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封神榜》里的姜子牙,在《史记》中是如何记载的?

 海曲上人 2019-07-29

根据《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我们熟悉的那个姜子牙,祖上是个大官,曾经辅佐大禹治过水。后代之中有的被封到吕邑,有的被封到了申邑,封到申邑的这一支就姓了姜。姜子牙本来是姓姜的,可祖上在吕邑待过,所以他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吕尚。

《封神榜》里的姜子牙,在《史记》中是如何记载的?

虽然是贵族的后代,可到了姜子牙那一拨已经没落了,他日子过得很窘迫,一直到胡子花白了,还没有什么成就。姜子牙不甘心啊,他觉得自己一肚子的本事,就是没人赏识,听说周国的西伯侯在求贤纳才,他就到西伯侯打猎路上的河边去钓鱼,为的是求一个偶遇的机会。

这就跟伊尹扮成厨师跟商汤谈话差不多,姜子牙终于有了一次跟西伯侯面谈的机会。要说人家姜子牙还是有真才实学的,西伯侯心中的很多疑惑都被他给梳理清楚了,于是姜子牙被西伯侯带到了周国,而后封为国师,这西伯侯就是后来的周文王姬昌。

那会商纣自作孽,姬昌就产生了取而代之的想法,可动静搞的有点大惊动了商纣,被聪明的商纣骗到朝歌给关起来了。周国没有老大,有点稳不住了,这时候姜子牙的见识就显现出来了。他充分分析了商纣的爱好,然后送去了一批美女和奇珍异宝,结果真就把姬昌给赎回来了。

《封神榜》里的姜子牙,在《史记》中是如何记载的?

回到周国以后,姬昌这身冷汗还没干利索,他觉得当务之急,除了不再去朝歌以外,就是要抓紧时间备战了。这才是姜子牙真正显身手的时候,他教姬昌在诸侯国中树立威信,对没法争取的国家直接开战,还努力发展周国自身的生产。就这样,天下三分,周国已经拥有了二分。

姬昌没有活过姜子牙,他儿子继位就是周武王。对于周武王来讲,姜子牙是亦师亦父的人物了,对他更是言听计从。姜子牙自然不会让孩子失望,他帮衬着周武王灭掉商朝建了了大周朝。

建立国家容易,建设国家可就没那么简单了,姜子牙又继续送了周武王一程。他建议把商纣的钱财赏赐给有功的人,把商朝的粮食发放给贫苦的百姓,释放被纣王关押的贤臣,把大禹做的九鼎搬到周朝王宫。除以以外,还重新修订了周朝的政治,给天下做出一个姿态,周朝要跟天下百姓共同创造一个新时代。

虽然姜子牙站到前台的时候,已经是白发苍苍的老者了,可你看人家这老头,干了很多人几辈子都没干出来的事情,后代的不好说,往前数,也只有辅佐商汤打天下的伊尹可以跟他相提并论了。

天下是大家一块打下来的,周武王论功行赏,把土地一一封给功臣和贵族们,第一个受封的就是姜子牙,封给他东边齐地的营丘,让他去建立齐国。老头毕竟年纪有点大了,再加上他觉得天下大事已定,所以就一路慢悠悠的往封地赶。

《封神榜》里的姜子牙,在《史记》中是如何记载的?

就在快要到地方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事情。不知道旅馆的主人是什么来路,一天晚上他跟姜子牙唠嗑,我听说很多事情是得到困难失去容易啊,看你老人家睡觉这么安稳,应该不是去封国受封的吧。也许是说者无心,可听者有意啊,姜子牙一激灵,是啊,我这还没上任把地盘抓到手里,万一有了变故可怎么办?他马上觉也不睡了,穿上衣服是连夜赶路,第二天天刚亮就到了自己的封地。

果然出事了,营丘有个邻居是莱国,是个夷族国家,莱国趁着商朝刚灭亡,周朝还没全面接管的这个空隙,想扩大土地,就相中营丘这块地方了。幸亏姜子牙及时赶到了,有了主心骨以后,营丘的将士们团结起来赶跑了来犯之敌,这才算没闹出了大乱子。

你想一个周朝姜子牙都能梳理明白,何况一个齐国了,于是他重修政治,按照本地的风俗习惯简化了繁琐的礼仪,鼓励工商业,还利用靠海的优势搞活了水产这一块。齐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很快就提高了,附近老百姓一看,也纷纷来齐国落户,这样三年五载以后,齐国就发展成为一个人口大国。

周武王去世以后,姜子牙依旧健在,那时候周公辅佐周成王,管叔和蔡叔作乱,淮浦的夷族人也跟着闹事。周公自己的精力实在有限,又怕边远地区乱套不好收拾,就给姜子牙下达了一道命令:

东到大海,西到黄河,南到穆棱,北到无棣,所有的诸侯国,只要有罪,你都有权利去征讨他们。

这就属于有了一把尚方宝剑,齐国不管想打谁,只要找个顺口的理由就行了(后代齐桓公称霸,很多次打的就是这个旗号)。从此以后,齐国不但人口众多,土地面积也逐年扩大,成为一个超级大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