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有祖木之有本水之有源。木有本而固水有源而深木本固而枝荣水源深而流长。 溯我麻氏家乘上至明永乐初由山西洪洞迁徙几经沧桑至嘉靖初年我麻氏先祖始于蒲 邑东南五十五里海渠村定居。至万历初于丁海渠村西约三里处建家曰“麻家庄”。 先祖创业垂统积德累仁标节俭之家训传好善之遗风繁衍生栖门庭光大子孙昌盛 迄今传二十六世历五百七十余载早为邑东南之巨族望户。 明万历末年一世祖(祖讳失传)即我垣邑麻氏之始祖并太老夫人赵内君即后世所奉之“保家 老奶”。其一生好善创我麻氏年节食面之家训。后班仰佛门合家五世长年斋戒。太夫人殡天 后后世子孙更为每月初一、十五斋戒。迁后刘口村前改为年初一一日斋戒。今我麻氏族 年初一戒荤不吃饺子即自此而始。 谓“保家老奶”之灵位早于六世祖士■公供奉后传七世祖尚贤公再传八世秉礼、九世 文思、十世汉波、十一世如林、十二世金印、十三世才峰、十四世兰田、十五世双波至今。 “保家老奶”亦称“善老奶”。“善老奶”乃我麻氏有文记载之始祖也。历五百余载香火旺 盛支脉繁茂矣。 我氏虽族大、户繁、丁旺祀奉“善老奶”之举不可不诚。 清康熙年间三世祖印斗公文武兼备顺治年生员康熙五年丙午科武举后迁升守备。 清时例制凡官及八品以上之后人死后魂不寄“土地”。我祖恰值颁此旨之时官及五品故 今我麻氏人死不报庙(压魂启魂)。 嘉庆年间七世祖尚贤公为防匪患出银二千两重筑村寨更名为“麻家寨”。 咸丰五年黄河决兰仪县水势汹涌直冲庄园于寨东十余里形成大溜。咸丰八年与同治 二年黄河两度西移村寨冲没刷成河身祖茔、庄田被毁家乘失散。我氏族人为备水患 各自投亲靠友远走他乡彼此互无信息。 今为振兴垣邑我麻氏之家声收拾金瓯圆体门户归统支脉条理派系明晰特修家谱记之。 凡此之前所修谱册不论人、事其他记载与本谱册不符时均以此册为准。 家谱既成有谱可守望族人永承祀祖之举常怀诲子之心以历代祖宗之德启后昆继往 开来发扬光大之宏志是为序。 首?摇?摇 次 本族修谱之举已于一九八五年春节前后由族中耆老及各支系族长数次商酝方具雏形。因支系繁茂宗世芸生一时尚不能理清暂搁置。 序文如下(原文略有改动) 人之有先祖犹水之有源木之有本也。考我氏家族世居长垣县东南五十五里海渠村据文 字记载已有十七世历时五百七十余年。本世纪初由于黄河变迁我村搬至尚寨东——现 孙堂村一部分迁至刘口、茅芦店、民权县等地。居住极其分散至于祖宗由何迁来无史 记载。但世代口传自明朝初叶由山西洪洞县搬迁至此。最初同来几人分几系几支确无据 可考。后因水患失所人口分散世系紊乱下代子孙出生之后各按自己所好命名彼此 无有联系族人尚不能和睦相处亲密团结。由于以上种种编修我麻氏族谱制定排行用 字势在必行。 至一九八四年家乡境况大变政通人和百废俱兴生活水平普遍提高族中耆老对创立 家谱之举甚为关切。于一九八五年春节前后着手进行。首先遍抄各户祖轴对证登记编号 然后调查访问、察看历时月余方理出头绪。排列长幼次序及每人婚配子媳有不清或接续 不上者以俟来日考证再行填补。至于外迁人口情况欠详亦暂不编入。今日所订谱册仅具 雏形极不完备有待后人承续。 我氏子孙本无统一规定排行用字拟采用同辈人中年长者之名作标。现经合族人众讨论商 定二十字从十六世起启用。字序如下(望严格遵守) 玉子崇敬启 纪元蕴青龙 存业贵福盛 英豪普济京 族谱既定支系分明凡我麻氏子孙皆当遵守祖训继承发扬先人遗德勤俭持家正直为 人虚心好学爱国爱民俾我族后继有人日臻繁荣昌盛则我列祖列宗虽不能目睹后代 光景亦当含笑九泉。后世子孙当思先祖创业维艰日夜图报也。 首事人(接辈次长幼胪列) 凤图 照田 海田 甫田 培茂 蔚然 斐然 舒然 欣然 进美 进春 世杰 纂修 麻进美 麻进春 校阅 麻增禄 第二次 于一九九七年春节后仅九世文思一脉之后人(住刘口村)修家庙三间家谱碑一版仪杠一套。 其序文如下 溯我麻氏之本源系明永乐初自山西洪洞大槐树下迁至黄河北始居地不详。至嘉靖中叶方 迁本邑东南海渠里定籍卜居。 于清同治二年九月则由始祖程氏太夫人偕子孙四世西迁于黄门里后刘口村定居至今。 自明永乐年间迁来几经沧桑迄今传二十五世约五百七十余载今已成邑东南之巨族旺户。 今沐“东方红”之皓光麻氏族已今非昔比人丁兴旺素质提高科学文化日渐兴盛。我 麻氏家族与当今振兴中华之举实乃一脉相承。况我六、七、八、九世之族人时时言及祖德 详考世谱久传后世实关至要故今奉石祖一尊上溯九世祖文思公为一世始祖记之。 咸知宗族分门别户之同姓其枝虽殊其本则一其派虽异其源则同。各存尊祖之念常 怀睦族之心庶不负奉石祖之雅意也。 其碑文背面如下 曰稽长垣县东南二十五里总管乡后刘口村麻氏族。上溯二十六世祖于明永乐年间尊 上谕率其族人自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迁至黄河北。清同治二年河患村寨冲没始居无考。 明弘治初黄河南徙由汴经徐入海本邑南临豫黄太行两堤固防新蕴大片沃土上溯二 十二世祖于嘉靖初携家迁入至本邑东南五十五里处乃安民乡大留里海渠村入籍卜居。勤 奋耕耘创家立业经三四世繁衍十数锅户。初置乡庄于丁海渠西三里许建村曰“麻家庄”归属大留里。清康熙年间本邑闾增置改属海渠里。 明嘉靖末至万历中河屡决封丘荆隆口顺陶背河直泻长垣。县东南地处低洼经年积水 穑稼无年加之兵匪祸患我麻氏初创之业由是生计益乏其艰辛之状明矣。 明万历末上溯十八世太老夫人赵太内君即麻姓后人所奉之“保家老奶”又称“善老奶”。 其一生乐善好施天性淳厚凡事忍让不与人争家虽贫常诫子孙不义之财莫取非礼 之事勿视。日长节俭褐衣素食日久成家训家业日见兴隆子孙多有功名折桂采芹者 不乏于世。太夫人治教有方为乡闾所称颂晚年崇仰佛门子孙曾玄三十余众五世同堂 男女近百口。合家上下随其常年斋戒。太夫人高寿九十有余子孙念其懿德尊为初一、十五 斋戒自迁后刘口前改守大年初一之日斋戒至今。 康熙年间上溯十六世祖印斗公系顺治生员康熙五年丙午科武举官至守备正五品。 旧朝例制凡官及八品以上之后人死后魂不寄土地今麻氏人死仍不报庙即始此。 嘉庆年间山东、河南闹匪十二世尚贤公筑村寨以防匪患耗银二千两寨成更名曰“麻 家寨”。庄内他姓及本宗旁系均受益。 上溯十三世士■公十二世尚贤公时乃我麻姓鼎盛之期为四里八乡之望族两世先祖平 生多善举曾数举“乡饮”宴宾每请数百人。 如兰通集张家曾与我麻氏数世有交凡两氏每遇吉庆婚丧事相互委托代为操办听凭对方 点派。上溯十二世祖尚贤公殡葬时即依张家指使。搭活戏台且走且唱商贾杂玩艺人 皆闻声沓至。又搭长棚数里备午宴款待商客及观众等。每足六七人则设一席日足万人 如此三日方散。其势盛古会倍矣。凡闻贾之余货依价尽数收买。于今山东兰通一带传为佳 话。此举耗资不下万金令世人瞠目兰通张家结舌。致使日后张家人死密不发丧丘寄 宅内置之数年。道光初兵灾交加逾数年我麻氏族则家道日渐中落。至十世祖文思公时 已沦为一般富户。 清咸丰五年六月十六日河决兰阳之铜瓦厢洪水越豫黄太行二堤直泻长垣。于麻家寨东 十余里处形成大溜庄田被水村寨坍塌财产冲失。咸丰八年六月黄水再涨因无堤防 河身西移庄田再次被浸。时十世祖文思已殁世由程氏太老夫人主意于黄门里后刘口村易 封丘苏庄苏姓庄田十余亩安下乡庄。时隔五年即同治二年河复西徙水势汹涌刷成河身 祖茔村寨被毁庐舍尽皆漂没祖业已无望。太夫人程氏遂偕同子孙四世于同治二年九月 移居黄门里后刘口村至今。 自始祖文思至波、如、春、峰、田、然、玉、子、崇迄今经十世阅一百三十六年繁衍 近六百余口。本宗支系遍及河南省参厅县乡村各级机务之人才济济于世尚成望族。后世 子孙尽守本分多以农为业稽功名学位职位及方技者59人携家外迁者15户90人。 上列几世后人虽未居显位无大建树以能光宗耀祖幸全节义不辱列祖列宗之先灵于 九泉。每睹祖宗百年之荒茔漂漂于野蔓久矣。询其源老耆皆不能知每忆及倍感怆然 议之再三众望谱以粗文见于碑后世览之未尝不临文兴叹!嗟呼。 仅此以慰先灵并儆后世子孙莫忘先人之德。其铭曰尽百年之沧桑盖祖业之兴衰。刻石 为记。 撰文 麻士禄 校阅 王增兰 副乡长 麻际东 教 师 麻增禄 教 师 首事人(按辈世长次排列) 秀田 思田 欣然 天然 振东 浩然 茂林 士禄 振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