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识读路遥《人生》

 江山携手 2019-07-29

犹记当时也不过是随意在书架上拿起了这本书,不曾想过将从书中获取如此厚实强劲的生命张力。

当被书中人物故事吸引时,仿若旧时书生躲进书房,只求偷得半日闲生,暂时对外事外物全都充耳不闻,也只愿将自己深深埋入书中,不得自拔。

一口气顺溜读完后,一阵痛快淋漓的滋味在心口蔓延开,不经唏嘘不已,是啊,“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高加林这条人生的道路上无论是否是走对了,抑或是走了不少弯路,无法否认,我们都无法轻易从文中得出结论评价高加林这一人物在人生道路上的抉择。

著名文学评论家王愚曾指出:“《人生》的主题不能单纯一句话就能说清楚的。从作品内涵看,是在探索转折时期各种矛盾交叉点上的青年一代,究竟应该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的问题。高加林的理想和追求,具有当代青年的共同特征。但也有历史的惰性加给青年一代的负担,有十年浩劫加给青年一代的狂热、虚无的东西。这些都在高加林的身上交织起来,因此,认为作品回答的问题就是高加林要不要改造,高加林的人生观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都嫌简单了些。《人生》的主题应该是交叉的,是从一个主线辐射开来反映了时代生活的各个方面。”

高加林在实现自我人生价值以及满足自我渴求的追索中展现出积极向上以及迷茫彷徨的精神面貌,是大多数年轻人在追索理想的道路上常有的状态。

那看不清晰的未来,让人时常迷茫,时常激昂,时常叹息。

年轻的时候,即使出发的道路早已选好了,也常常在途中悔恨,这大概就是青春吧。

义无反顾地选择,出发的时候也要裹足不前。

无论是走好人生这条道路,抑或是跌倒在路上很艰难爬了起来,我们都要诚恳地对待自己做出的抉择,然后,走下去。

世间倘若真有永恒事物,那大概也只会是流逝掉的光阴,时间的河流永远翻滚奔腾着,我们的确只能回望追忆过往却都无法回到过去。

故事尾声,看得出来高加林对巧珍大彻大悟后的真情实意,也瞧得出来巧珍对加林尚且存有的痴恋。

可是哪又如何,正如巧珍对姐姐那关于落魄的加林对她尚还存有的一份情谊所言道,“这是不可能的,我已经结婚了。再说,我也应该和马拴过一辈子!马拴是好人,对我也好,我已经伤过心了,再不能伤马拴的心了”。

巧珍和加林注定今生有缘无分,只能待来世还了这一世的痴情念想。

《人生》的结局的确有些差强人意,加林在抛弃如“金子”般的巧珍和让所有人对他心灰意冷后,竟如此轻易得到大家的原谅,实在让人觉得仓促与愤愤不平,故事也许可以更加饱满,人物形象也可以更加生动吸引人。

也难怪路遥先生在接受采访时,感慨道:“这个作品确实有不足的地方。我写较长的东西经验不是很丰富,因为牵涉到的人物比较多,有的人物就没有很好去展开,我对这些人物的关注也不够,和一个初次导演戏的导演一样,常常手忙脚乱,有时只能盯住几个主要角色,对一些次要的人物照顾不过来。黄亚萍这个人物,我原来设想的要比现在的规模更大一些,这个人物现在的表现还是个开始,她应该在以后的过程中有所发展。现在作品已经完成了,来不及弥补了。如果这部作品能够展开的话,可能比现在好一些,也不仅是黄亚萍一个人,还有其他人物,像高楼明这样的人,如果作品再往前发展,他还会上升到主要地位上去。”

一部好的作品,自然源于生活,却又往往高于生活,成为一个独特的艺术品。

一个好的作品是要能扒开错综复杂的生活表面,钻探到生活的生层中,看清社会背景下各阶级之间存在的矛盾,深刻剖析出社会问题,引发大家共鸣。

《人生》这部作品一经发表就引起一阵不同凡响地响应,小说在当时很快地被拍成电影,可见实至名归“佳作”。

可惜先生因疾病英年早逝,留在世上的作品并不多,实属遗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