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天津市博物馆收藏了这样一件玉佩:它由青玉雕琢而成,呈片状,玉佩的上部是一只展翅的雄鹰,雄鹰以镂雕和浅浮雕工艺雕刻而成,鹰的翅膀下连着一个人,鹰爪攫持着人面。这玉佩的名字叫做鹰攫人面佩。 鹰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崇拜的猛禽,它双爪硕大有力,只要被它盯上的猎物十有八九都是死路一条。因此在众多传世的文物中也能见到许多鹰的形象。远此后,鹰的形象开始出现在象征王权、神权的玉器或青铜器上,这反映出古人对鹰的敬畏与崇拜。 在这件鹰攫人面佩上,雄鹰张开双翅,双爪攫持人面,昂首侧视,有着王者的威严与霸气,而鹰翅膀下的人则代表了俘获的敌人,鹰攫人面佩的整体造型充满了仪式感,同时也让人感受到一种对大自然的敬畏。 这件鹰攫人面佩细致的雕工,使我们很难将它与原始社会联系在一起,然而,这件玉佩确实诞生于距今约五千年的新石器时代。从鹰攫人面佩的工艺来看,细腻的镂雕与平滑的线条结合得十分自然,虽然它体形不大,但做工十分精致,即使采用今天的雕刻工具,仍需要复杂的工艺流程。 然而,在几千年前的原始社会,中国古人在工具粗糙的情况下,能够雕琢出这样一件精美的玉佩,所花费的人力、物力和时间都是难以想象的。 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低下,人们都以部落形式居住生活在一起,以抵御自然灾害和野兽的侵袭。渐渐地不同部落形成了稳定的族群关系,为了区别于其他部落,人们就为自己所在的部落创制出了图腾。 图腾是古人把某种动物、植物或非生物等想象成自己的祖先或保护神,相信它能够带给人们一种超自然力,会保护人们远离灾难。在原始人的眼里,图腾实际上是一个被人格化的崇拜对象。 北京故宫博物院就收藏有一件鹰攫人首玉佩,这件玉佩的造型和天津博物馆收藏的鹰攫人面佩极为相似,它长9.1厘米,宽5.2厘米,厚2.9厘米。玉料呈青黄色,局部有褐色斑,两面图案相同。据专家推测,雄鹰双爪下攫持的人首,很有可能是敌人的首级,雄健威猛的鹰擒获敌人的首级,反映了少昊族人祈求得到神明保护的心愿。 天津博物馆收藏的鹰攫人面佩和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鹰攫人首玉佩,无论从造型上、玉料选材上、还是工艺上来看,都十分相似。两件玉佩上鹰与人面的组合形象,体现出古人渴望得到神明庇护和对安宁生活的期盼。它们不仅向后人展示了原始艺术粗犷、古朴之美,也把原始人对自然界的思考形象地展现出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