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读百遍”并非“其义自见”。别说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就是一句话你读上百遍,也未必能真正理解其含义。如:《论语·阳货》记载:“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两千多年来真正读懂的有几何?人们误读其意,把”女子“和”小人”并列,给孔子扣上“轻视妇女”的罪名,再加上封建社会“男尊女卑”思想,让孔子百口莫辩,跳进黄河也洗不清。 其实,孔子周游列国的卫国之行时,发现自己不仅被卫国君主欺骗了,还被卫国君主身边的小人仗势愚弄。孔子离开卫国之后,就发了感慨:“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后面一句是说你作为一个君主,对那些后宫没什么本事的拍马小人太亲近了,他们就会得意忘形,忘了自己的身份,开始用你的权力胡做非为,而你疏远她们吧,她们又要埋怨,是非常麻烦的事。显而易见,这里的“女子”是指后宫拍马弄权的小人,并非今日“妇女”的泛称。读书不联系时代背景和前因后果,一味地去百遍读——断章取义,不知害了多少读书人,不知让多少良家妇女在男人面前难以抬头?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之多之大,难以估计。
许多人笃信这条成语的使用价值,一味地去多读而不思考,甚至熟读成诵,结果不久忘得一干二净,而且什么收获也没有。比如有的孩子读了很多课外书,结果作文还没有长进。 2、蒙人读错,而自以为是。 人们往往以为自己多读就能读懂,其实根本没有读懂,他误以为读懂了。如上面讲的“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的例子。 3、教唆懒人,误人子弟。 很多时候“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成为懒家长和不负责任老师不教不讲的托词。孩子或学生读书中遇到困惑,家长或老师就会说:“自己多读几遍就会明白了!”,特别用功的孩子或许会明白,对绝大多数来讲只会永远糊涂。 4、不切实际,教人犯傻。 一张语文考卷,又是基础考题,又是作文,如果一篇阅读题你读上六七遍,还容你有时间答完考卷吗? 5、白耗时间,耽误前程。 古代大多数读书人,摇头晃脑地读,生搬硬套,一辈子到底读了几本书?到了读书给他们带来了什么好处?就是孔子三千弟子也只有72贤。 当今,信息时代,知识日新月异,如果我们大力提倡所谓的“书读百遍”,能跟上时代潮流吗?中小学语文新课标和语文统编新教材,强调海量阅读,那么“书读百遍”能适应新理念和新教材的要求吗?如果老师还要求学生读呀读,篇篇背诵,还有时间海量阅读吗? 诚然,“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中“百遍”只是个概数,意在强调多读熟读。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如果把握不好就会落入其“圈套”而走向死胡同。 为此,我认为一般的文章或书籍,读上三遍就够了。第一遍读通,扫清阅读障碍,了解大意或主要内容;第二遍读懂,能够感悟文章的层次大意和思想内容;第三遍读透,了解作者写作目的、方法和问题探究。当然,经典名著或特别文章,可能要多读几遍,甚至部分段落熟读成诵,而有些供消遣或获取资料的文章或书籍只读一遍就够了。 读书要讲方法,才不至于错用功夫。提倡学生海量阅读时,家长和老师要引导学生做到: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其本身没有问题,问题在于后人没有真正用好这个成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