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世上并无曹雪芹,何必庸人自扰之

 泰山文库abcd 2019-07-27

《红楼梦》作者曹雪芹,是约定俗成的一个书名和作者。从学术和研究此书的角度出发,这是个错的离谱的界定。

清朝的文字狱在乾隆王朝是空前绝后的残酷。此书中有实名的作者,一旦把此书因文字狱立案,其结果必然没有幸存,都是满门抄斩!所以曹雪芹在文章开篇并没有所谓的敢不敢承认,自己是不是作者的疑问。而误导出这种说法的是“脂批”!

世上并无曹雪芹,何必庸人自扰之

甲戌眉批:若云雪芹披阅增删,然则开卷至此这一篇楔子又系谁撰?足见作者之笔,狡猾之甚。后文如此者不少。这正是作者用“画家烟云模糊处”,观者万不可被作者瞒蔽了去,方是巨眼。

脂批这段话是极其主观臆断的,他认为作者在搞文字游戏。他的判断依据是开篇的作者自云中有“故将真事隐去”,“何为不用假语村言,敷演出一段故事来,以悦人之耳目哉?”那么开卷到五言绝句:“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之前是作者故意把水搞浑,其实都是曹雪芹写的!这个判断大错特错!这是曹雪芹如实讲述成书过程,以及此书演变过程。开卷的“自云”就根本不是曹雪芹的自云!

甲戌本开篇自云:作者自云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撰此《石头记》一书也,故曰“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曹雪芹家是雍正六年被抄的家,从任何一个角度和争论中取决都无法通达。当时曹雪芹是两岁到十一岁九年之差的二个结论,但这二个结论放在这段开场白里都行不通!“历过一番梦幻”的感受出自成人经历过变术后的感慨,既便曹雪芹当时有十一岁也不会发出“梦幻”二字的叹息。

世上并无曹雪芹,何必庸人自扰之

“梦幻”二字显然把责任一分为二的剖析,一半是现实的情况,一半是自身的错误或过失。没有抱怨豁达接受并不以为然,是如梦初醒的感受。曹雪芹既便少年老成也没有去经历梦幻的时间和阅历,来豁然开朗的接受现实。能说出如“梦幻”者最少也年过半百,饱经沧桑,无力回天后,回忆过去的感慨。

甲戌本开篇自云: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推了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何堂堂之须眉,诚不若彼一干裙钗?实愧则有余、悔则无益之大无可奈何之日也。

曹雪芹怎么可能不如一干裙钗?就算是文人雅士的谦让但后面“实愧则有余、悔则无益。”是完全空穴来风,凭空捏造!曹雪芹最多少年时代接触过富贵荣华的生活,和一干裙钗有过交往及相识。何愧之有?悔从何来?总不会十一岁就把风流债欠下?简直就是无稽之谈!曹雪芹接手《石头记》增删披阅十载,是从十九、二十岁开始的。成书后十年离开人世,享年四十岁到四十九岁。这九年之差都是认为曹雪芹在“江宁织造府”有九年的生活经历。但用在这段“自云”中九年太少,十九年也未必够用,徒劳无功的九年。

世上并无曹雪芹,何必庸人自扰之

甲戌本开篇自云:当此时则自欲将已往所赖,上赖天恩、下承祖德,锦衣纨绔之时,饫甘餍美之日,背父母教育之恩、负师兄规训之德,已致今日一事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记,以告普天下人。

根据梁恭辰《池堂笔记》记录曹雪芹是贡生,还谈不上所谓的“上赖天恩”!因为曹雪芹没有进行过正规系统的教育,据说贡生还是“副”的,就是因为曹雪芹是满族人,所以花钱捐的贡生,图个前程罢了!这里表明《石头记》的作者是朝庭命官,此时已罢黜,但全是自身的贪婪和过失造成的现状。一句“半生潦倒之罪”又进一步说明他不仅被罢黜,而且被夺去功名成为一介草民。曹雪芹至死都是“贡生”并非布衣、草民。而他满族人的身份可以享受不劳而获的粮食和日常生活的银两,并不潦倒不堪,也无罪加身。

还是认为曹雪芹是遗腹子,那么连“父母教育之恩”都无从说起。

甲戌本开篇自云:虽我之罪固不能免,然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不肖,则一并使其泯灭也。

这段忏悔安在曹雪芹的身上就“四不象”了。“万不可因我不肖”这里的“不肖”和上文的“我之罪固不能免”和下文“闺阁”放在一起不再是自谦和不孝的意思。是对自己“品行不好,没有出息”的忏悔。说曹雪芹写书就品行不好,没有出息。牛头不对马嘴、胡拉乱扯!这句忏悔彻底和曹雪芹攀不上!

世上并无曹雪芹,何必庸人自扰之

甲戌本开篇自云:今日之苑椽蓬牖、瓦灶绳床,其风晨月夕、阶柳庭花,亦未有伤于我之襟怀笔墨者。何为不用假语村言敷演出一段故事来以悦人之耳目哉?故曰风尘怀闺秀乃是第一回题纲正义也。

这段话主要是个“苑”字大有文章,乾隆五十六年出版的程甲本把“苑”改“茅”成为“茅椽蓬牖”。现在的其他通行本也是如此,但手抄本都不敢改动这个字。“苑”出自官名。因为曹雪芹没有当过官,程伟元、高颚把“苑”改“茅”。现代的通行本也因为曹雪芹没有为官为爵把“苑”改“茅”!“苑”是商高宗封的“爵”号,后为“氏”。《石头记》的作者是有爵位的,习惯成自然的表达。综上所述没有一点和曹雪芹能划等号。

空空道人看过“石头”刻述的《石头记》称其为“石兄”,这明显是简称。按《石头记》的自云他应该是“贾雨村”。如果结合文本看,《石头记》的作者贾雨村完全吻合自云中所述的所有情况。

第一贾雨村经历过第一次罢黜但没有夺取功名,起复后官做得更大,最后升爵位又被皇上彻底罢黜,并夺走功名永不录用。

对贾雨村而言并不会有很大的打击,用历经一场梦幻是恰如其分的表达。

第二贾雨村种种为官之道,若和文本中的女子一一比较真的品行不好。“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也是客观事实。

世上并无曹雪芹,何必庸人自扰之

第三贾雨村出于内疚和忏悔也不会留下真实姓名,这点是可以理解和原谅的。贾雨村把《石头记》留下,就是对自己所做的罪孽最大的忏悔和改过自新的襟怀。

《石头记》的作者不是曹雪芹。是“石兄”、“贾雨村”两个化名。《石头记》的原创作者没有留下真实姓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