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有一句出自李白的梦,被称为千古丽句

 江山携手 2019-07-29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唯 通:惟)

这是李白在鄂中留下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

开元十六年,李白又一次来到江夏(今武昌),恰巧孟浩然自此东下广陵(今扬州市),李白便以惜别的深情发出这一情韵悠扬的高唱。

诗的起句概括地道出了诗题内涵的各个方面:地点、人物、去向。将行的故人不言而喻是指孟浩然,而“黄鹤楼”本身就是一个具有多方面象征意义的意象,首先它总是与仙人乘鹤而去的传说相联系。那满身紫气的仙人,正好使我们联想起送别者潇洒风流倜傥的形象。其次,黄鹤楼的一经引入,便给人一种想象的空间:岁月不再,世道沧桑。“黄鹤楼”一词,不仅增加了那种愉快畅想的气氛,也明确地点出送别“故人”的地点,隐约地表现“故人”前行的方向,兼示相送之意,起句的七个字,意思全面而周到。

次句具体地交待“故人西辞”前往的目的地,以及时间。“扬州”是当时江东繁华的都市,“三月”是春暖花开,万物争艳的季节,“三月”前又冠以“烟花”,不但突出了三月花树迷离的美好,而且突出了不同于常人的别离。李白有过一个“梦笔生花”的故事,想不到作为他的天才之象征的做梦中笔头生花,竟生成了送别时的三月烟花,赢得前人称此句为“千古丽句”。常人之别有无限的悲痛,而这两位诗人的离别则是轻松愉快的,把送别环境中诗的气氛涂抹得更加浓郁,而且也隐约透露出时代的气氛。因为处于开元时代长江下游的扬州本来就是繁花似锦,三月的扬州就更加娇美迷人,作者于分别在即的惆怅中略带有羡慕的遗憾,惜别的寂寞在此已为美丽的憧憬所冲散。

在美丽的季节和繁华的去处中着一“下”字,令人感到喜气洋溢,且用在乘舟而行上,含有顺利畅达的意味,何况又是在“烟花三月”呢!

这两句偏于叙事,黄鹤楼与扬州一起一止,都使人感发思古之幽情。

三、四句重点叙写送别故人的情景。“孤帆”、“远影”、“碧空”三个偏正词组是“故人”之舟离去,在诗人眼中消失过程中的三个剪影,是随着诗人的视线而移动的三个景点。诗人与朋友拱手而别,友舟离岸,初时还遥相挥手,继而只能看到东去的白帆,一变而成为隐约可见的帆影,最后连帆影也消失在遥远的蓝天中了。这是一幅富有流动感的离别图。诗人目送故人行舟时间之长,从而可以见出他对于此番离别的依依不舍;帆影消失之后,诗人仍伫立江岸,凝目远眺天边绵绵东去的江水,可见友情的纯笃真挚。三个剪影以递进的方式写出了景物的动态过程,以及景物后边诗人企望的目光。“尽”是个关键的字眼,帆已尽而情未了,异峰突起,友情显得更浓更纯。

末句紧承上句,写“孤帆”消失后诗人看到的景象:“惟见长江天际流”,在只见长江奔流天际而不见行舟帆影的叹息中似乎蕴含着对故人此去犹如江水东流不再复返的担忧,而似乎还含有连目送孤帆以寄托离情也不能够的感叹,余韵不尽,耐人寻味。这两句诗所描绘的水天空阔的景象,又是诗人空虚寂寞之情的写照,而浩荡而去的一江春风,恰又象征着诗人起伏不止的绵绵情思,情寓景中,意寓言外,以鲜明的图景蕴含了无穷的情韵。

这是首送别诗,前两句叙述送别之事,辞意密集,气势急迫,首句全用实词点出复杂的题旨,次句以具体事物补充展开题意,使人耳目一新;三、四句描写离别之景,气势悠然,意象高远。

这首诗并未明确显示离别之情,但字里行间,向慕之情,怅惘之绪,溢于言外,使读者深感余味无穷,而且凭借具有崇高美的自然景物把惆怅的感情表现得淋滴尽致,透出一种雄浑的人格力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