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走近倪瓒,以一颗隐逸之心飘逸于浑浊的人世间

 伟天英 2019-07-27

他是元代四大家之一,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山水画大家,他以其“简逸孤寂,逸笔草草”的画风以及 “写胸中逸气”的艺术创作观念,留传于后世,他就是倪瓒。

走近倪瓒,以一颗隐逸之心飘逸于浑浊的人世间

“瓒画居逸品,诗文亦适寄意,而神思疏朗,气韵自高。”

倪瓒,一个大家并不是很熟悉的名字,但是他却是一位对后世绘画的发展尤其是明清画坛产生重要影响的一位山水画大家,位列中国古十大画家之一。

他生于元朝末年,在当时与黄公望、王蒙、吴镇合称“元四家”,是当时山水画家中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山水画以意境取胜,对于中国的山水画而言,意境是非常重要的,所谓的境就是以“形”与“神”的相统一,而所谓的“意”就是“情”与“理”相统一,情、理、形、神相互统一,相互和谐由此就形成了意境。

而倪瓒便凭借着“一河两岸式”的构图方法以及“折带皴”画图笔法创造出一种空灵的、旷远的、荒疏的山水画风。

“元镇极简雅,似嫩而苍。宋人易摹,元人难摹;元人犹可学,独元镇不可学也。”

元镇是倪瓒的字,明代文学家王世贞在《艺苑卮言》就指出倪瓒的画极其简淡,却又苍古老熟。宋画容易模仿,元代画虽难以模仿,但也可以模仿,唯独倪瓒不可摹仿,他的笔墨极简,平淡天然。

走近倪瓒,以一颗隐逸之心飘逸于浑浊的人世间

对于倪瓒的山水画来说,秀而不媚,清而不浮,逸而不荡,雅而不作,静而不呆,淡而不枯。明代著名画家沈周曾经临摹过倪瓒的画,却难以画不出倪瓒画作中的“简”。

此外,倪瓒的画一直被认为是“逸品”画格,是把中国山水画推向“隐逸”高峰的的典范。而“隐逸”之风的形成与倪瓒自身的原因离不开。

对于倪瓒来说,他是一个傲世者,他认为这世间都是浑浊的,此外,他还是一个“重度洁癖患者”,因此,倪瓒选择了用一种最少的笔墨,最空灵的方式画出一幅最纯粹的山水画,这是神与心所决定的。

走近倪瓒,以一颗隐逸之心飘逸于浑浊的人世间

倪瓒的山水画总共分为三个阶段,而这三个阶段与他的生活密切相关。

第一阶段就是27岁之前,因为27岁这年,倪瓒的哥哥去世,这是倪瓒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

倪瓒,生于公元1301年,是现如今的江苏无锡人,在倪瓒幼年的时候,倪瓒的父亲就去世了,而倪瓒都是由倪瓒的哥哥倪昭奎抚养。倪昭奎在当时是道教的上层人物,因而倪家在当时也是富甲一方,生活条件优越,而倪瓒也就过着富家公子的快乐生活。

倪瓒的家中有一座三层楼为藏书楼,在楼中拥有藏书几千卷,有经史子集,也有佛经道籍,还有许多书法名画等等,年少时的倪瓒便每天在藏书楼中读书作画,过着快乐安逸的生活。

“白眼视俗物,清言屈时英,贵富何足道,所思垂令名。”

彼时的倪瓒也算是一个有志青年,但极其舒适的生活也养成了倪瓒清高孤傲,洁身自好的性格特点。

倪瓒在年少时主要师从董源,但是也借鉴了其他前人的经验,比如荆浩、李成等等。以倪瓒最早的一幅传世作品《水竹居图》为例。

这是倪瓒传世作品中唯一一幅作品上了颜色的,这幅作品是倪瓒根据隐居在水竹居的友人高进道描述所画。从这幅画当中我们能看到董源的一些“影子”,全画为青绿着色,用笔圆润但较为生涩,其个人风格不是很强。并且在前文中我们见到他有着严重的洁癖,因此在他看来,颜色能不用就不用,少一分污染多一分自然。

走近倪瓒,以一颗隐逸之心飘逸于浑浊的人世间

《水竹居图》

总的来说,第一阶段倪瓒的生活过得快乐而又充实,但是,27岁那年,其兄长去世,一切都变了。

第二阶段就是从27岁之后一直到其50岁左右,这一时间是倪瓒作品的成熟期。

倪瓒的兄长去世之后,倪瓒就需要承担起家庭的重担,但是对于倪瓒来说,多年生活在其兄长的羽翼之下,对世俗之事很不了解,并且因为其兄去世,倪家所享受的特权也没有了,再加上元朝末年吏治腐败,官员压迫。倪家的生活因此日益艰巨。

灾难一个接一个,不久,嫡母又去世了,这时候的倪瓒内心极其悲痛。

于是,他每天借诗抒情,又借画抒情,每日与好友游玩,这时候他日渐颓废,他既信仰了道教,也信仰了佛教。

对于倪瓒来说,这一段时期是他人生逐渐跌入低谷,而他的绘画艺术却逐渐走向巅峰。

《六君子图》便是在这一时期诞生的,在这幅画里,出现了其独有的“一河两岸”式的构图方法。画面主要分为上中下三部分,上部分远山环绕,下部分陂陀树木,而中间部分这是湖水流淌。整幅画面构图简洁,景物很少,以六颗树撑起整幅画作,全幅作品展现了其空旷安静的环境气氛。

《六君子图》代表着倪瓒的山水画风格已经逐步形成。

走近倪瓒,以一颗隐逸之心飘逸于浑浊的人世间

《六君子图》

总的来说,这一时期的倪瓒因为家兄的离世,家境的破败,开始逐渐有“隐逸”之心,行“隐逸”之事,而他的绘画作品也摆脱了前人的束缚,开始有了自己的特色。

50岁以后,就是倪瓒人生的第三个阶段,也是他绘画艺术的巅峰期。

倪瓒生活的社会环境正值元朝末年,各地起义之火熊熊燃烧,社会动荡不安,本来生活就日益艰巨的倪家在遭到官兵洗劫之后,更是迅速衰亡。

于是,1354年,不堪官府赋税压力和劳役的倪瓒弃家出游,隐遁于太湖之中,成为一名“高士”,他的晚年极其悲凉,62岁丧妻,长子早逝,次之不孝,孤苦悲凉的倪瓒只能倾情于山水,安逸于山水。直到逝世。

从50岁到去世前,这20多年的时间是倪瓒绘画艺术的巅峰期。

55岁时所画的《渔庄秋霁图》,笔墨潇洒却不失法度,笔法由圆渐方,有柔带刚,果断简练。倪瓒所创的折带皴在这里表现得淋漓尽致,多淡墨枯笔,画面整洁明净,带有荒凉萧索的意味。

走近倪瓒,以一颗隐逸之心飘逸于浑浊的人世间

《渔庄秋霁图》

而他71岁时所画的《容膝斋图》画面上疏下密,远近虚实分明,画面没有锋芒气息,有的只是平淡天真的逸格。

总之,晚年时期的倪瓒,其绘画艺术已经达到巅峰,平淡、空灵形成了他独一无二的简逸画风。

走近倪瓒,以一颗隐逸之心飘逸于浑浊的人世间

隐士,自古有之,如果说赵孟頫隐于官,张伯雨隐于道,那么倪瓒则就是隐于山水之间,选择在他自己的山水世界里彻底地隐逸。

他的“逸”是一种出尘之美,他的画作超逸、清逸、高逸、构图简单却表达了他内心的孤寂与超脱。

他的一生,按照她自己的话来说,“据于儒,游于老,逃于禅”, 他也曾有少年壮志,但是社会现实的残酷却让他成为了一名真正的隐士。

他高洁孤傲,傲然于人世间,在他的眼中,世间是浑浊的,只有山山水水才是纯粹的美,纯净的美。山山水水对于他来说,更是他心灵的港湾,用以安慰他内心的孤寂。

“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

他的画作飘逸于人世间,意境空灵,天真简逸,气韵生动,他生于人世间却超脱于世间,他的画作被后世无数人所模仿,但没有一个人能够超越他,因为他的隐逸之心世间少有!

参考资料:《倪瓒的山水人生》梁秀敏

《倪瓒山水画风成因探析》缪 斯

《由“法”到“意”的飞跃—倪瓒山水画研究》王慧

《倪瓒》郑拙庐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