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梵高逝世129周年:在薄情的世界深情地活着

 gs老张 2019-07-30

我希望用自己的作品去感动世人,

我想听他们说:

这位艺术家所思至深,

所感至柔。

——文森特·梵高

世上一切都无药可救,

而我唯一不曾远离的,

就是悲伤

今天是梵高逝世129周年的纪念日。

1853年3月30日,文森特·梵高(Vincent van Gogh)出生在荷兰南部布拉班特省的小镇崇德。父亲西奥多勒斯是一位牧师,父子之间不很亲近。梵高的孺慕之情寄托在母亲身上,但他觉得母亲对他不够关心,这种感觉成了梵高难解的情结,经常在他的作品中浮现。除过与二弟西奥和三妹维尔敏娜较为亲近之外,他对家庭并不十分眷恋。

沙丘上补渔网的女子

纸板油画 42.0cm×62.5cm 1882年8月

加拿大蒙特利尔收藏家,弗朗索瓦 · 奥德马特收藏

梵高一生匆匆,只有37年。后面的15年都在狂热的奉献中度过:前5年献给宗教,后10年献给艺术。27岁那年,他放弃宗教而追求艺术,表面上是一大转变,本质上却不尽然。他放弃的只是教会,而不是宗教,因为他对教会灰了心,认为凭当时腐败的教会实在不足以传基督之道。他拿起画笔,是想把基督的精神改注到艺术里来。隐隐然,他简直以基督自许。

梵高在给西奥的信里说:“米勒有福音要传;我要请问,他的素描与一篇精彩的布道词有什么两样呢?”梵高对基督的仰慕见于给西奥的另一封信:“他活得安详,比一切的艺术家更成其为大艺术家;他不屑使用大理石、泥土、颜料,只用血肉之躯来工作。”梵高自觉和基督相似,不但一生的事业起步较晚,而且大限相迫,来日无多。

麦田里的收割者

布面油画 73.0cm×92.0cm 1889年9月

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馆

基督传教,30岁才开始。梵高在那时竟对弟弟宣称:“我这一生不但习画起步恨晚,而且可能也活不了多久……也许是六到十年。他果真仅仅另活了7年。

这不是一语成谶,而是心有所许。在艺术和身体之间,他宁可牺牲身体,因为身后还有艺术。

谁要不惜生命去换取

更崇高的东西

他终会得到

1885年11月,33岁的梵高离开荷兰来到了安特卫普,此后余生,他再也没有回过自己的故乡。

最初在安特卫普待的大半年里,梵高过着一种穷困潦倒却又放纵不堪的矛盾生活。说他穷困,是因为这大半年里他只吃过几次热餐,绝大部分时间都在用面包和咖啡充饥。说他放纵,是因为哪怕已经穷困如此,他依然会在手头稍宽裕的时候,带着钱去流连花街柳巷,只为买醉和嫖娼……

在绘画上,妓女和女招待是梵高模特的首选(因为他只能找到这两种人来给自己做模特),他付钱请她们来,给她们画肖像,但其实梵高真正想画的是她们的裸体,不过经济上的拮据让这个想法很少能付诸实践,于是,下面这幅肖像就成了梵高在安特卫普的模特画像中的代表作。

披头散发的女人头像

布面油画 35.0cm×24.0cm 1885 年12月

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馆

一如梵高对博里纳日矿区里的工人们充满怜悯一样,梵高对于妓女几乎有着同样的惊异,关于他对妓女的看法,《梵高传》有过这样的记录:“……农民在土地上耕耘。妓女在肉体上耕耘,这是一个主题……”

生活的拮据和放荡让梵高一度堕落不堪,在这个时期里,他的身体开始急剧恶化,不仅染上了梅毒,而且为了缓解饥饿感,不得不大量抽烟,导致肺也出现了不小的问题。

梵高一生给自己画过37副自画像,但在众多自画像中却没有一张笑而露齿的画像。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梅毒使他的牙齿变得松动脱落,笑而露齿会严重破坏画像美感。

自画像:绑绷带叼烟斗

布面油画 51.0cm×45.0cm 1889年1月

尼阿科斯基金会

但梵高最后还是进入了那个让他鄙夷和唾弃的地方,人们猜测,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为了省钱。因为这里是唯一能够免费向他提供模特的地方(还包括费用不菲的裸体模特)。但是很快,美术学院的教条和保守便让梵高感到厌倦。

1886年3月,学院内部召开董事会议,决定将梵高降级到基础班,但是他们还是晚了一步。在这一决定颁布之前,梵高已经收拾行囊,飘然而去。

我不会特意寻死

但死亡降临

我也不会逃避

在生活中,梵高任性且自卑,性格中的偏执往往让他与生活难以和谐相处。而在艺术方面,这位“红头疯子”的不羁高傲便展露得一览无余。

他如一位暴戾的君王,在艺术的世界里肆意改变着那些成俗旧规,让新生的艺术蛮不讲理地闯入旧世界的堡垒中,这样的“倒行逆施”必然是不为世俗所容的(这也可以说是梵高一生画途坎坷的一个关键原因)。

奥维教堂

布面油画 94.0cm×74.0cm 1890 年6月

巴黎奥赛博物馆

但就像维纳斯所主管的“爱”与“欲望”,无论曾经学院派如何排斥梵高,但他笔下那荒诞诡异的画面却早已超越了时代的局限。

梵高一生所追求的并非艺术成就之高下,一如余光中所评价的,自接触绘画开始,他便在追求面对死亡时的“近乎微笑之境”,当找到这一境界的真意时,他便毫不犹豫地在麦穗与阳光中举起手来,收割了自己。这并非对生命的漠视,就像中国古人所追求的“朝闻道夕死可矣”,是对生命真理最终极的追求。

麦田里的矢车菊

布面油画 60.0cm×81.0cm 1890年7月

巴恩斯基金会画廊

1890年7月27日下午,梵高在麦田举枪自杀,弹入腰部。事后他回到拉雾酒店,嘉舍大夫无法取出子弹。次日西奥闻耗赶来,守在哥哥的床边。梵高并未显得怎么痛苦,反而静静地抽他的烟斗。7月29日凌晨,世间再无梵高,他临终的一句话,一说是“人间的苦难永无止境”,一说是“但愿我现在能回家去”。

麦田群鸦

布面油画 50.5cm×103.0cm 1890年6月

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馆

“当我画一个太阳,我希望人们感觉它在以惊人的速度旋转,正在发出骇人的光热巨浪。

当我画一片麦田,我希望人们感觉到麦子正朝着它们最后的成熟和绽放努力。

当我画一棵苹果树,我希望人们能感觉到苹果里面的果汁正把苹果皮撑开,果核中的种子正在为结出果实奋进。

当我画一个男人,我就要画出他滔滔的一生。

如果生活中不再有某种无限的、深刻的、真实的东西,我不再眷恋人间。”

扭不屈之颈

昂不垂之头去

追一个高悬的号召

余光中作为国内首批翻译《梵高传》的译者,曾引导中国人第一次用一种全面而感性的眼光认识了梵高这位举世闻名的疯子加天才。同时,他对梵高的欣赏也是世人皆知。

虽然从梵高辞世到余光中诞生,中间相隔了38年的时光。但是在往后近一个世纪的岁月里,余光中与梵高之间的灵魂羁绊始终不曾断绝。

余光中第一次接触梵高,是在未婚妻范我存的家中,在那本梵高画册上,在经历“逆眼”“顺眼”到“悦目”“夺神”之后,余光中从此深陷于梵高瑰丽的艺术世界无法自拔。

在余光中眼中,梵高并不是一个单纯的审美对象,更是一种“精神家人”式的存在,梵高曾是余光中与妻子范我存爱情的开端。

青年时期,在部队服役的余光中决定翻译欧文·斯通的《梵高传》,他每天白纸上写下译文,寄给在学校任教的范我存,由她进行誊写后寄往报社连载。300多个日夜里,他们共同完成了30多万字的译文,而每一张译稿的背面,都写有二人饱含思念和情意的情书。

对此,余光中曾回忆道:“在我们早年的回忆里,梵高其人其画,都是不可缺少的一份。苦命的文森特早已成为了我家共同的朋友。”

在1990年的“梵高逝世百年大展”中,余光中、范我存带着两个女儿专程远赴荷兰,瞻仰梵高画作;并到法国奥维尔梵高兄弟墓前凭吊;就是在这里,余光中含泪写下了数万字的长文,用以悼念这位羁绊一生的灵魂挚友。

2019年1月,由紫图出品,北京联合出版社出版的《余光中讲梵高:追寻生命》上市,全书收录有梵高一生6大时期共232幅高清画作,30封关键书信,搭配余光中的解读品鉴,对梵高画作进行精准美学鉴赏的同时,全程揭秘梵高一生的爱恨离合。

本书的时间跨度为 1880年末至 1890 年,这短短的十年囊括了梵高一生中仓促而丰富的艺术时光,他也正是因这十年而在往后一个多世纪的时光中,被全世界的人们广为传颂。

为帮助读者提纲挈领地了解梵高画作背后的艺术内涵,《余光中讲梵高:追寻生命》还搭配有梵高画作的相关说明性文字——背景介绍与图注。所有画作信息及资料考证,均源于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馆、华盛顿国家博物馆、奥特洛穆勒博物馆、圣彼得堡埃尔米塔什博物馆、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等全球顶尖博物馆的馆藏资料和研究成果,真实可考。

纪念一个人最好的方式,莫过于欣赏他的作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