事引来了满朝文武的非议,李鸿章见六弟在京城惹出风波,急忙令他到天津直隶总督衙门避风头。

哪知道,李昭庆前脚刚躲进二哥的衙门,后脚慈禧邀他再入宫的懿旨便又到了。李鸿章怕六弟再惹祸事,波及自家,便谎称他突染急症,已经不幸而逝了。慈禧闻讯,只好作罢,不料李鸿章政敌到慈禧面前暗报消息说,李昭庆根本没死,是李鸿章怕官声蒙羞,故而欺君抗旨。

听闻此等消息,慈禧心中很是恼怒。李鸿章从宫中眼线得知内情后,为不落把柄,保李家荣华富贵,最终强逼李昭庆在直隶总督衙门里自杀了。

还有一种说法更干脆,李昭庆因慈禧留他宴游宫中闹得满城风雨后,曾国藩前来质问,李鸿章为保乌纱帽、李家名誉,只好逼迫李昭庆自杀。

仔细看这样的民间传闻,其中的破绽不少,紫禁城宫禁森严,慈禧不可能如此不顾皇家颜面;曾国藩前来质问也是不可能,他1872年3月就死在了南京,而李昭庆进京则是1872年5月的事情——

然而,世事无风不起浪,李昭庆进京不久便暴毙在直隶总督衙门一事确有诸多蹊跷之处。李鸿章在家书中说——

“咳嗽日夜不绝声,先痰后血,血尽则痰,浓晦胶粘,医谓肺肾两经先绝。

而据李昭庆亲子,后过继给李鸿章为长子的李经方内弟刘晦之在《李昭庆之死》一文中说,李昭庆卒前数日,李鸿章前往看望,他移面向内不与语。(也就是说李昭庆临终前,对李鸿章积怨颇深,并且根本不加理睬。)

更让人浮想联翩的是,1958年李昭庆的坟墓被扒开后,世人发现李的肚子上有疤,并且用膏药贴着,而且他未留满清时的辫子,而是披发入葬。

种种迹象表明,李昭庆当年进京,多半是遇到了变故,至少他心中的郁结没有解开,而是结的更深了,至于他猝死的真相是什么?

套用一句话,历史没有真相,只残存一个道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