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瓷尚青,惊艳世人的玉器之美

 花小鼠 2016-12-07


今年杭州G20峰会期间,国宴上使用的中国瓷器惊艳众人。无论是釉上工笔写意的“西湖胜景”,还是镶金的“夫人瓷”,抑或是色彩古雅的“邀月套盏”的青瓷茶具等,这些设计精美的器皿,展示了中国瓷器的传统技艺与创新设计的完美结合。

古瓷尚青,惊艳世人的玉器之美

瓷器《喜雀报喜》

从陶瓷到青瓷

瓷器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伟大的贡献。勤劳的中国古人在几千年来的智慧生存中,利用土与火的碰撞,技艺与艺术的融合,实用与审美的结合,使瓷器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代表性符号之一。博大精深的中国瓷器品类繁多,在这里让我们探入历史长河,回溯中国瓷器的鼻祖——青瓷的发展脉络与青瓷之美。

古瓷尚青,惊艳世人的玉器之美

G20杭州峰会落幕,元首夫人们午宴专用的“夫人瓷”,其设计理念融贯中西,完美演绎了文化融合之美

我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瓷器是青瓷,而青瓷的出现又与陶器的出现有着密切关系。中国是农业文明的古国,陶器的诞生伴随着农业文化的发展,并广泛使用于古人的农业生产与生活之中。先秦古人们曾将陶器的发明记录在案——《逸周书》记载:“神农耕而作陶”,《吕氏春秋》上书:“黄帝有陶正昆吾作陶”。随着陶器在生活中的广泛使用,人们在制陶过程中总结经验,进一步摸索新技术,逐渐对制陶用的高岭土和瓷土的性能有了更多认识,能将烧陶的温度提升到1000摄氏度。在各方面条件的推动下,瓷器应运而生,商代时期便是陶器到瓷器转变的一个重要时间节点。当时的古代先民除了对原料不断改进和处理、提高烧制温度,还尝试在器皿表面上釉,从而烧制出了瓷器的雏形。在郑州商代的早期遗址中,出土了一批“青釉器”,这些器皿胎质坚硬、细腻,胎色呈灰白或灰绿色,显示出较好的瓷化状态。这些“青釉器” 被称为原始青瓷。

古瓷尚青,惊艳世人的玉器之美

青瓷《节节高》

古瓷尚青,惊艳世人的玉器之美

瓷器《美人醉》

青瓷从商代持续发展到清代没有间断过,并随着各个朝代经济、政治、文化的不同而产生变化。据考证,在1800年前的东汉,浙江省的上虞市小仙坛和帐子山一带,成功烧制出较原始青瓷更为成熟的青瓷器具。唐宋时期青瓷发展到了顶峰,以唐代越窑和宋代龙泉窑最为兴旺,开辟了陶瓷史上“南青北白”的烧造局面。

唐代青瓷的主要产地是瓯窑、婺窑和越窑,三者都位于浙江古越地,统称为越瓷。唐代陆羽的《茶经》一书中说:“瓷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寿州,洪州次,或者以邢州处越州上,殊为不然。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此书阐述了唐代越窑青瓷所占据的主导地位。唐代时期,我国封建社会的经济、文化极为繁荣昌盛。由于对外贸易发达,货币流通量大增,导致铜币不足,于是政府禁用铜铸造生活用品,使得陶瓷逐渐代替了铜器。唐代中晚期随着饮茶之风盛行,进一步促进了瓷器的生产和发展,到了唐五代,所烧制的越窑青瓷代表了当时青瓷的最高水平。在位于宁波慈溪的上林湖越窑遗址,至今仍留存着古越窑遗址110多个。过去沿湖建造的窑址,大部分已经随着水库水位的升高被淹没湖中,湖边连绵的小丘,大多都由古窑中的残片堆积而成,放眼遍野都是从东汉至宋年间的匣钵、青瓷残片。唐宋时期,这里烧制的青瓷远销朝鲜、日本、阿拉伯等国家和地区。此外,这里也是古越国进贡朝廷的“秘色瓷”的原产地。

古瓷尚青,惊艳世人的玉器之美

龙泉青瓷博物馆展厅(局部)

南宋时期,越窑逐渐衰落,龙泉青瓷成为青瓷舞台上的主角。龙泉窑创烧于北宋早期,南宋晚期进入鼎盛阶段。而进入元明清,随着青花五彩的流通,人们被更为丰富的瓷器种类吸引,青瓷也失去了它以往的主导地位并慢慢衰落。而青瓷的质朴与高雅,从未泯灭于历史,反观中国瓷器的历史长河,青瓷发出清幽而神秘的光泽,至今仍吸引着人们去探寻它的踪迹,赏玩它独特的美。

千峰碧波翠色来

古瓷尚青,惊艳世人的玉器之美

米黄哥窑文房套组

中国古人们崇尚玉器之美,青瓷恰恰迎合了古代文人们这种喜爱翠色冰肌质地的心理。因青瓷器皿表面所上的釉色中含氧化铁成分,经烈火烧制后的成品,表面呈现出青绿色。这种色泽清幽明净,它传递出一种碧水青天般的幻象,凝聚了美玉般的质感,因此,历代名窑无不以青瓷为美,孜孜不倦地追求青瓷如冰似玉的质感和神韵。而青瓷也并非为一成不变的青色,它的釉色常常因烧制时釉的成分不同、烧制工艺不同,呈现出色彩的细微差别,有的偏蓝、有的偏绿、有的偏黄等,但都统称为“青瓷”。民国许之衡先生在《饮流斋说瓷》中称:“ 古瓷尚青,凡绿也、蓝也,皆以青括之。”

历经几千年来,青瓷在某种意义上传承着中国传统美学,凝聚着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标准。在倡导儒家文化的汉代,青瓷的颜色恰好符合当时社会的道德伦理和简洁素雅的审美理念;唐代的青瓷在釉质成色和工艺技术上较为成熟,制作出来的青瓷更接近玉色质地,唐代诗人陆龟蒙有诗云:“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正是形容了越窑青瓷的青翠。宋代文人由于受到儒、佛、道、禅等传统哲学思想、审美情趣的影响,对青瓷更是喜爱有加,寓以较高的审美精神和人格品质,追求“天人合一”的理念,将对韵味、境界的追求融入尚青的观念之中,成为宋人对青瓷赏玩的标准。

较之唐的鲜艳,明清的俗丽,宋代青瓷釉质细腻、色调质朴、韵味高雅,而这种色调往往与自然融合一体,可遇不可求,即所谓“雨过天青云破处”“千峰碧波翠色来”的最高审美境界。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龙泉青瓷

古瓷尚青,惊艳世人的玉器之美

“一部中国陶瓷史,半部在浙江;一部浙江陶瓷史,半部在龙泉。”

这是对龙泉青瓷地位的肯定。明代宋应星也在《天工开物》卷祟祯十年刊本中记载:“浙江处州丽水:龙泉两邑,烧造过釉杯碗,青黑如漆,名曰处窑。宋时,龙泉硫华山下有章氏造窑,出款贵重,古董行所谓哥器即此。”龙泉青瓷这项有着1700多年历史的优秀传统工艺依旧代代传承至今。2009年,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世界唯一的陶瓷类非遗项目,为中国陶瓷界赢得了荣誉。

古瓷尚青,惊艳世人的玉器之美

龙泉是青瓷最主要和最有代表性的产地,它在越窑、瓯窑、婺州窑等的影响下发展起来,在我国历史上形成一个窑场众多、分布范围广阔、产量巨大的瓷窑体系。在浙江省西南部的龙泉市及其周边十几个县市,发现各个时期龙泉青瓷窑500余处,仅龙泉市就有300多处。龙泉青瓷产品品种多达上千种,其中的粉青、梅子青最为著名,体现了中国古人淡雅、宁静、幽深的审美情趣。宋元时期是龙泉青瓷的兴盛期,这一时期瓯江两岸的瓷窑有300多座,流传在龙泉安福村的民谣唱道:“十八口水碓,三十六座桥,七十二窑主,九十九座窑。”青瓷生产在龙泉兴盛程度可见一斑。在著名的“南海一号”沉船上,发现大量南宋早期龙泉窑的瓷器。

追溯龙泉窑的历史,始于三国两晋,南宋中晚期开始进入鼎盛时期,制瓷技艺登峰造极。五代至北宋早期,龙泉窑在继承“越窑”工艺的基础上,吸收借鉴各窑口的长处,经过长时间探索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从考古发掘的古瓷片上,可看到龙泉青瓷胎骨细腻坚硬,釉面薄透如冰似玉,造型挺拔工整,有着非常成熟的制造工艺。这时期的器型也十分丰富,并新创了独有器型如五管瓶、八棱形鼓腹划花执壶等,并烧制出成为贡瓷的“秘色瓷”。“ 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贡吾君。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这是五代诗人徐寅曾在诗作《贡馀秘色茶盏》中诗赞龙泉青瓷。

守望青瓷,传承技艺

古瓷尚青,惊艳世人的玉器之美

青瓷制作工序——拉坯

几千年来,龙泉青瓷的窑火在历史的深山中一直燃烧着,一代又一代的龙泉青瓷艺人在这滚滚风烟中守望着过去与未来。龙泉青瓷烧制技艺复兴与传承的一位代表性人物徐朝兴,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也是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项目的第一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徐朝兴13岁开始进入龙泉瓷厂开始学习青瓷烧制技艺,到上世纪50年代龙泉成立国营瓷厂,徐朝兴被调到厂里成立的仿古瓷研制小组,跟随老艺人、青瓷大师李怀德从事仿古瓷的研究和烧制。在仿古瓷研究小组,徐朝兴系统学习了如何造型、修坯、装饰、制釉等知识,经过严格的师承指导和自我磨炼,徐朝兴基本掌握了传统龙泉青瓷烧制技艺。随着对青瓷烧制技艺的深度了解,徐朝兴担任青瓷研究所所长,并在青瓷技术与艺术道路上不断创新,他创作的《中美友好玲珑灯》曾作为国礼送给美国友人,珍藏在美国白宫,《迎春大花瓶》被收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等。此外,还有一批技艺传承人也为龙泉青瓷的传承与创新做出贡献。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夏侯文创造出青瓷的综合装饰技法,毛正聪创造出象形开片技艺;省级传承人卢伟荪开创了哥弟窑结合技艺,叶小春则摸索出哥窑冰裂纹技艺,这些都为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的当代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随着龙泉青瓷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依托龙泉优质的制瓷资源和深厚的制瓷历史底蕴,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并加入这项传统技艺的学习和传承队伍中,不断促进龙泉青瓷项目的传承与延续。如今龙泉青瓷传承队伍不断壮大,龙泉青瓷企业的数量也已达到600多家。

古瓷尚青,惊艳世人的玉器之美

露胎缠枝花罐

随着近年来手工艺的复兴运动,很多人涌入手工领域,烧制龙泉青瓷的很多人也并没有经过系统的美术训练和陶瓷培训,所制作的工艺品并没有很好体现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珍贵价值,不但浪费了陶土资源,也给正常的市场秩序造成冲击。而市场规范化的管理应该怎么做?如何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内容,让龙泉青瓷可以走得更长远?这都是需要我们深入思考的。

在这个呼吁复兴传统文化的时代,我们在寻根溯源,重塑民族的底气,重拾民族文化的信心与自豪感。龙泉青瓷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分子,它延续着青瓷文化的精彩续写,承载着中国瓷器发展的辉煌成就,也铭刻着龙泉青瓷艺人的艰辛求索。在这条锻造之路上,龙泉青瓷将为中国瓷器的继承与发展书写新的篇章。

The End

古瓷尚青,惊艳世人的玉器之美

古瓷尚青,惊艳世人的玉器之美

古瓷尚青,惊艳世人的玉器之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