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始阅读全文之前,让我们先来问自己以下几个问题: 你有多久没有读完一本书了?你是不是参加了很多的课程,但还是没有变成自己想成为的人?你想不想通过读书改变自己的现状和将来? 接下来,带着你的答案,开始阅读这篇文章吧! 虽然有时候说实话太伤人,但是……大部分实话,我们还是要说实话的。比如,我今天要说的:读书,是有技巧的。 你也曾羡慕那些能够一本接着一本继续读书的人,你也想像他们一样,能够在读完N本书之后,发一个漂亮的朋友圈,证明自己年初立下的“今年要读XX本书”的flag没有倒下。 读书,确实有技巧。也有人,将自己的读书技巧写成一本书,以帮助到更多的人——这本书叫《高效能阅读》。 《高效能阅读》的作者原尻淳一是日本龙谷大学经济学部客座教授,这本书是他阅读了上百余册阅读方法书籍,并结合自身阅读体验的实证之作。 《高效能阅读》这本书最大的好处就是比较贴合生活,小至读书工具书的选择,大到个人云端数据库的建立,面面俱到。每个读这本书的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基础和阅读需求,从需要的地方开始阅读。 书中共写了89个阅读技巧,比九九八十一还多了八个技巧。可见,作者是真的想要把自己的全部知识都贡献给读者。 但是,让一个人同时掌握89个技巧实在太难了,所以我为大家高度总结了书中的三个读书方法,希望对你们有用。 1、把读书想象成恋爱如果你现在遇到了一个自己喜欢的人,你会怎么办呢? 如果你年纪还小,我想你大概会不管不顾的冲上去要联系方式,想法设法制造偶遇的机会,不放过每一个和对方接触的机会。 而如果,你是一个成熟稳重的人,你会先仔细观察对方的人品,观察对方是否有对象,甚至观察对方的喜好。 我以前读书是第一种(貌似现在也是)——看到别人介绍说这是一本好书,就迫不及待的想买来看看。虽然在这个过程中,确实遇到了一些好书、一些惊喜。但更多的时候,读完之后会仍然不知道这本书到底讲了啥。 到书店了解想看的书,也很不错 貌似除了浪费几个小时之外,什么也没有得到。好比迷妹们看到帅气的小哥哥总忍不住去要电话号码,熟悉了之后,却发现对方和自己想象的完全不一样。 而另一种人,就比较成熟了——在读这本书之前,他会去了解这本书的作者,甚至通过多方渠道去挖掘作者,或者通过网络、书评以及作者的讲座等渠道,去研究这个作者。发现这个作者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而且这本书的评分也很高。 于是,再去买来看。 这就像成熟的人谈恋爱:在我陷入之前,我要充分了解你,然后才和你交往。 2、为自己创造一个舒适的阅读环境我一个朋友,为了考行业内的某个证书,辞职专心看书。但是,他看书的地点并不在自己的家里,而是在离家两公里远的咖啡厅。 我表示不解——在家看书不也一样么,咖啡厅多远啊,天气还那么热。 他回答:在家就忍不住想睡觉。 仔细想想,确实是这样——家是我们最舒适的环境,同时也是最不利于我们读书的环境。相反,安静的图书馆、热闹的咖啡厅却变成了更适合看书的场合。 因为,在图书馆中的大部分人,都在看书,他们刺激了你潜在的阅读欲望。而咖啡馆,一方面咖啡馆已经变成了小资聚集地,谁也不好意思在咖啡馆睡觉吧!另外,点上一杯咖啡,能够保证几个小时不瞌睡。 到底什么样的环境,才是适合你看书的环境呢?根据你自己的习惯来,没有对错,只有合适与不合适的问题。 3、有输入,同时也要有输出为什么学生时代我们吃得了读书的苦,工作之后,却不愿意吃读书的苦了? 究其原因是:工作后的我们,已经很累了。工作之余,难免会只想休息,追剧看电影都是不错的选择。 至于看书,那是不可能的。 说白了,很多成年人并不能看到读书给我们带来的好处,所以不愿意继续看书,而是选择那些能够获得短暂快乐的方法。 只看书,不输出,哪里会给我们带来实际的好处呢? 很多人看到输出两个字,第一反应都是:我连一百个字都写不出来,让我写上千字的文章,实在太难了。 可是,谁说输出就一定是写稿呢? 你可以把这本书介绍给你的亲朋好友,在这个过程中,相当于温习了一遍书中的内容;你也可以将这本书的内容手打或者手抄一份,效果会更好;也可以在看到书中的经典或有感触的词句的时候,摘抄下来…… 这些方法,有的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有的读完就可以用。都是你增加输出的好方法。 至于你想要带来的好处,比如成为一个写作高手,或者通过阅读之后改变自己的人生,这些都是需要长期的积累的。 或许你听过太多速成的方法,但实际上,脚踏实地才是最正确的速成法。 看到同龄人比自己成功,比自己优秀,甚至连刚毕业的孩子都比我们厉害,心里难免会焦虑。但是,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正确的对待这种焦虑,并将之转化为前进的力量。 在《高效能阅读》这本书中,作者足足介绍了89个方法。这89个读书技巧相辅相成,但又自成一体。翻开目录找到你想看的内容,或者随手翻开一页,都能开始阅读。 一本好的书籍,也该如此——无论从哪一页开始读,都能够继续读下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