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把这句话理解成为孔子的教学方针和修身方法都可以,一个人要想成人,成为一个君子,首先要有志向,“道”是形而上的,就是要有追求真理、服务大众的志向,其次就是在抓住品德修养,就像司马光在《资治通鉴》开篇所说的“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品德是能力、知识的统帅,第三就是“依于仁”,就是“仁者安仁”的意思,能够不违仁道,努力向善,第四才是才艺的问题,“游”字在过去解释为“玩物适情之谓”,我感觉这是一种误解,孔子这里想说的是在前三者的基础上,学习也就成了一件快乐、愉悦的事情了。 反观我们现在的教育,完全是“本末倒置”了,只关心考试分数、工作能力,反而把品德教育丢到一边了,更不用说志向高远的事情了。 【07】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这句话中“束脩(xiū)”一词在古代都解释成为“干肉脯”,就是学费的意思,这估计是私塾的老先生为了收学费而解释的,细想一下,孔子的弟子中贫困生非常多,颜回只能啃干馒头喝凉水,据说原宪更穷,他们哪里来的肉干呢?所以“束脩”一词应该是呼应前边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也就是只要有志于道德学问,能够向仁向善——“束脩”可以理解成为按照礼教自我约束,并有自我修裁的意识,才算达到了孔子授教的要求。这句话其实跟前边孔子说的“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的意思差不多。 【08】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fěi)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这句话孔子说了自己教学的方法,第一是“不愤不启”,就是人碰到问题的时候,脑袋想破了都想不出来,急切的心情都达到了快要爆发的地步了,这时候,孔子才会点拨他,当然也不是全盘告诉他,而是给他提个醒,讲个思路,具体的问题还是要自己想;第二是“不悱不发”,这个“悱”是想说又说不出来的样子,就像是农民种地,知道需要保持合理的株距,这样庄稼的长势才能好,粮食产量也会提高,但他们未必能说出个所以然来,只有经过老师的讲解之后,才知道,植物的生长需要阳光和二氧化碳进行光和作用,还要依靠根系吸收水份和养分,这就是“发”,将其中的道理、原理点明,不过孔子说这还不够,还需要举一反三,能够在实践中灵活运营才行,否则不会再给他讲新的知识。 不过南怀瑾解释这个“复”的时候,说是“回到思想智慧的本位,就是回到自己智慧的本有境界”,这就跟孔子谈“孝”、“仁”、“知”,对于不同的学生给出的观点和答案各不相同,是这些词本身变化了吗?肯定不是,变化的只是交流对象身上存在的问题,如果我们把这些问题看透了,也就回到了人道思想的本位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