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石学敏院士针灸治疗帕金森病

 小草回香 2019-07-27

帕金森病

帕金森病,又称震颤麻痹,是发生于中老年人群的进展性神经系统变性 疾病。其主要病理改变为以黑质部位为主的多巴胺能神经元的进行性丢失以 及残存神经元内路易氏包涵体形成。确切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遗传因素、 环境因素、免疫学异常、线粒体功能障碍和氧化应激过度、年龄老化、细胞 凋亡等诸多因素有关。主要临床特征为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和姿 势反射障碍。中医将震颤麻痹称之为“瘛疭”。 

中医认为年老体虚或情志过极、饮食不节和劳逸失当等致肝肾亏虚、脑 髓失养、气血不足致瘀血阻滞、痰热内积、虚风内动,发为颤证。本病病位 在脑,病变脏腑主要在肾、脾,涉及肝。“脑为元神之府”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脑神不足,调控失司,神不导气, 震颤不得自控。

石学敏院士在传统的治疗方法基础上提出培元固本、宁神定 颤的治疗法则,临床收到较好的疗效。

针灸治疗

1. 治则

培元固本,宁神定颤。

2. 处方 

(1)毫针刺法 

主穴:关元、中脘、天枢、列缺、照海、后溪、申脉、百会。 

配穴:肝风内动加风府、合谷;痰热动风加合谷、丰隆、中脘;肾阴不 足加复溜、后溪、三阴交;气血两虚加足三里、三阴交、血海。 

操作:关元,直刺 1 寸,捻转补法;中脘,直刺 1.5 寸,呼吸补法;天枢, 直刺 1.5 寸,捻转泻法;列缺平刺,照海、后溪、申脉直刺 0.5~1 寸,捻转补 法。百会直刺 0.2 寸,捻转补法。风府穴,直刺 1~1.5 寸,施捻转泻法,令针 感向局部或四肢放射;合谷穴,直刺 0.5~1 寸,提插泻法,令针感向手指传 导;丰隆,直刺 1~1.5 寸,施提插泻法;中脘,直刺 1~1.5 寸,施捻转泻法;三阴交穴,直刺 1~1.5 寸,施提插补法;复溜穴,直刺 1~1.5 寸,提插补法;太溪,直刺 1 寸,施捻转补法;足三里,直刺 1~1.5 寸,施捻转补法;血海 穴,直刺 1~1.5 寸,施捻转补法。百会可加电针,进针后稍捻转,得气后连接 电极,刺激强度以患者感觉适宜为止,通电 20~30 分钟。初期每日 2 次;2 周 内应不间断治疗。2 周后视其症状可改为每日 1 次,其疗程一般为 1 个月。稳 定期每日 1 次,疗程 2~3 个月。后遗症期每日 1 次,但疗程延长,预后较前 2 期差。 

(2)头针疗法 

取前神聪到悬厘连线,此线称顶颞前斜线,此线上 1/5 段主治下肢震颤, 中 2/5 段主治上肢震颤,下 2/5 主治头摇、嘴震颤。一侧震颤针对侧顶颞前斜 线,双侧震颤针顶颞前斜线。一般斜刺进针,进针深度为 0.5~1 寸,进针后捻 转 3~5 分钟,留针 5 分钟,再捻转、再留针,反复 3 次,即可出针。1 次 / 日, 3 个月为 1 个疗程。

应用要点

1. 穴位选择 

以任脉、督脉、足阳明胃经经穴,八脉交会穴为主。关元,任脉经穴, 足三阴、任脉之会,别称为“丹田”,为“生气之源”,取之培补元气。中脘, 任脉经穴,胃经募穴;天枢,足阳明胃经经穴,两穴配伍,补益脾胃,升降气机。后溪、列缺、申脉、照海为八脉交会穴,后溪通于督脉,列缺通于任 脉,取之通调阴阳之气,宁神止颤。跷脉从下肢内、外侧上行头面,具有交 通一身阴阳之气,调节肢体运动的功用,且阴阳跷脉交会于目内眦,入属于 脑。申脉通于阳跷,照海通于阴跷,取之息风定颤。百会,督脉经穴,安神 定颤。诸穴配伍,以培元固本,宁神定颤。

2. 预后 

帕金森病是一种慢性进展性疾病,具有高度异质性。不同患者疾病进展 的速度不同。目前尚不能治愈。早期患者通过药物治疗多数可以很好地控制 症状,疾病中期药物虽然仍有一定的作用,但常因运动并发症的出现导致生 活质量的下降。疾病晚期由于患者对药物反应差,症状不能得到控制,患者 会全身僵硬,生活不能自理,甚至长期卧床,最终多死于肺炎等并发症。针 灸治疗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病情进展,改善运动和非运动症状,能够改善血 液循环,可能有控制神经变性的作用。对病程短者疗效较好,须坚持较长时 间治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