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诸葛亮屡次北伐的真实动机是什么?答案相当霸气

 泰荣林黑皮 2019-07-27

史上最牛的历史袁老师,带您解读不一样的历史

蜀汉章武三年(223年)4月24日,蜀汉皇帝刘备病逝于白帝城,时年62岁。临终前,刘备向丞相诸葛亮托孤,诸葛亮顾不上悲伤,立即上言在成都的太子刘禅,除报告先帝已不在人世的消息外,还汇报了先帝临终前亲自做出的丧事安排。

诸葛亮说,先帝生前专门交代,凡事要以国事为重,“事惟大宗,动容损益”,所以丧事一律从简,先帝专门叮嘱“百僚发哀,满三日除服”,丧期不能超过3天,各郡国的太守、国相、都尉以及县令长,也照此执行。

在诸葛亮尽心安排下,后主刘禅很快顺利继位。此时的益州正处在于动荡不安中,先是夷陵大败,接着发生了黄元叛乱事件,一度攻击到离成都仅百余里的地方,人心扰攘,谣言纷纷,现在先帝又驾崩了,更加令人不安。

内部危机四伏,外部也不平静。对刘备的驾崩,曹魏和孙吴也都在密切关注着。《三国志》记载,孙权手下听说刘备死了,纷纷劝孙权称帝,但“权不许”。《江表传》解释了孙权不愿称帝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汉室湮没,自己不能前去相救,又怎能忍心与之相争?

不久前曹丕三路大军伐吴,在孙权、陆逊指挥下吴军抵挡住了曹军的进攻,曹丕目的没有达到。连克蜀汉和曹魏,孙权的威望一步步升高,所以孙吴的群臣不愿意放弃,他们弄出许多所谓天命符瑞,再次劝孙权称帝。

孙权仍然没有答应,不过对众人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过去因为刘备称雄于西边,所以我命陆逊率兵防备他。而北边的曹魏有可能帮助我,我担心其挟天子以令天下,如果不接受封拜,就会促使他们对我下手,到时候西边、北边的敌人一齐来,两处受敌,所以我努力克制,接受封王。我俯首称臣的本意,诸君可能还不理解,所以今天向你们来解释解释。”孙权这番话的意思是,登基称帝是好事,但火候还没到。

一个高明的政治家不会把名义和形式看得太重,做一件事更要着眼于利弊得失,不划算的事即使再风光也不要去做,在这方面曹操给大家做出过表率,其次就是孙权了。孙权表面称臣于曹魏,但他太明白不过了,跟曹魏翻脸动手是迟早的事,因为曹丕提出的有些条件他能答应,有些条件他答应不了,一旦谈不拢,只有动手。所以,对蜀汉那边也得保持灵活,孙权派人去成都,名义上是吊丧,其实是观察那边的情况。

刘备的死在曹魏那边也引起很大反响。《三国志》记载,刘备的死讯传到洛阳,群臣都来向曹丕致贺,曹丕则意识到这是一个难得的契机,比蜀汉更厉害的孙吴都已俯首称臣了,蜀汉那边不仅没有刘备,关羽、张飞、马超等人也都不在人世,劝说诸葛亮效仿孙吴称臣,也不是没可能。

于是,曹丕发起了一轮舆论攻势。《魏略》记载,之前曹魏的司空王朗就写信给许靖,让他劝诸葛亮等人去掉不该有的帝号,“事受命之大魏”。陈寿所编的《诸葛亮集》中保存一些材料,说后主登基后诸葛亮密集地收到了曹魏司徒华歆、司空王朗、尚书令陈群、太史令许芝、谒者仆射诸葛璋等一批人的书信,这些信的内容只有一个:“陈天命人事,欲使举国称籓。”

曹丕让这几个人给诸葛亮写信是有讲究的,华歆、王朗不仅是曹魏的重臣,而且是天下名士,很有影响力;陈群是曹魏的实权派,他曾经在徐州做过刘备的下属,也算是与蜀汉有旧谊;许芝是太史令,既然拿天命说事,自然少不了他;诸葛璋的职务不高,也让他出面给诸葛写信,推测起来,他很可能是诸葛亮的本家。

这些信摆在诸葛亮的案头,让诸葛亮陷入沉思。诸葛亮可以置之不理,但又觉得这正是一次向外界特别是曹魏表明立场的机会,这个立场既是他自己的,也代表了蜀汉。诸葛亮没有给他们一一回信,而是在深思熟虑之后写了一篇文章,作为对他们的回答。这篇文章的题目叫《正议》,收录在《诸葛亮集》中,文中写道:

昔在项羽,起不由德,虽处华夏,秉帝者之势,卒就汤镬,为后永戒。魏不审鉴,今次之矣;免身为幸,戒在子孙。

当年西楚霸王项羽不用仁德对待百姓,即使他的力量很强大,有帝王的威势,最终还是身败名裂,成为千古遗恨。如今魏国不汲取项羽灭亡的教训反而效仿,即使曹操不死,他的后代子孙也必然灭亡。

而二三子各以耆艾之齿,承伪指而进书,有若崇、竦称莽之功,亦将逼于元祸苟免者邪!昔世祖之创迹旧基,奋羸卒数千,摧莽强旅四十余万于昆阳之郊。

那些写信劝降于我的人,他们也都有一大把年纪了,却顺从贼子之意,就像当年陈崇、孙竦称赞王莽篡汉一样,讨好盗贼,却还是被盗贼逼迫而死。光武帝创业时只带领几千人就在昆阳郊外一举击溃敌军40万。

夫据道讨淫,不在众寡。及至孟德,以其谲胜之力,举数十万之师,救张郃于阳平,势穷虑悔,仅能自脱,辱其锋锐之众,遂丧汉中之地,深知神器不可妄获,旋还未至,感毒而死。

足见,用正道讨伐淫邪,胜败不在人数。曹操一向诡诈纠集10万人马来战先帝,妄图救张郃阳平,却只落得狼狈逃窜,不但辱没了精锐之师,还丢掉了汉中,此时他才知道,国家是不能随便窃取的,没等他退军回到家,就已染病身亡。

子桓淫逸,继之以篡。纵使二三子多逞苏、张诡靡之说,奉进驩兜滔天之辞,欲以诬毁唐帝,讽解禹、稷,所谓徒丧文藻烦劳翰墨者矣。夫大人君子之所不为也。

曹丕骄奢淫逸,篡夺帝位。即便你们几个像张仪苏秦那么能诡辩,说得天花乱坠滔滔不绝,也不可能诋毁尧、舜,白白浪费笔墨而已。正人君子绝不会这么做。又军诫曰:“万人必死,横行天下。”昔轩辕氏整卒数万,制四方,定海内,况以数十万之众,据正道而临有罪,可得干拟者哉!另外,《军诫》说:“如果一万名士卒,抱着必死的决心,那就可以天下无敌了。”昔日轩辕皇帝率领只几万士卒,就能击败四位帝王,平定天下。何况我们有几十万兵马,是在替天行道,讨伐有罪的人,谁能够与我们匹敌呢!

图:诸葛亮

这篇《正议》写得义正辞严,不仅有力度,而且不空洞,文字不多,却深沉有力,从文风来看,也是诸葛亮亲自执笔的一篇文章,是足以与《隆中对》《出师表》相媲美的出色政论文。

诸葛亮在这篇文章中先把曹操比作项羽,把华歆、王朗诸人比作帮助王莽篡汉的陈崇、张竦,都直接切中了要害,因为曹魏篡汉本本就是个有争议的话题,自己的事还没有整明白,就来劝别人,这是对劝降者的有力反击。接着,诸葛亮举光武帝刘秀的事例说明,讨伐邪恶,维护正义,不在兵力多寡,蜀汉虽然不够强大,但比起昔日的光武帝还是绰绰有余,当年的汉中之战就是最好的例证。

葛亮写这篇文章,既是对曹魏那些劝降者的一个公开回复,也是统一内部思想的一个重要举措,面对朝野上下的动荡不安,诸葛亮希望用这篇文章鼓舞大家的士气,向外郑重表明蜀汉绝不可能投降,先主所制定和追求的兴复汉室、统一天下的目标不会放弃,只要上下团结一心,一定能取得胜利。

同时,这篇文章也是解读诸葛亮随后展开北伐动机和思想的一把钥匙。对于诸葛亮北伐,历来有许多议论,尤其在北伐动机方面议论颇多,有人怀疑诸葛亮明知不可为而为,是出于保住自身权力的需要,是想借北伐拖延向后主还政的时间。

这样的看法其实没有道理,它不符合诸葛亮一贯的政治追求和道德操守,也不符合诸葛亮与刘备之间结下的深厚情谊。那么,诸葛亮为什么还要坚定地北伐呢?从这篇《正议》透露的思想看,诸葛亮其实根本不存在“明知不可为”的想法,因为他坚定地认为北伐是可以取得成功的,因为决定战争胜败的根本因素是人心向背而非人马数量。

坚信北伐会成功,同时为了完成先帝的遗愿、实现“汉室可兴”的目标,所以诸葛亮才坚定地五伐中原,这是诸葛亮北伐动机。诸葛亮北伐未能取得成功,最终病逝于北伐前线,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能因为这样的结果就否定诸葛亮北伐是为统一国家、结束分裂而做出的努力,是具有进步意义的,更不能因此臆测诸葛亮北伐的动机。

史上最牛的历史袁老师,

带您解读不一样的历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