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现国宝——南宋青瓷“马蝗绊”

 祥雲山人杨克昌 2020-05-21

最美残器“马蝗绊”引爆议文化界

最近,有一件器物的曝光率非常高。先是在故宫博物院、浙江省博物馆联合举办的“天下龙泉——龙泉青瓷与全球化”特展上惊世亮相,再到颇具人气和影响力的文博综艺节目,《国宝100》、《上新了·故宫》中连马未都与王刚都叹为观止......

国宝——马蝗绊   拍摄于故宫博物院

国宝——马蝗绊   拍摄于浙江省博物馆

它诞生于南宋青瓷烧制技艺鼎盛时期,被当做回礼赠与日本幕府将军,于明朝永乐年间因偶然出现几条冲线被送回锔补,前后800多年被日本视若珍宝,后被誉为“最美残器之一”,它就是——“马蝗绊”龙泉窑青釉葵口碗。

马未都在《国宝100》中为“马蝗绊”开讲

王刚在《上新了·故宫》讲述“马蝗绊”

“马蝗”就是水蛭,在南方潮湿的地方,很常见。“绊”是指捆绑,古人称马腿被绑住为“羁”,牛脚被捆绑为“绊”,我们今天常说“羁绊”,就是打这儿来的。它的名字源自碗下钉入的6枚两头细、中间粗,形似马蟥的铁质锔钉。

铁质锔钉,形似马蟥

海归国宝 对青瓷文化意义重大

上一篇,我们介绍了这只著名青瓷茶碗的前世今生,大家对其历史也有了详尽的了解。那“马蝗绊”究竟对青瓷文化意味着什么呢?

“马蝗绊”,东京国立博物馆收藏

01

流失的日本国宝

“马蝗绊”被日本定为“重要文化财”,即级别很高的国宝级文物,基本上是不允许出国展览的。而它确是去年夏天到今年年初,由故宫与浙江省博物馆联合举办的“天下龙泉——龙泉青瓷与全球化”特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展品。

日本室町时代幕府将军——足利义政

“马蝗绊”第二位持有者

因为它代表了南宋青瓷烧制的最高技艺,并且见证了一段难能可贵的中日文化交流史。即便其在永乐年间偶然开裂,而送返中国,甚至被钉入6枚锔钉成为残器,辗转流传800余年,也不能阻止日本人对它的喜爱,直到被东京国立博物馆收藏,被奉为日本国宝。

“马蝗绊”在“天下龙泉”展览中惊艳亮相

故宫的专家们千辛万苦,为“马蝗绊”的借展、出境办理繁杂的手续,满足日本严格的展览设施要求,并专程赴日本点交此件文物,封箱安全运回......不得不说,能一睹这件源自中国南宋龙泉窑的青瓷瑰宝是件多么难得和幸运的事。

02

800年流传有序

“马蝗绊”重要的意义还在于它是一件“流传有序”的国宝级藏品,800年来它是怎样被收藏,每一段传承的轨迹,都有明确完整的身世记载。历经八百多年的历史,“马蝗绊”曲折的传承故事,诉说着中日历史文化的深度交流,也记录着日本对这件器物的珍惜和对中国文化的尊重。

《马蝗绊茶瓯记》江户时代  伊藤东涯

这是关于“马蝗绊”最早的文献记载

03

宫廷锔艺的最早记载

“马蝗绊”的身世记载,也为锔瓷这一陶瓷修复技术的考古找到了历史依据。它是现在已知与宫廷相关的锔瓷工艺的最早记载,在中国陶瓷工艺考古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清代周鲲所绘锔艺匠人

“马蝗绊”碗下铁质锔钉

04

南宋青瓷烧造技艺巅峰之作

南宋龙泉窑工艺成熟鼎盛时期,以“粉青”、“梅子青”为公认的青瓷釉色巅峰。有人形容,所谓粉青,就如同向澄澈的晴空中撒了一层薄薄的粉,釉色略失透,色青粉润;而梅子青,顾名思义如青梅初生般青翠可人,较之粉青更为深沉,但釉层更透明莹澈。“马蝗绊”不仅器型周正,而且釉色润泽,具有纯正的梅子青。在瓷器的工艺价值和艺术价值上可称为龙泉青瓷的精品代表。

“马蝗绊”真品(摄于浙江省博物馆)

国宝重生

作为血脉相连的传承,代表南宋青瓷烧造技艺的巅峰之作,“最著名的残器之一”,“马蝗绊”的流失国外对中国瓷器界无疑是一件莫大的遗憾。如何最大限度地弥补这个遗憾:复刻国宝,使其重生。这个想法看似疯狂,然而对中国瓷器界,对喜爱青瓷文化、有古瓷情怀的人而言意义重大。

2020年5月17日,新华社对刘杰复刻“马蝗绊”

进行特别报道——重现南宋青瓷“马蝗绊”

点击上图查看

复刻人刘杰——“龙泉三杰” 仿古一绝

刘杰何许人也? 实力派85后青年陶艺家,与龙泉青瓷业内鼎鼎大名的李震、陈卫武并列龙泉“青瓷三杰”。在最为浮躁不安的青春岁月里,他隐居山中,与世隔绝,终日与瓷为伴,潜心钻研龙泉青瓷仿古烧制技艺。

“马蝗绊”复刻人刘杰简介

仿古瓷,最难捕捉的就是这股韵味。龙泉青瓷追求薄胎厚釉,自五十年代龙泉窑恢复以来,龙泉青瓷的施釉工艺主要以浸釉、荡釉、涂釉及喷釉为主,整体的釉色十分统一。然而刘杰却从一些老瓷片的断层中意外地发现,古青瓷往往里釉是粉青,外釉是梅子青,再外面就是天青。这与一位曾备受质疑的老前辈朱伯谦老先生的想法相吻合。朱老的《龙泉青瓷简史》里提到过,古人烧制青瓷不同于现代,一般都是从素烧开始再施釉再素烧,两者循环往复。

刘杰 | 青瓷作品

刘杰反复试验,从原料到青釉配方,从工作机器到设备,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数不清多少次的试验,刘杰最终成功研究出了宋代官窑瓷器多次上釉的技艺,基本步骤就如朱老先生所言:素烧——施釉——再素烧——再施釉——三次素烧——三次施釉——烧成正品,可以重复多次。这一方法完全脱离了现代瓷器施釉方法,使龙泉青瓷作品釉层更加丰厚、质感更加细腻、釉色更加滋润。

经过打磨锻炼,还不到30岁的刘杰,已经熟练地掌握了各种胎色和各种釉色的烧制技艺,也能够仿烧各个时代的各种器物。机会也随准备而来,2013年10月,刘杰受邀参与国宴青瓷的设计与制作。经过一年多的反复试验和烧制,刘杰以最擅长的青釉配方和施釉技艺制作出了独具匠心的“五子登科—砚滴”、“桥耳炉”,莹润胜玉、独具匠心,获得了一些参与APEC会议嘉宾们的关注和喜爱。

2014年APEC国宴青瓷“五子登科—砚滴”

2014年APEC国宴青瓷“桥耳炉”

重现国宝

如今在龙泉,刘杰的仿古瓷堪称一绝,用资深青瓷收藏家的话来说就是“几可乱真”。而接下来的挑战对他来说才是瓷器仿古生涯真正的考验。

2019年10月,在故宫博物院“天下龙泉”的展出末尾,流失日本的“马蝗绊”终于让人们一睹它的风采,刘杰被眼前的景象深深地震撼,回到家中,一个初具轮廓的马蝗绊出现在他的脑海,复刻之路正式开始。

去年10月,刘杰在浙江省博物馆将初次复刻的“马蝗绊”与真品对比

最初“马蝗绊”的数据是在网络上找到的,由于不准确,刘杰只能靠目测,于是他一次次来到故宫博物院,整日站在展柜前,反复观察,再回家进行调整。

刘杰复刻“马蝗绊”现场

等成品出来时,“马蝗绊”已来到展览的第二站浙江省博物馆,于是他又来到浙博与真品进行对比,但依然有细微的区别,只好回家继续对器型和釉色进行改进。

刘杰一共做了500多个“马蝗绊”实验品

要达到9成以上的相似才能说这次复刻是成功的,这第一关就是“型”,可以说“型”就是器的神。这种难度如果没有一定的天赋和十几年的功力,以及骨子里对青瓷的执念与魄力,是绝对拿不下的,刘杰凭借无数次的目测对比,历经500多次烧制调整,终于达到与真品相差无几。

而这第二关就是釉色,如果说“型”是神,“釉”就是韵,南宋青瓷巅峰时期对梅子青的釉色要求是青中带翠,似玉非玉又胜于玉,就如同雨过天晴云破处,梅子流酸泛青时。当刘杰最终将复刻的“马蝗绊”拿到浙博进行对比时,在场的所有人都评价与真品相差无二。

除了器形和釉色,这锔钉的胎土是最后一关。刘杰使用龙泉当地的紫金土作为胎土,其特点含铁量高,与釉面结合后能很好的还原“马蝗绊”原作的神韵,但烧过的师傅都知道,紫金土和釉水结合后非常容易烧裂,成品率非常低,必须对火候掌握的炉火纯青。

这件仿南宋青瓷巅峰之作能烧制成功,无不体现刘杰骨子里对青瓷的热爱与偏执,和仿古瓷的独到技艺,这大概就是匠心吧。

今年5月,刘杰在浙江省博物馆将复刻成功的“马蝗绊”与真品对比

直到反反复复尝试500多次后,今年5月,刘杰带着最新的复刻品来到浙博与真品比对后,浙博陶瓷部主任、研究员沈琼华点评说到,他复刻出了真品的神韵,让我们看看她是怎么说的。


浙江省博物馆研究员沈琼华点评刘杰复刻“马蝗绊”

刘杰复刻“马蝗绊”与国宝“马蝗绊”真品对比

“马蝗绊”复刻的意义

在山而居,如果说,时间赋予了匠人缓缓而来,且脚步坚定的信念。那匠人就应该用全部的生命时间,去做那些影响深远,为世所珍的器物。

“马蝗绊”——刘杰复刻

而当下复烧蚂蝗绊的意义,对刘杰而言,是作为龙泉人血脉传承的责任和义务,也是他作为后辈晚生,自懵懂拜师学艺,历经二十年仿古生涯,历尽诱惑,读懂铅华后,对自己的交代与答卷。

“马蝗绊”——刘杰复刻

一如刘杰所说:“以古为师,我希望自己的探索都在古瓷的法度之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