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钱锺书》⑥ | 毁掉一个人最好的办法,是让他用喜欢的方式过一生

 灿烂樱花雪 2019-07-29

回顾:

今天我们继续阅读汤晏的作品《钱锺书》。

昨天我们读到了钱锺书回国后的任教生涯。

他先后在西南联大、蓝田大学任教,虽然在此期间因为种种原因,使得他与同事们产生了一些不愉快。

但闲散的时间、充足的养分让他有精力拿出时间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也正是在这一时期,他开始了《谈艺录》的创作。

然而,钱锺书自幼体弱,不久之后,他便因病,不得不离开蓝田、返回上海休养了。

那么,返回上海的钱锺书又会做些什么事呢?

今天的阅读目标是原书的第9章,让我们开始今天的阅读吧!

形势严峻

一九四一年夏,钱锺书辗转从蓝田国立师范学院回来上海。他已经太久没有见到妻子和阿圆了。

家是温暖的,妻子是温柔的,但小女儿却是“不友善”的。

阿圆警惕地注视着钱锺书,忽然说道:“这是我的妈妈,你的妈妈在那边。”语气中显然充满戒备之心。

这句话让大人们啼笑皆非,当父亲的不以为意,笑了笑,问女儿:“你觉得是你先认识你妈妈的,还是我先认识的?”

小孩子的世界是单纯而洁净的,并不会想太多,只见阿圆眨了眨眼睛,无比认真地回答父亲,当然是她先认识妈妈的,她一出生就认识妈妈了,但是父亲却要长大以后才能认识妈妈。

一个孩子竟然能说出这样富有哲理的话,另辟蹊径,又毫无破绽。

钱锺书自然是有些吃惊的,但随即又感到十分高兴,为这个聪慧的女儿感到高兴。

钱锺书在七月间回到上海,此时的上海,几乎已是一座孤城。

他原本打算假期结束后就回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继续执教,这是在此前就说好的,为了照顾父亲先去蓝田国立师范学院执教一年,一年之后重新回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但是他迟迟没有收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方面的聘任书,出于生计,钱锺书只好在震旦女子大学和光华大学同时任教。

因为薪水低微,所以要同时兼任两所学校的教职,方能够养家糊口。

等到联大外文系的陈福田寄来聘任书,珍珠港事件爆发了。

战争形势越发严峻,战线拉得越来越长,欧美国家往来上海的航运断绝,而日本控制下的班轮只能够往来于长江。

钱锺书一家被困在上海,无法前往西南联合大学。

战争,像是在一夕之间席卷了整座城市,当时的情形几乎黑暗如地狱。

一天晚上,日军竟然闯入了钱锺书这个平静的小家,带走了杨绛。

而当时,钱锺书并未在家,他仍忙着奔波在两所大学之间。

杨绛被带走后,日军将她关押进看守所。她忐忑不安地等待着,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事情,她几乎做了最坏的打算。

这时候,听得一声沙哑的铁门声,日本人竟然将她放了出来。

后来他们才知道那晚是日本人抓错了人,将杨绛错认成别人才抓走了她。

上海沦陷之后,各方势力蠢蠢欲动,交织成一张关系错乱的网,在这张黑暗的网中,有不少人看中钱锺书的声名,想要将他拉到自己这一边。

高官、厚禄,都不是问题。但这些心怀鬼胎的人,都被钱锺书拒之门外。

孤岛创作

上海孤岛时期,钱锺书工作繁忙,他不仅要外出教学,还要持续着《谈艺录》的后续工作。

同时,他已经开始写《围城》了,而且他还出版了一部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

在上海的生活,如同当时所有平凡而正直的人一样,钱锺书一家亦是陷入了困窘境地。

他不是没有机会去过上优越的生活,高贵阔绰谁不愿意,可若是要他违背底线去换取,那是钱锺书宁死都不愿意的。

政府腐败而无能,物价飞涨,通货膨胀得厉害,他兼了许多差事,只为了家人可以吃饱穿暖。

南京国立中央图书馆,他刚开始在那里兼职,负责编辑图书馆的英文季刊《书林季刊》,后来图书馆迁至台北,他毅然放弃了去台湾的机会,留在了大陆。

在兼职《书林季刊》英文编辑的同时,他还有英国文化委员会的工作,同时还在国立暨南大学授课,他在暨南大学一直待到一九四九年,前后三年的时间,很受学生的喜欢。

在这三年里,他忙于生计,却也没有丢开文学创作。

他出版了三部作品,《人·兽·鬼》和《围城》,还有在蓝田国立师范学院开始动笔的《谈艺录》。

一九四七年六月,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了钱锺书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围城》。

因着这本书的出版和畅销,一时洛阳纸贵,钱锺书的名字也随之声名显赫。

如果说钱锺书这个名字此前就非常有名气,那么作为《围城》的作者,他真正开始家喻户晓。

直至如今,许多人提起钱锺书,紧接着想起的便是他的《围城》。

这本书,是许多读者津津乐道、乐此不疲的作品,其中的许多片段都被人念念不忘。

除了《围城》之外,钱锺书再未写过一部完整的长篇小说。

多年后,他曾提笔写过一部叫作《百合心》的长篇小说,但这部作品的草稿却在一次搬家中不慎遗失,丢了书稿后兴致不再盎然,此后未曾重新提笔。

世人终究没有这个机缘,能够一窥这部作品了。

难得逍遥

困顿于上海的时光,是一段黑暗的时期,亦是一段难得逍遥的时期。

在那段最艰难的岁月里,钱锺书和杨绛如一对患难夫妻,在夹缝中苦苦生存,却也在夹缝中寻觅到文学的乐趣。

那时,杨绛为上海的一个剧团写了一个叫《称心如意》的剧本,李健吾亲自上阵,黄佐临导演,上演之后,大获成功,一时好评如潮。

这是一出喜剧,经历人世苦涩酸辣的主人公最后终于时来运转,不仅获得了大笔遗产,还遇上了真爱。

当真无比圆满,或许正是因为外头的现实太残酷,天上的战机压云,街头武装的日军戒备森严。

这样一触即发的紧张里,唯有看一场大笑的戏,方能够忘却悲哀,记起原来生活里也曾有如斯美好。

《称心如意》的成功大大激发了夫妻俩的创作欲望,就连杨绛自己都说过:

每天晚上,他把写好的稿子给我看,急切地瞧我怎样反应。我笑,他也笑;我大笑,他也大笑。

有时我放下稿子,和他相对大笑,因为笑的不仅是书上的事,还有书外的事。

我不用说明笑什么,反正彼此心照不宣。

这对理想伴侣在上海交到了许多朋友:傅雷、刘大杰、曹禺、陈西禾、李健吾,等等。

杨绛有一个闺蜜叫陈衡哲,是北京大学的教授,有一次她去陈衡哲家中,碰巧胡适也在。

在当时,胡适的地位说是文学泰斗都不为过,他的门生几乎遍布天下,知交亦是散布四海。

他一见到杨绛,便对她说:我认识你的姑母,认识你的叔叔,你老娘家是我的先生。上海话中的老娘家指的便是杨绛的父亲杨荫杭。

杨绛刚开始并不相信,因为父亲丝毫未提及自己还有这样一位名满天下的学生,后来钱锺书为她研究了一番,发现胡适说的确有其事,他确实是听过杨荫杭的课的。

在抗战即将结束的时候,钱锺书夫妇时常去傅雷家中,他们两家离得近,于是便经常相聚在傅雷家那个简单古朴的小客厅中。

傅雷的家书写得严肃刻板,可他实在不是一个严肃的人。

在钱氏夫妇眼中,这位朋友时常拿着一个烟斗,面带微笑,听人说话时神色十分专注、凝重,听完之后又轻轻笑了起来,看上去格外亲切。

《围城》的出版在《称心如意》之后,看了《围城》之后,有朋友这样对杨绛说:原来你家里的那位才是真正会写作的啊。

这些朋友,都是有真才实学的人,所以能够一眼看出《围城》的不凡之处。

一开始,关于这本书的褒奖是纷至沓来:

有人说这是当代的《儒林外史》,将现下知识分子的脸孔勾勒得突兀分明;

也有人称赞其中的语言,才三百多页的书中就有七八百个比喻句,作者的语言功底实在是超凡脱俗极了;

而《围城》中的哲学思想也有人进行了专门研究,甚至还有人写了长篇大论,专门论述其中的哲学意图;

此外还有人对它进行了续写。

一部真正的文学作品,拥有这种震撼人心的力量并不奇怪,因为它传达了关于现实的一些反思,文学性和现实度都达到了完美巅峰。

一部《围城》,倾倒了多少人,折服了多少平凡或骄傲的灵魂。

然而,钱锺书却并不在意,他并不因为《围城》的大获成功而沾沾自喜,甚至在他眼里这并不是一部理想的作品──

他的追求,从来就不是如此。

今日共读钱锺书

【结语】 

今天我们读到了钱锺书回到上海后的生活。

随着战争局势的变化,上海已成了一座孤岛,而生活在这座孤岛中的人亦是在黑暗的笼罩下行走。

虽然局势很糟糕、生活有压力,但钱锺书夫妇依旧活得很潇洒,他们做着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著书立作、谈天论地,在黑暗中活出了一丝光亮,直到真正的黎明到来。

那么,黎明到来后的生活又会是怎样的呢?抗日战争的胜利又会对钱锺书的人生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让我们期待明天的阅读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