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长制:孝文帝推行的地方基层制度,增加了北魏的人口与财税

 思明居士 2019-07-29
三长制:孝文帝推行的地方基层制度,增加了北魏的人口与财税

北魏地图

三长制是北朝时期推行较为彻底的一项重要的基层管理制度,其作用是控制人口、统计户籍、征发赋税。三长制从北魏太和年间(太和十年,公元486年)开始实施,至隋文帝开皇年间(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废止,大约百年左右,它与北魏同时期土地制度之均田制、赋役制度之租庸调制互为一体。通过实行三长制,不仅为北魏扩展了大量人口,提供了兵源,而且还增加了北魏的财税来源,巩固并深化了王朝的社会统治基础,使得北魏在较长时间内维持着相对稳固的基层社会秩序。

一、三长制确立的历史背景

(1)孝文帝改革前的北魏

北魏是中国历史上鲜卑族建立起来的政权,在拓跋珪之前一直处于部落联盟的阶段。公元398年,拓跋珪将都城由盛乐迁到平城,即今山西大同,自称皇帝,从398年到493年孝文帝迁都洛阳,这段时间也就称为北魏的“平城时代”。拓跋珪是在完成部落统一,击走北面的高车和柔然,打败南面的后燕以后才迁都平城的。迁都平城,一方面是为了完成统一,另外一方面也是为了适应鲜卑部落民族封建化的进程。鲜卑族本是北方的游牧民族,在有部落联盟时期并没有完善的基层管理制度等,这些都有待进入中原后,按照中原传统的政治格局,一步步去发展和完善。

在从盛乐迁到平城之后,北魏在经济上除了继续发展本民族的畜牧经济,还鼓励农民采用汉族的生产方式进行农业耕作。在政治上,北魏的统治者积极招徕汉族士大夫参与政权,为他们出谋划策,并把国家制度渐渐纳入传统中国的轨道。平城时代的北魏,在内政方面主要是封建化和巩固政权,在军事上则是巩固既有的疆域,并不断向外发起战争,争夺土地和人口。一方面是加速的封建化进程,一方面是不断扩大的土地和不断增长的人口,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三长制出台的历史背景。

三长制:孝文帝推行的地方基层制度,增加了北魏的人口与财税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壁画)

(2)北魏前期的基层社会

在秦汉时代,经过战国时代的废分封行郡县,国家对基层的控制主要是靠乡里制度,即在县以下设乡、亭、里三级,既是朝廷的管理单位,也是人民的生活单位,国家置吏员负责户籍登记、征发徭役、追捕盗贼等日常事务。在户籍管理上汉代施行的是编户齐民,这种户籍管理制度较此前的“书社”制度、“上计”制度或者秦代的“案比”制度都更为完善,能够更好的取得统计人口,以完成田租、赋税、徭役等的征发,从而保障了国家的正常运作。但在汉末动乱之后,基层管理制度基本崩溃,取而代之的坞壁林立和宗主督护制度的施行。

坞壁是一种用以防御外敌入侵的小城堡,有的建立在平地,有的依山而建,大多易守难攻。坞壁既是防御工事,又是人们的居住单元,坞壁内的人民闲时耕作,遇到战事就集体自卫。坞壁在西汉末年的战乱中就已经出现,例如《后汉书·樊宏传》载:

“与宗家亲属作营堑自守,老弱归之者千余家。时赤眉贼掠唐子乡,多所残杀,欲前攻宏营,宏遣人持牛酒米谷,劳遗赤眉。”

这种自守的“营堑”,实际上就是坞壁。到了东汉末年,整个中原都沦为了战场,经过西晋短暂的统一,又有了五胡十六国的长期战乱,直到北魏统一北方。在这一时期,地方基层组织想要恢复,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坞壁、坞堡等,就代替了原来的乡、亭、里,成了更为广泛的聚居形式。

在三长制实施以前,北魏的基层社会就是以这样的形式被组织和管理着,这种坞壁不仅数量众多,而且种类也极复杂。在这样的坞壁中,掌握着国家大量的人口,虽然这些人口无法确切统计,但根据部分史料可以看出,有的有数百家,大的坞堡有的则有上万人口。例如石勒攻陷冀州的时候,就夺取了十余万的人口。北朝不得不承认这样的现实,所以才推出了宗主督护制度,借助这些坞壁主来管理地方。

三长制:孝文帝推行的地方基层制度,增加了北魏的人口与财税

豫剧《北魏孝文帝》剧照

(3)孝文改制与李冲其人

北魏封建化进程的高峰是孝文帝改革,孝文帝改革的实质是从鲜卑族传统的部落联盟制度转变为汉族的封建制,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冯太后时期主要改革的是政治、经济,孝文帝的改革侧重在文化和社会生活,例如政治上的变革官制、律令,颁布俸禄制,施行三长制,迁都洛阳等,经济上推行均田制、户调制,文化风俗上改汉兴、禁胡语等。孝文帝改革虽由鲜卑胡族政权主导,但其中汉族士大夫起了重要的作用,改革推出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是在胡汉上层的协作下推出和施行的,其中较为典型的是出自陇西李氏的李冲。李冲是三长制的首倡者,也是北魏孝文改制的主要推手之一。《魏书·李冲传》称:

“(李)冲以三正治民,所由来远,于是创三长之制而上之。”

按该传,李冲为“敦煌公宝少子也。”汉魏晋年间是门阀兴盛的时期,相对于中原的名门望族,陇西李氏已然沦落为寒门,直到十六国时期又重新兴盛起来。孝文帝定姓族,虽然没有把李氏定位高门,但也不失“清望”,由此可见其显贵。陇西李氏的地位并非因为其门第,而是因为李氏在北魏政权的努力,尤其是李冲的才干和忠诚。从陇西李氏的发展和李冲本人的事迹来看,他之所以不遗余力推行损害到门阀和贵族利益,旨在加强集权的三长制,其目的就是紧紧向北魏核心权力靠拢,借此谋求个人及家族的发展。陇西李氏并非老牌的门阀士族,而是在北魏汉化过程中出现的新兴家族,将李氏的兴起和北魏的汉化联系起来考察,更容易看到三长制的实质和历史内涵。

三长制:孝文帝推行的地方基层制度,增加了北魏的人口与财税

北魏彩画漆屏风

二、三长制的主要作用

(1)定民户籍

三长制实施前,因籍贯错误颇多,荫附者比比皆是,《魏书·韩均传》写道北魏前期:“五州民户殷多,编籍不实,以均忠直不阿,诏均检括,出十余万户。”

《魏书·间毗传》写道在三长制推行的过程中,当时人称使者为“定户籍大使”。这些现象迫使国家必须改革户籍管理体系,所以北魏朝廷启用一批专门负责检括户口的官员,前前后后总共搜罗出十余万为豪门望族所荫蔽之户。根据户籍检括中收集到的数据,三长制的实际推动者李冲主张缩小家庭单位,通过每五家设置立一邻长,每五邻设置一里长,以找出荫附于豪门的户口。可以说,北魏朝廷实施三长制的最重要目的就是运用编户齐民的手段,来扩朝廷可控制的户口数,以增加财政收入。

(2)养食孤弱者

除了括户,三长在发生饥荒和灾害时,还有救恤贫者和赈济饥民的义务。北魏太延元年十二月曾经下诏,如果有征发赋役,县里就集齐乡邑三老,算定每家每户课税的多少,而且要防止恃强凌弱之事发生。《魏书·食货志》中也有提到太和年间,北方大旱,赤地千里。再加上牛疫爆发,困窘至用马、驴和骆驼耕地,所以朝廷下诏“听民就丰”。同时三长负责“道路给粮康”,等到了目的地,三长还要担负起赡养的义务。养食孤弱者,既包括救济本地人民,也包括因逃荒而来的流民,如《魏书》有这样的记载:“ 孤独癃老笃疾贫穷不能自存者,三长内迭养食之。”

三长制:孝文帝推行的地方基层制度,增加了北魏的人口与财税

北魏彩绘仪仗陶俑群

与此同时,三长作为本地较为有声望的人,他们一般也会组织百姓从事社会公共事业的建设。其中包括为了解决饮水问题而修建水井,如共造一井,用以供给行人饮用。

(3)基层治安

北魏希望三长制能担负起地方的行政管辖的作用,如将之前因为兵荒马乱而游离于国家基层控制体制之外的百姓,纳入到朝廷管辖之内,同时构建起北魏的编户齐民制度,梳理民政、户籍、所有权等,以期加强对基层的管理和控制。在基层的社会治安当中,三长制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首先是担当起一个地方的司法解释、协调矛盾和法制维护的职责。其二是因为恰逢乱世,所以土地所有权纷争不断,尤其是在流民返乡之后,三长可以对纠纷进行仲裁调解,减少矛盾、维护地方稳定。

三长接受北魏朝廷的诏令,完成上级派遣的行政、赋税、治安的任务,同时朝廷将会处罚未能完成任务的地方三长职员,在规定的税收中,若某一地缴纳的绢和布不满足国家的要求,那么三长都会受到牵连,例如北魏时,绢布和丝绵等纳税的物品,如果一匹布不合格,一斤一两的短缺,就鞭打户主和三长。而且三长在国家供职,一般不仅仅代表的是自己的利益,更是代表了一个家族在当地的社会地位和政治、经济影响力,若三长职位被撤销,则损伤太大。所以很多三长都很尽心尽力完成朝廷的诏令

三长制:孝文帝推行的地方基层制度,增加了北魏的人口与财税

北魏鎏金高足金桐杯

(4)移风易俗

三长制在移风易俗方面,其作用主要体现在教化乡里,促进家庭和睦方面。乡党邻里之间,推贤而长者,为人师表,教育当地人要父慈而子孝、兄弟和睦、夫妻相亲。在农业时代,务农之外的一大任务就是教育,老有所依,幼有所教是中国人的优良传统,一些有文化素养的三长在提高当地学生的教育水平方面贡献巨大,如北魏高祐就说,郡国虽有太学,但是县级以下的教育比较落后,所以县党宜有庠序。高祐在县里推行讲学事宜,并且在每一村设置若干小学。

(5)扩大税源,增加财政收入

三长制实施后,北魏控制的自耕农数量激增。以冀州为例,据《魏书》记载,张彝的曾祖张幸时期,河东设立州治,才有一千多户人家。三十多年后,发展到了几万户。前后对比就可以看出三长制在扩大税源上的作用,北魏通过三长制,引导老百姓本土劳作,防止流民落草为寇。同时通过户口检查,析出荫苞之户,将其变成自耕农,以扩大税源。

三长制:孝文帝推行的地方基层制度,增加了北魏的人口与财税

北魏的陶俑

(6)赋役征发标准化

北魏前期征税制度存在诸多弊端,赋役征发没有固定标准,造成极大混乱,并且增加了百姓负担,富强者与贫弱者之间没有区分度,九品等级赋役政策,无税额差异,全部为均等征收,没有考虑各地区差异,普通民户不堪其苦。

三长制体现的是通有无、删繁就简、均劳逸的税收征收思想,就是根据各地土地肥沃程度和所有者占有土地面积的大小,加上各土地质量影响下的劳动量的差别,从而施行不同租税制度,与此同时,通过均田制将北魏政权控制的中国北方土地平均分配,按人口和土地肥沃程度分为宽乡和狭乡,还有桑田和麻田,对应不同的土地分配和税收征发标准。因此百姓为了土地收益最大化,就必然采取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劳动力的办法,以提升单产,这样可以合理使用劳动力,以此享受减少赋役税收负担的实惠。

三长制:孝文帝推行的地方基层制度,增加了北魏的人口与财税

北魏彩陶

史书记载,三长制实施之后,北魏朝廷的财政收入增加了十几倍。“于是海内安之。”虽然《魏书》与实际情况不免有所夸大,但是通过前后对比,我们还是可以看出,以一夫一妇为对象征收的税额单体税收压力降低,但是总的财政收入增加了。三长制的推行,北魏仅仅是用过去的10%的税额,就析出了荫附于地方豪门大姓的大量户口,扩大了朝廷的赋税来源,并且增加了北魏的财政收入,最终起到了保持社会稳定的作用。

参考文献:《晋书》、《南史》、《北史》、《南齐书》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