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观唐习律17 为什么李颀仅靠7首七律 就可以与王维等人平起平坐

 老街味道 2019-07-28


前言

很多诗人在当时并不受推崇,但是多年以后却赢得大名,例如张若虚和他的《春江花月夜》,今天说的这个人也是如此。

李颀(690 —754)是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的进士,曾任新乡县尉,可惜仕途运蹇,后辞官归隐于颍阳东川 。李颀与王维、高适、王昌龄等人皆有唱和,诗名虽不如这几位显赫,但是其七言律却颇受明清诗人的好评。

明胡震亨《唐音癸签》就提到:

盛唐名家称王、孟、高、岑,独七言律祧孟,进李颀,应称王、李、岑、高云。

盛唐名家中,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最受称道,但是论起七言律诗来,就要把孟浩然换成李颀,改为:王、李、岑、高。

胡应麟《诗薮》对李颀流传下来的七首七律评价极高:

李律仅七首,惟"物在人亡"不佳。"流澌腊月",极雄浑而不笨;"花宫仙梵",至工密而不纤。"远公遁迹"之幽,"朝闻游子"之婉,皆可独步千载。

下面,我们看一看这几首”可独步千载“的七律。

观唐习律17 为什么李颀仅靠7首七律 就可以与王维等人平起平坐

一、《送魏万之京》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这一首七律非常完备,从诗律上来看,已经没有一点点瑕疵。

这是一首平起平收的七律,押【歌】韵,中间二联对仗工整。第二联中,听,仄声;过,平声。这两个字都是平仄两用的字。最后一句的”令“,是平声。

这是一首长辈勉励晚辈的送别诗。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前两句倒装(倒戟而入)法,昨天晚上你刚刚渡河来洛阳,今天早晨听到你的离歌, 真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后面颔联与颈联都是诗人替游子的想象。颔联: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一路乡愁之中,耳边是鸿雁的鸣叫,两边是过眼的云山。

颈联,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写的是快到长安与到了长安的景色,当然还是想象。洛阳西去要过古函谷关和潼关,草木摇落中寒秋将至。 老街前面文章写沈佺期的时候,介绍过他的《独不见》: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可作为”御苑砧声向晚多“的解释。

尾联是直接劝勉: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到了长安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不要在灯红酒绿中浪费光阴。

注:魏万后改名魏颢,他曾隐居王屋山,与李白是好友, 李白还写过一首《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

观唐习律17 为什么李颀仅靠7首七律 就可以与王维等人平起平坐

二、两首禅意诗

1、题璿公山池(唐·李颀)

远公遁迹庐山岑,开士幽居祇树林。片石孤峰窥色相,清池皓月照禅心。

指挥如意天花落,坐卧闲房春草深。此外俗尘都不染,惟馀玄度得相寻。

这首七律的第一句是三平调,按照严格的律诗标准,三平调是大忌。

此篇切看似音律参差,句法错杂,详玩乃见古朴处不得不如此,自是老态。《批点唐音》

第一句用古体诗句式,或者为了”古朴处不得不如此“。这首诗把璿公比作东晋时名僧远公, 窥色相、照禅心、天花落,均是修禅者语言。结尾说,此处乃俗尘不染之地,只有清流名士才有缘寻访。

2、宿莹公禅房闻梵(唐·李颀)

花宫仙梵远微微,月隐高城钟漏稀。夜动霜林惊落叶,晓闻天籁发清机。

萧条已入寒空静,飒沓仍随秋雨飞。始觉浮生无住著,顿令心地欲皈依。

这首诗与《送魏万之京》有相似处:颔联与颈联都是想象。

第一联写景,同时点出”闻梵“: 钟漏稀疏, 仙梵之声远微微 。第二联就是想象了,想象中也有虚实相间,夜里霜叶惊落,破晓时大自然孕育而生清净的心机。

颈联:萧条已入寒空静,飒沓仍随秋雨飞。声音在安静的寒空和秋雨中飘荡。

尾联顿悟,浮生应该抛却住著(佛家的执著),便生皈依佛门之心。

观唐习律17 为什么李颀仅靠7首七律 就可以与王维等人平起平坐

三、一褒一贬的两首七律

后人评价李颀的几首七律时, 《题卢五旧居》常受到批评,胡应麟《诗薮》就说过:

李律仅七首,惟"物在人亡"不佳。"流澌腊月",极雄浑而不笨.............

还有人专门把“流澌腊月”与"物在人亡"相比,一褒一贬。"物在人亡"即《题卢五旧居》,“流澌腊月”即《寄司勋卢员外》。

1、寄司勋卢员外(唐·李颀)

流澌腊月下河阳,草色新年发建章。秦地立春传太史,汉宫题柱忆仙郎。

归鸿欲度千门雪,侍女新添五夜香。早晚荐雄文似者,故人今已赋长杨。

这首诗看上去像送别诗,其实是干谒诗。

冬去春来,卢司勋去长安城,建章宫(代指长安)里的春草也该长出来了。

颔联用两个历史人物比喻卢象。秦地立春传太史,太史司马迁等人提议,汉武帝下令改定历法,确定24节气;汉宫题柱忆仙郎,“汉宫题柱”指官员仪表出众受皇上褒扬。 赵岐《三辅决录》 :“长陵田凤......入奉事,灵帝目送之,因题殿柱曰:‘堂堂乎张,京兆 田郎。 ”

颈联或是用苏武典故,北鸿带信,苏武得以归汉封侯。侍女添香表示勤奋、公务繁忙。

尾联表达出真实的想法,李颀自比扬雄,我的才能也不错,哥们有机会帮忙引荐一下。

明代唐汝询《汇编唐诗十集》评价:

”流澌腊月”是送司勋入朝,体宜台阁,以典雅高华为主,通篇沉着,风格非假也。若“物在人亡”,则一于伤感,才情毕露,浅于“流澌”则有之,未见其胜也。大抵才情易赏,风格难知。藏才情于风格者,其“流澌腊月”乎?藏风格于才情者,其“物在人亡”乎?

唐汝询认为这首诗“藏才情于风格者”,其风格“典雅高华,通篇沉着”。 胡应麟认为这首干谒诗" 极雄浑而不笨“。似乎是说诗中用典精切,比喻恰当,干谒之举婉转含蓄、不卑不亢。

同时对于《题卢五旧居》提出了批评,我们看看下面这首“藏风格于才情者”的《题卢五旧居》。

观唐习律17 为什么李颀仅靠7首七律 就可以与王维等人平起平坐

2、题卢五旧居(唐·李颀)

物在人亡无见期,闲庭系马不胜悲。窗前绿竹生空地,门外青山如旧时。

怅望秋天鸣坠叶,巑岏枯柳宿寒鸱。忆君泪落东流水,岁岁花开知为谁。

旧居依然,可是人已不在,我系马于此禁不住有些悲伤。中间二联写景,近处绿竹丛生,远处青山依旧,秋风中落叶萧萧,枯柳上有寒鸦筑巢。思念之泪如东流江水,年年花开又为了谁呢?

关于这首七律的不好之处,清代诗人屈复《唐诗成法》评价道:

通首平庸,无一毫味,“竹”、“柳”、“坠叶”复甚,较常建《宿王昌龄隐居》五律相云天渊。

屈复说整首都没有亮点,并且没有诗味,而且“竹”、“柳”、“坠叶”有些重复,意象缺少变化。比起常建《宿王昌龄隐居》有天壤之别,我们看看常建的这首五律:

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

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

常建《宿王昌龄隐居》和《题卢五旧居》相比,首先是有思想: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这两句化用了江淹《登庐山香炉峰》:“此山具鸾群,往来尽仙灵” ,常建说我也要与鸾鹤、仙灵为伴, 表示要归隐。这是作者自己的感触,也是对于孟浩然的倾慕。

这种思想在《题卢五旧居》中见不到,李颀只有伤感而已。

首联: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溪水深远,孤云为友,以景衬托出隐士的清高。读到第二句会令人想到齐梁隐士陶弘景的诗: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中间二联写景, 也是植物类的意象居多,有树、有花、有苔藓。高处有月光,平看有花影,低头有苔藓。屈复批评李颀诗意象“复甚”,或是竹、柳都是高大植物?李颀中间二联景色有远近,诗人抬头居多,没有常建的高低层次。

另外,药院苔纹有昔人已去之意,否则不会生出太多的苔藓。“清光犹为君”一句饱含深情,斯人已去,月光依然照耀旧居。注:“清光“句失对,初盛唐五律常有这种现象。

相对李颀《题卢五旧居》 ,常建《宿王昌龄隐居》四联,每一联都有深意。

观唐习律17 为什么李颀仅靠7首七律 就可以与王维等人平起平坐

结束语

李颀的七律传世只有几首,唐宋人对于李颀不甚重视,选本中多选其古体诗,不见其七言律诗。本文中都是明以后的评价,李颀受到明朝胡应麟、李攀龙等人的推崇,特别是李攀龙主盟文坛二十余年, 影响一直到清朝初年。

古人评诗也常有神仙打架之时,令我辈不知孰是孰非。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古代的评诗人都是作诗之人,他们的评价都以诗人之眼来观察,无论褒贬,都值得我们借鉴。

结束时按照惯例作七律一首,用《宿莹公禅房闻梵》韵:岑、林、心、深、寻。

《七律·游湛山寺》:

檀香孤磬绕禅林,海印遗风满翠岑。竹院藏经疑曲径,荷塘闻梵定波心。

僧言岭上云堪赠,鹤去楼中影莫寻。色即是空空即色,修廊一望此门深。

@老街味道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