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一个不真诚的时代,如何真诚地活着?

 范eagle 2019-07-29


一位没见过面的做出版的朋友,读过我的文章后,寄来一本书,希望我能写点儿感想。我给自己定过一个原则,不写软文,不做软广告,但书评例外。为我自己喜欢读的书写书评,我不会收出版社或作者一分钱,这样做,至少可以保证我卑微的独立性。

他寄来的是《存在主义救了我 – 写给现代焦虑者的哲学指南》,而原作的英文是:

The Existentialist’s Survival Guide – How to Live Authentically in an Inauthentic Age。

我觉得,书名其实应该翻译成《存在主义者生存指南 – 在一个不真诚的时代,如何真诚地活着》。作者戈登-马里诺(Gordon Marino)是明尼苏达大学的哲学教授,研究重点是索伦-克尔凯郭尔的早期存在主义。马里诺年轻时放荡不羁,曾经是职业拳击手、瘾君子,当教授以后,仍兼职做拳击教练,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个“彻头彻尾的抑郁症患者”。

我是一个长期的失眠症患者,每天上床睡觉对我来说都是一件令人忐忑而且不知结局的搏斗。尽管我从来都不承认自己是一个抑郁症患者,但和马里诺一样,我绝不属于那种可以“知足常乐、安然入睡,第二天清晨还能元气满满拥抱新一天的人”。

马里诺在引言中的第一句话是:我希望这本书能体现真诚,能传递一些真诚生活的智慧。

西方哲学中的智慧沉淀大都在于着力寻找心灵的罗盘,探索在内心和世界的不断变化之下,人们该如何保持沉着稳健。存在主义哲学家没有否认人的焦虑、抑郁、嫉妒、负罪感,而是从第一视角出发,以自身的经历由内而外地思考存在,直击这些令人不安的情绪。

如果你想从哲学家那里汲取一些智慧,来看清自己内心的挣扎,这是一本精彩的思想指南。在我看来,作者至少做到了真诚,他以自己的体验做例证,解答了哲学家们如何真诚地面对焦虑、抑郁、绝望、死亡,以及如何从道德、信仰和爱中寻找出路。

读完这本书,我自己思考最多的,是其英文书名中的“真诚地活着”这几个字:Living Authentically。

丹麦哲学家索伦-克尔凯郭尔(1813-1855)

为什么要真诚地活着?

真诚(Authenticity)或本真,是存在主义哲学中的概念,它指的是,人在外界的压力、影响和干扰之下,忠于自己的个性、精神和品格的特质,其反面则是不真诚或非本真(Inauthenticity)。是否真诚地活着,需要基于三点来判断:第一,你是否知道自已是谁(know yourself);第二,你是否属于自己(belong to yourself);第三,你是否可以选择做自己(be yourself)。

真诚地活着,是我们常说的“活出真我”,是一种奢侈。它一定不是去为别人活,去与别人比,而是要坚信我们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是独一无二的存在,我们需要向内看清自己内心的渴望和梦想,然后坚持不懈地追求这种理想的生活,因为它才是你的本真,你的“本我”就藏在你内心最隐秘的地方。

英国小说家毛姆在《人性的枷锁》中,以他个人为原型,刻画了菲利普这个人物。菲利浦从小开始,一直都有追求,为自己设立过各种目标:神职人员、哲学家、艺术家,但后来发现这些都不属于他。在为生存和梦想而奋斗的过程中,他进行了许多尝试,经历了很多痛苦,才终于感悟到,信仰、学历、爱情、友谊、世人眼光、个性、世俗期待等,都是加诸在人生中的枷锁,而只有摆脱这些枷锁,找到真我,才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心灵的宁静。

毛姆在《月亮和六便士》中,探讨的主题依然是如何活出真我。主人公的原型、荷兰人保罗-高更离开家庭和原来自己从事的金融职业,跑到大溪地岛上去画画,他的所作所为就是本真的体现。

去年,英国当代艺术家大卫-霍克尼的一幅画在拍卖中创造了在世画家作品的价格新记录,霍克尼在接受采访时说,他并不关心价格,他只是在追求真诚。艺术和思想一样,真诚才有价值,历史上所有伟大的艺术家、文学家、哲学家都是坚持活出真我,以至真至诚的态度来创作。他们在世的时候,这种价值未必能被认可,但时间是价值的评估师,本真是创造力的试金石,真正的伟大,就是要具备这种深刻的洞见和恒久的坚持。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而且有能力意识到自己是个独立的个体。真诚地活着,与财富、地位没有任何关系,你得到的不是表面的快乐,而是内心的充盈和欣喜,因为你知道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活出真我就是要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一个有灵性的人。只有活出真我,才能让自己变成“人生的艺术家”,让生活成为一件自己创作出来的艺术品。

Painting by Andrew Baines

不真诚的时代

与本真(Authenticity)相对的,自然就是非本真(Inauthenticity),以非本真的方式活着的人,被称为Poseur,通俗地说,是姿势分子;刻薄地说,是装逼犯。

如今,在社交媒体上,人们可以很便捷地进行自我形象营造,每个人彷佛都在毫不掩饰地为自己代言,但这些未必是你的本真,而只是你的表象。活得好,活得精彩,并不见得是活出了真我。如果试图为自己建立“人设”,做姿势分子,随之而来的总是恐惧和挥之不去的不安全感。

人的一生中,婴儿时期是最真诚的,哭和笑反映的都是真实的情感。我儿子上小学一年级写语文作文,我看了一下,不禁感慨:说谎的日子就这样开始了。我们从小就被训导不能真诚,我们的教育不要求你去思考,去发现真相,它只要求你无条件地接受,要你和所有的人都一样。你不需要知道自己是谁,你更不需要去做自己。

进入了互联网时代,信息如洪水一般袭来,个人的认知和欲望不断被外部的因素所左右,太多的利益者试图把你从本真中拉走,进入一个可以被他们操纵的状态:商家需要制造一个美丽的幻象让人们趋之若鹜,野心家和独裁者需要用理想的谎言让人们服从,网络思想家需要制造骇人听闻的焦虑来收取智商税,游戏企业需要制造虚拟的快意恩仇让玩家发现另外一个自我。

太多的借口是:为了生存,人无法以“真我”来面对这个世界。

萨特有句名言:存在先于本质。的确,我们先得活着,然后才有可能真诚地活着,我们社会中很多人还在为活着而拼搏。但问题是,更多并无生存之忧的人依然只是记得活着,去按照世俗的要求完成人生的规定动作,追求所谓的活得好,追求攀比。殊不知,攀比是嫉妒生长的沃土,可以把人带入焦虑的泥潭。

人有追求真我的本能,然而这种本能却在成长的岁月不断被消磨和挤压,“不真诚”不断被灌输成为一种求生和个人发展所需要的本领。在成熟的岁月里,这成为一种被称为情商的东西,成为一种既定俗成。

制度性的不真诚,语言以及大众传播成为制造不真诚的工具,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大的“进步”,奥威尔对此早有预言。无数人已失去活出真我的勇气和能力,随波逐流,人云亦云。人们在伪装中获得存在感,在人生的舞台上假戏真做。极少数有意识的人会自鸣得意地声称自己是“真明白装糊涂”,会游刃有余地去做他们可以获得自洽的“双面人”,殊不知“双面”本身是一种分裂,或许也是最大的不真诚,它比真正的糊涂更要可怕。在一个随机应变的“双面人“和一个简单朴实的清洁工之间,我永远选择和后者做朋友。

苟且,尽管可以给人一种舒适的存在,但会使人忘记个人的道德和审美追求,忽视生活中的关键部分,失去感知世界的能力。加缪曾在手记中写道:人生在世,永远也不应该演戏作假。尼采也总在呼唤:成为你自己。但我们绝大多数人都在以各种借口自欺,带着面具活着。自我欺瞒的同时,你实际上是在否定自己作为一个人自由选择的能力,你的快乐可能恰恰是你绝望的伪装。

Painting by Andrew Baines

如何真诚地活着?

克尔凯郭尔说过:人生有三种绝望,不知道有自我,不愿意做自我,不能够做自我。向往但又不能活出真我,是人生最深刻的绝望。

在我们的困惑中,存在主义哲学家闪亮登场,他们真诚的话语如同秋日里吹进窗棂的清风,令人豁然开朗。存在主义的先驱胡塞尔恳请人们摘掉概念的眼镜,号召人们“回到事物本身”,唤醒勇于面对世间纷扰的胆量,以孩童的目光重新审视世界和自己。

生活不仅是一份无与伦比的馈赠,更是一个需要艰难跋涉的旅程。在这个旅程中,人类最大的悲剧,就是缺乏面对真相的勇气。如果你试图活出真我,必须要做到能坦诚待己,能直面内心的阴暗与丑陋。当你撕开那些美丽和高尚的遮羞布,露出的经常是血肉模糊。

克尔凯郭尔是个基督教徒,他通过坚定的信仰、通过上帝之爱来面对这种不确定性,其庞大思想大厦的每一层都直接或间接地联系着上帝。在他看来,“信仰飞跃”可以让人们找到生命的本源和归宿。他和陀思妥耶夫斯基都认为,不通过信仰,自我透明便无法实现。

我自己是个无神论者,受道金斯、尼采和加缪影响很深。加缪告诉我们,人对意义和真相的渴求与生俱来,但世界冷若冰霜、意义寡然,我们必须接受这种荒谬,在对现实的体验和对命运的反抗中发现自我。活出真我,意味着妥协,意味着承认自己的无能,这样才能迎来自由。而尼采所倡导的行动,则是在痛苦中超越自己,摈弃软弱的道德感,拥抱生活,拥抱磨难,以身心的健康、灵魂的自由,来创造自身的价值。

哲学的天空,群星璀璨,我只是刚刚开始感受智慧之光的温暖和力量。我深知,存在主义哲学家们最鄙视的,是善念的拖延症,真诚必须是闻善必行、知行合一,而不是像我们这个时代大多数的聪明人那样,精心计划着先要赚够了,解决掉问题,再试图活出真我。这样的策划,只能使人最终忘记真我。

思想不拒绝任何人,而活出真我的意愿,应该体现在我们每一天的行动中。真诚强调的是自主行动、自行选择,是否真诚,需要靠行动来定义。要想把我们浏览过的思想变成自己的,就要满怀热情地投身其中,而不仅仅是点个赞。

活出真我,意味着你将离开传统和惯例的舒适区,焦虑扑面而来。在克尔凯郭尔看来,焦虑是“自由的眩晕”,是我们醒悟到自己充满了可能,自由意味着我们必须通过焦虑来进行选择,从而实现这种或那种可能。萨特曾经举过一个例子:站在300米高的悬崖边上,我们会感到焦虑,并非由于存在失足的危险,而是因为拥有一跃而下的可能。

哲学家会告诉你,焦虑是对恐惧的渴望,无需隐藏就植根于我们的感觉,总会不期而至。焦虑是我们拥有自我的明确标志,是“人性完美的体现“,是”世俗生活对升华的渴望,体现了人们对世俗生活的无限眷恋“。声称自己从不焦虑的人,“那是他们没有灵魂”。

活出真我,需要我们直面敏感心灵的抑郁与绝望。克尔凯郭尔说:抑郁是我最忠贞的情人,因此毫无疑问,我会报之以爱。世界上有无数人和我们一样困在抑郁的囚牢,但抑郁有助于我们意识到自己的软弱,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赖,挥之不去的悲伤也许能让我们的内心变得柔软。所以,我们要吸收痛苦,有尊严地承受痛苦,带着爱径直穿越痛苦。

哲学家告诉我们,抑郁在为绝望铺路,所以我们需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要纵容抑郁变成绝望。打败我们的是绝望,不是抑郁。

活出真我,需要人们思考死亡意味着什么。存在主义哲学家们在自己的墓穴上走来走去,思考死亡对于人生的意义,不是要人们去纵情寻求肉体上的快乐,而是要打开所有的感官,享受生命能够给我们带来的一切。

巴雷特说,我们在思考生命有限性的终点时,若是没有惊恐地转身逃走,自由便会接着到来。对死亡的思考是一剂良药,它不仅可以带来自由,还可以带来更好的条理性,每一分钟都会过得更有价值。当意识到一切终将归于尘土,生命的优先次序会重新排列。

活出真我,需要认识爱的珍贵和脆弱。孤独的哲人从来没有否认爱的珍贵,他们认为,精于算计的理性之人劝自己不要去爱,实际上是远离了人生中最珍贵的东西。不过,世人所说的爱,大都是虚荣与乏味,我们其实太难挣脱自爱的枷锁,这种向内的、自私的自爱存在于我们生来负罪的黑暗内心。所有的偏好与特质之爱 – 外在的身材、相貌、头脑、幽默,都是自爱的延伸,是因为他们实现了你内心的某种渴望。

所以,人们不要对爱保持天真的幻象,而是要去深刻地了解爱,去分析自己的爱,这样,才可以学会失去,才可以面对悲伤,才可以获得爱的重生。


马里诺这本书,是一本与我们日常生活相关的、有启发性的存在主义哲学指南。通过这本小册子,或许你会有兴趣走进存在主义大师们的思想世界。至于我自己,读完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下单买了一些克尔凯郭尔的著作,我已经迫不及待地想去认识这位孤独而善意的哲学伟人。

前几天,老友滕征辉在朋友圈里发过几句感言:世界并不属于有钱人,也不属于有权人,而是属于有心的人。

真诚的人,才是有心的人;活出真我,才能感受这个世界。

雾海漫步者 by Casper David Friedrich

2019.7.1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