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田合禄 | 血管里神游的,才是我们的“神”

 为什么73 2019-07-30
田合禄 正安文化北京 今天

 前言 

听田合禄老师讲话总是不离《内经》、《伤寒》这些经典之说,而且难懂的文字只要是经由田老师道出,就总是特别接地气。

经典中那些让人肃然起敬而又玄之又玄的说法和概念,就变成了看得见摸得着、清晰而平实的存在。


什么是天人合一?

田合禄:说到“天人合一”的问题。现在好多人的观点是,《内经》中只有天人相应,没有天人合一。其实呢两个都有,而且不完全在一个层次上面。

人人都会说“天人合一”,可是天人怎么“合一”的?有的人说,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那叫“天人相应”,不叫“天人合一”。

田原:我理解您说的这个“天人合一”有“禅意”,我就是天,天就是我;我也是地,地也是我。

田合禄:对喽。“天人相应”说的是天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

田原:比如,月满的时候,大自然涨潮,人体也“涨潮”,女孩子在这个时候来月经的比例更大,这就是“天人相应”。

田合禄:对,它是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可是“天人合一”呢,说的是一个事物,进入到另一个事物内部,合而为一了。必须把这个概念理清楚,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天人合一”。

人的先天之本是“心”,而不是肾

田原:如此“天人合一”,在生活中有哪些体现?

田合禄:这也是《内经》的重点,现在好多人都不知道。这就涉及到什么呢?就涉及到人体生物层面的形体结构,和完整的生命结构。这是我这几年重点研究的问题。

人怎么来的?怎么组成的?首先是父母之精,给了我们这个身体,精子和卵子结合以后,形成的我们这个肉体。

所以父母遗传给我们的,是有形的生命体,这就有了五脏六腑、筋啊、脉啊,凡是有形的东西,父母都给我们了。这是人生存所必须的物质条件,没有这个,就没有人的存在。

从西医学的角度来说,这个就是人在生物层面的结构,或者是我们中医所说的“形”体结构。那么父母给予的形体,起主导作用的脏腑是什么?是“心”。

现在都说肾为先天之本,这个说法我不赞同。因为什么?母亲是通过脐带输送血液,通过循环系统供养胎儿,让胎儿能够生长、发育,所以应该是心为先天之本,而不是肾。

现在好些人说,肾里面藏着先天之精,那我就有疑问了,既然是“先天之精”,一定是父母之精,但是刚刚形成胚胎的时候,还没发育出肾脏呢,父母之精怎么能藏到胎儿的肾脏?不可能的。

所以《上古天真论》说的对:五脏六腑之精,才是肾脏藏的“精”,就是说五脏六腑全部生成后,才有“肾精”的说法。

肾藏脏腑之精以后,才能泄而有子。因为肾藏的是后天之精,是五脏六腑形成以后才有的精,而不是先天之精。

田原:以前和其他中医人也探讨过这个问题,大家的观点莫衷一是。有人认为肾为先天之本,也有人认为肺才是先天之本。

还有人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这句话已经是后人解析的角度,因为《内经》原文中只说“肾为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比如山西的王氏女科,更多强调“肾气”的重要性,认为男人的督脉是否强壮,决定了精子质量,而女人肾中的阳气,更是对子宫和胎儿健康,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依据这个理论,他们在“五子衍宗丸”的基础上,拟了一个“十子衍宗丸”,专门帮助“造人”。

田合禄:“肾为先天之本”是明代李中梓在《医宗必读》里面提出来的。那《内经》里的“肾为作强之官”是什么意思呢?就是造人的机器。

就是像DNA讲的一样,它有“复制”的功能,“复制”的是刚才谈到的形体结构,用专业术语讲这是生物结构。

田原:听明白了,您认为从人的身体构造来说,儿女是父母的复制品,父母的器官藏有不同的生命信息,这些信息最终要在肾脏汇总,通过精子和卵子,把遗传信息传递给胎儿,从而造出相同的器官。

简而言之您的观点是,肾是专门负责搜集全身器官、细胞等信息,然后“复制”肉身的机构,如果人体其他脏腑还没有发育,肾脏怎么会存有它们的信息呢?

田合禄:对。所以说它是“伎巧出焉”,各式各样的人都能复制出来。

田原:所谓“伎巧出焉”,所以就有肾气的强大或弱?

田合禄:这种可能也有,但它还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技巧”是造人。因为什么?人的脑髓充满、旺盛,才能有智慧,但这个不是肾给它的。

人光有形体能活吗?活不了。当胎儿剪断脐带成为一个个体之前,只是母亲身体的一个附属,是父母合作的一个产品。

田原:但是“产品”要有灵魂。

田合禄:对,这点儿必须要注意。其实只有在剪断脐带的一刹那以后,才能为个体的人。出生时间很重要,原因就在这儿。

但是这个出生时间,不属于先天。现在好多人把这个归为先天,这不对,因为什么?剪断脐带以后,成为个体人的时间,已经属于后天了。

胎儿出生之后,第一要点是什么?啪得打一下屁股!“哇”孩子哭了,肺门就打开了。所以这个人的后天之本,第一个就是肺,肺不打开,氧气吸不进去,再强的胎儿也活不了。

田原:接生的第一步,从古到今就是先打孩子屁股,得让他哭,只要哭了这孩子就能活。但是“产品”要有灵魂。

田合禄:对,孩子不哭,父母给他造的再好的筋骨皮,他也活不了,必须打开这口后天之气。

因此呢,后天第一本就是肺。肺门打开了,口就打开了,才能吃东西了。所以说,后天第二本就是脾,能吃东西了。

田原:您对“心”如何理解?

田合禄:一个新生命的基础,是由心,来带动循环系统供应营养的。

田原:您对“心”的这层理解,更多是物质层面,借鉴过西方解剖学或者人体胚胎学来做一个验证吗?

田合禄:“心血管系统是第一个出现功能活动的器官系统”,这在人体胚胎学中,已经说得很明确了。

在血管里神游的,才是我们的“神”

田原:您的观点是,胎儿在母亲的肚子里,是先天生命;出生以后,吸第一口气,后天生命就开启了。这是人类生命的“前世”和“今生”。

田合禄:对喽,这个顺序很清楚的。所以我提出心、肺、脾,人之三本的思想,大家去考虑是不是符合实际。那么这三本里,最重要的两个是谁呀?心和肺。

就是因为心、肺重要,所以《灵兰秘典》篇把心和肺,一个叫作君主,一个叫作宰相。我们的君主和宰相应该得到最高级别的保护,所以把它们放在了“皇城”——肋骨之内。这个地方叫“阙”嘛,“阙”就是皇城。

田原:读懂《内经》不能平庸或者肤浅,似乎有内在的逻辑,但又不那么清晰。感觉您对《黄帝内经》有自己的理性梳理,并且编织成一个系统的框架。

田合禄:光这点儿还不行,还没说完呢。后天两本,肺要吸入大气,所以肺为天,它吸入天气嘛;地呢,人要吃东西,吃进去“五味杂陈”,所以脾为地。

田原:人体的小天地也都有了。

田合禄:诶,天地有了,才能化生万物之灵。所以《内经》的原文说,“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与五味。”这个气、味呢,在黄庭这个部位相合,津液乃生,“神”乃自生。

“神”就是这么来的,所以“神”并不玄。《内经》中的“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与五味”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实际上也是“肺食人以五气,脾食人以五味”。

肺吸入的自然之气和脾食入的自然之味,它俩在人体中焦这个部位相合之后,才把“神”濡养了,“神乃自生”,所以肚脐是神的“宫殿”,这个地方叫“神阙穴”。为什么我们离不开天地之气?这就说得很清楚了。

田原:透漏一下您的私房养生功“揉脐法”,揉它的目的是否在于帮助“天地和合”,帮助神的濡养和修复?

田合禄:对。我讲的都是《内经》的东西,没有离开过。但这个时候,是不是天人就合一了?还没有。

《内经》上还有一句话叫“神气舍心”,这个神,必须归到心脏以后,通过心脏的循环系统,才能输送到全身,才能够达到“天人合一”。

就是说后天的神,要回到先天之本上,由它来散布全身,人才可以到天年。这才叫真正的“天人合一”。

这也涉及到了《内经》中对“神”的定义,“血气者,神也”、“水谷者,神也”,这在《内经》都是有原文的。

田原:我们的“神气”不是虚幻的,而是要通过血液循环,来分布全身。

田合禄:对。什么叫神?气血就叫神。

田原:忽然想到“子午流注”,每一经当令的时候,是神在身体里循环、值班的时间,所以神是无处不在的。

田合禄:就是呀,这才是“神”。“神”不是虚无飘渺的,神是有物质基础的。

田原:血气者,神也。我们把这个话题外延一下,人体的十二条经络有子午流注;大自然也一样有五运六气,人体的神和大自然的“神”,都是无处不在的。

田合禄:所以《素问》的第二篇,就叫《四气调神大论》。

田原:“神”在东西方有很多层面的解读,您在古中医的语境中,给了“神”一个“实在”的解读,而且您再三强调“神”的物质基础,没有物质基础的“神”,自然就会变得飘渺了。

田合禄:这都是《内经》里的东西,只是我把它贯穿起来了。

田原:所以《内经》讲的“五谷为养,五果为助”,都是帮助血气的充盈和正常运行,只有这样,人的“神”才是安定自足的。

田合禄:对,这才是真正的“神”。这样就知道中医里面的好多学问,都需要回归《内经》经典里去解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