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故宫“天下龙泉”大展完整版833件之第一部“千年龙泉” !(高清图)

 你我入画 2019-07-29

2019年7月15日—10月20日

“天下龙泉——龙泉青瓷与全球化”特展

本次展览以龙泉青瓷为视角,阐述中外文化的交流、互鉴与发展,共展出来自42家国内外文博机构的文物833件(组)。这是有史以来关于龙泉青瓷的展览中,展品数量最多、来源最广、产地最繁且体现出最多元文化的一次展览。

本文为您展示第一单元“千年龙泉”:

讲述龙泉窑千年来自身的发展过程,揭示其得以影响世界的内因,展品以龙泉青瓷各时期的代表性器物为主;

龙泉窑是中国历史名窑,创于三国两晋,崛起于五代,极盛于南宋,结束于清代,生产历史长达1600多年,是中国制瓷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一个窑系,产品畅销于亚洲、非洲、欧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影响十分深远。

龙泉青瓷烧制技艺的“初出茅庐”

在三国两晋时期,老百姓运用其他窑的技术与经验,开始烧制青瓷。但是在发展开始青瓷的制作时非常粗糙的,直到五代和北宋,由于当时统治者为其他君主的讨好而去要这一瓷器,而作为当时刚刚发展起来的青瓷被迫承担这一任务。也是由于这样,青瓷的质量得到了大大的提升。

龙泉青瓷·烧制技艺“盛世元年”

南宋可谓龙泉窑的黄金时期,那才是青瓷的“盛世元年”。北宋覆灭后,北方人大量南迁,北方汝窑、定窑等名窑又被战争所破坏,瓯窑和越窑也相继衰落。到了晚期,由于北方人的迁入,带来了不同的技术,龙泉窑结合南艺北技,创造了我国青瓷史上的顶峰。

龙泉青瓷烧制技艺“隐于山中归于世”

由于元代时期统治者的时代背景不同,他们并不喜爱着青瓷的细腻,但在宫廷和贵族中也是身份的显示。在元代前期,青瓷仍然在扩大发展,但是到了后期,因为阶级与民族的斗争,间接的影响到了青瓷的发展。

明永乐至宣德年间,郑和下西洋,海外贸易促进青瓷生产。此后,青花瓷兴起,之后随着中国航海事业衰落,海上贸易之路变为西方殖民者侵略之路。明王朝在那时实行海禁,由此导致青瓷外销量锐减。龙泉窑窑口都纷纷倒闭,通通改烧民间通用青瓷,在这样的情况下所烧制青瓷的造型、烧制都不及以前精致。而在清朝的某一个时间,大明处州龙泉官窑,这个被历史遗忘湮没了很久的奇迹终究在种种机缘巧合之下,被拨开尘土,重见天日。

各时期器的特点

五代到北宋早期,龙泉窑采用托珠垫烧,器底留有托珠痕。

北宋中期至南宋中期,采用圈足内放垫饼垫烧,足端无釉,碗、盘底较厚(这些特征都与此装烧方法有关)。


北宋中晚期是龙泉发展的重要时期,并开始形成自己的风格。胎体较为厚重,但造型规整,釉色由淡青转为青黄,产品多生活用具为主,有碗、盘、杯、壶、瓶、罐等,在装饰工艺上有刻花、划花和蓖纹。图案有花卉,飞鸟、鱼虫和婴戏纹等。

南宋时期龙泉窑得到空前的发展,龙泉青瓷进入鼎盛时期。

南宋晚期至元中期,以垫饼托住整个器足垫烧,足端无釉,朱砂底较多。

元代龙泉窑比宋时扩大了好几倍

浙江省、瓯江两岸的窑址已发现有200多处,元代龙泉窑瓷器的特点是造型大多胎体厚重,除继续生产宋时的器型外,创新品种有高足杯、菱口盘、荷叶盖罐、环耳瓶、凤尾樽等。质量不如南宋,胎质粗糙,釉面光亮者多,温润如玉者少,装饰技法上有划花、印花、贴花、堆花、镂刻、点彩等。纹饰题材丰富,有云龙、飞凤、花鸟、鱼虫、八仙、八吉祥、杂宝等,个别有文字装饰。元中期以后,采用的垫具是盂形的,器物外底的中心处有一圈刮釉,中心有釉,似涩圈。


明代,又恢复圈足内放垫饼垫烧,外底无釉。

到了公元1636年——1911年(清朝),龙泉窑窑场所剩无几,产品胎质粗糙,釉色青中泛黄。灿烂的龙泉青瓷之花至此凋零。

现当代龙泉青瓷
龙泉青瓷的发展不单纯是历史产业规模的重现,更是中国人文精神的传承与发扬。

版权声明:本文图片为申鹏先生提供  文献来源于网络  由古玩元素网整理编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