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点彩画与视觉节奏 《声光交响》6

 聂昌硕 2019-12-16

点彩画与视觉节奏

聂昌硕著《声光交响》6

生命节律问题进入视觉领域一直很难通俗解释,研究点彩画之后我豁然贯通,附带一系列其他问题也迎刃而解。点彩画的功绩与影响力被低估了,它的启迪作用远远超越艺术史,历时越久越显著。

修拉等人表面上看只是创造了一个新的艺术流派,实质干了一件色彩解构重组的实验。解构重组是典型的工商文明,实验非常成功,画作产生了响亮耀眼的视觉冲击力,是史无前例的。它证明感性与理性可以融汇合作;证明科技原理可以成为艺术的基础理论;证明科技艺术化会给艺术发展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证明感性背后也有逻辑存在,为智能艺术拓展出一片开阔的处女地。

点彩画给艺术带来了什么?人的可见色都是混合色,自然界没有纯色,是科学告诉世人光波中含有七色,其中红、绿、蓝是三原色光;红、黄、蓝是三原色。修拉等人试图用相对纯的原色色点作画,经过各种小画实验,将原色色点逐步转化为艳色与灰色、深色与浅色的色点组合。

Adobe Photoshop 软件中有拾色器,可以准确复制图像中的任何颜色,我为了弄清楚色点组合规律,将修拉作品中主要颜色复制单列出来,怕网上图片不准还请恰好在巴黎的女画家崔虹替我拍摄了修拉的原作。这些复制出来的色系占全画1/4不到,已有那么多种,这些颜色并不纯净,色相明确,含灰,与写实油画大量使用灰色形成鲜明对照。一幅点彩画调制各种色点的工作量非常巨大,如果普通油画三笔三色塑造一个面的话,点彩法三十笔,十几个色都不一定能完成。

这幅《马戏团》是修拉的早期作品,色点的组织还欠火候,它已经展示出每块颜色都在用色点追求补色对比与深浅对比,使每块颜色都具有“弹性”,都在跳跃。


这三幅都是《马戏团》的局部

点彩法这种操作,从仿制混合色的深坑中跃上地面,眼前豁然开朗,画家立即会感悟到艳色之间的对比有多迷人,它们有着自身的对比规律,是观念赐予的一种色彩游戏。最初画家还顾及视混后的效果大致与景物吻合,很快就摆脱对象的约束向着“理想国”推进,真实反映了人的内在心理需求,是生命节律的外化。它与外界“无关”,对象只是借景抒情的某种启示,个人的喜好可以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从此色彩史转向被彻底改写了。

修拉的《大碗岛星期天的下午》。这幅是“草稿”不是成品,原画尺寸大,相对色点小,太难对准色点了。一块暗影中的草地就调制了几十种颜色,点了几百个色点,工作量巨大。在这个过程中画家自然会发现、研究这些艳色之间的冷暖、深浅、对比与和谐关系,对纯粹的色彩研究提升至全新的高度。

这是《大碗岛星期天的下午》原作的局部,色点还那么小。就图中这件红背心,红绿、蓝橙、黄紫三对补色俱全,都是一个鲜艳,一个含灰,交替交织组合的。就此一块颜色,色点的前后、深浅在跳跃;冷暖、艳灰在交响,呈现出美妙视觉节律。

这是修拉大画马戏团的局部,色点清晰。

修拉在创作中耗费了大量时间精力,画了许多习作,试验点彩效果。

这幅也是先期实验作品的局部。

这幅先期实验作品就不那么“刻板”,用点彩原理相当随性涂抹对后继者影响巨大,可惜修拉没有更多发挥其才华就英年早逝了。

什么是印象派的典型风格?社会认可的是点彩派!只要使用点彩方法画画,不问年代,不问国别,人们都会认定是印象派。点彩作品近看全是色点,远观人物、景象才会呈现出来了。心理学称其为视混现象,即色点在一定距离外呈现出合成色效果。

点彩派作品对之后的各流派大师们都有直接影响,梵高、高庚、塞尚、马蒂斯、毕加索,早年都使用过点彩法作画,对他们都有色彩启蒙功效。后面附有一节《修拉科技艺术的历史功绩》中有详细陈述。

感知色光不是所有动物都具有,光本身无“色”,人为了辨识环境中的利害,进化出辨识波长(色彩)的功能,是生存竞争的产物。

点彩视混与人的视觉器官的功能完全契合:人的视网膜十分复杂,其中有两种感光细胞,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人的视网膜中有视杆细胞约12000万个,对弱光刺激敏感;视锥细胞有700万个,集中在视网膜中央,对强光和颜色敏感。画家中对灰度(光量)敏感,主要原因是视杆细胞发达;对色彩敏感是视锥细胞发达。视锥细胞又分别具有三种色敏色素,辨识红光、蓝光和绿光,即三原色光。色盲、色弱、夜盲都有先天遗传因素决定的,是病态,正常人不可以嘲讽的。

人的视觉居然对光量,光频是分别知觉的,并且对三原色光与三原色也是分别知觉的,光量,光频分别知觉后转换成生物(编码)电脉冲发送至大脑视觉中枢汇总合成,与点彩法将混合色分解成色点,再视混合成完全一致。科技反映了生理功能,被点彩法应用并展示出来,第一次揭示了艺术是生理需求的直接反映。

我们观察点彩画是用两种视觉细胞,四种感知功能,感知色点组成的点阵图,图中几乎每个点都不一样,深浅不同,色感不同、色艳度也不同,而每种不同又有专门功能感知,色点分布于画面中,散落各处,有多有少,有深有浅,有艳有灰,这种不均匀的分布是视觉节奏的根源。

格式塔心理学发现人的视知觉中具有组织性,组织性中第一条即相似性原理,相似的形状散落在图像中,知觉会将它们单独提取出来同时知觉,这样,形的大小,形与形的间距就会产生节奏。格式塔心理学家只说了形,忘了颜色。色彩也具有相似性组织原理。色即形、形即色,形色不可分。不同色点可达几百种,它们和相同与不同的形交替交织分布产生视觉交响,这种视觉交响与音乐中的配器效果相似。

音乐中的配器是一段主旋律配上多声部伴奏,动员乐队的弦乐、管乐、打击乐,各种音色合成,产生一种复杂的音响效果。音乐用不同音频、音量、音色,合成交响;绘画是用不同光频、光量、色艳度,合成交响,都是节律的时空感知运动。

如今的彩色印刷和视频都用点阵图,都是点彩画的科技应用。科技不同于手绘,用三原色或三原色光,色点极小,不通过仪器人眼已经看不到。数码相机也用点阵图,相机中的像素就是色点数。照片输入电脑就会显示横、竖像素,也就是横行有多少个色点,竖向有多少行,两者相乘就是图像总共有多少色点组成。一个上网用的小图800×600=480000个色点。人眼中1200万个视杆细胞与700万个视锥细胞,感知再大的数码图也绰绰有余。

人类可见光只占光频中极小的一部分,红外线与紫外线人都不能感知,它们却存在着。除部分哺乳类动物之外多数动物都不具有色感,在无色、色弱世界中它们有什么样的感受,正常人很难理体会。反过来色彩大师的杰作对于色盲的人来说毫无意义,色彩仅仅是人的一种特殊知觉,仅仅是人类对光频的一种主观的心理反映。

从修拉早期作品的色点组合就在积极寻找补色关系,深浅关系,而古典主义画家们没有这种意识。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别呢?是关注方向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由对外转向对内。点彩画家努力体悟色彩的感受,这种感受是生理性的,对于平衡需求强烈。

人,做为生命有机体,内稳态最重要。人的躯体在运动中不断失衡,又不断修复,恢复平衡,这种失衡与恢复即著名的动稳态生命系统。

不但躯体必须保持动稳态,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人在视觉以至整个感知系统中都会寻求动态稳定。两类视觉细胞,四种感知,在接受光刺激时需要色彩互补和深浅搭配是生理性稳态平衡。这种色彩互补、深浅搭配,到后期印象派与野兽派的作品得到了充分展开与完善。

我们欣赏色彩作品好坏标准主要有两条:艳色调不怯、灰色调明亮,这是补色对比饱和,知觉获得动态平衡的成果。艺术会触及人的生理心理,只有动稳态以节律形式反映到作品中,人才会感到美。

由于修拉对声光艺术史的特殊贡献,下一节全面阐述他对方方面面的影响。

聂昌硕  2019年6月22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