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3个祛痰热名方,解决痰热滞留引起的胃炎,山茱萸擅治虚喘,感冒过后残余的顽固性咳嗽,

 Dementia豆豆 2019-07-30

如果患者胃脘胀闷,纳差不饥,恶心呕吐,头晕身重,舌质红,苔黄腻,脉滑,请问这是什么证型呢?答案是痰热内扰型,痰热为患,治宜清热化痰、健脾和中。

治法过后,就到了了解常用方剂的时刻了,详情请见下文。

1.温胆汤

【组成】半夏6g,竹茹6g,枳实6g,陈皮9g,甘草3g,茯苓5g。水煎服,加生姜3片,大枣1枚。

【功用】理气化痰,清胆和胃。

【验案】李某,男性,30岁,常因饮食不定时,饥饱失常,而致食后胀满,胃中灼热,反复发作两年余,伴有食欲不振,恶心,嗳气,肢体困倦,口黏,大便不爽,苔腻微黄。

中医诊断为痰浊中阻之胃脘痛,

治当燥湿化痰、理气和胃。处方:半夏9g,竹茹9g,枳实9g,陈皮6g,茯苓13g,厚朴9g,砂仁6g,大腹皮10g,海蛤壳13g,麦芽10g,鸡内金9g,丝瓜络9g。

服药七剂,苔渐薄,饮食增,已无恶心嗳气,大便转畅,但身困乏力,

原方加炒白术9g,炒枳壳6g,去海蛤壳、枳实、竹茹,再服7剂诸症消失,嘱患者注意饮食规律,忌生冷,今后可配服健脾丸调治以防复发。

【按语】本例患者由饮食失节而致常食后胀满,伴见食欲不振,恶心,嗳气,肢体困倦,口黏,大便不爽,苔腻微黄。因此,辨证属于痰湿中阻,中焦气机壅滞,胃失和降,脾失健运。治疗上用温胆汤理气化痰,清胆和胃。去大枣,以防其性甘滋腻,使湿浊壅滞。又因患者胃中灼热,即为湿浊已经化热,故去辛味生姜,改用大腹皮、砂仁等理气除湿、舒畅气机之品;并酌加海蛤壳清热化痰,以祛郁热;麦芽、鸡内金促进消化,增加食欲;诸药配合,使湿浊得化,脾气得升,胃气得降,中焦气机顺畅,故诸症消失。

2.黄连温胆汤

【组成】半夏10g,陈皮10g,茯苓10g,甘草6g,枳实10g,竹茹10g,黄连10g,大枣5枚。水煎服,早晚各一。

【功效】清热利湿,化痰理气。

【验案】陈某,女,33岁。患者胃脘胀痛,腹胀,嗳气,恶心,便溏,苔黄厚腻,脉弦滑。诊为痰湿郁滞偏热,治以黄连温胆汤加味:黄连10g,竹茹20g,枳实10g,半夏10g,陈皮10g,茯苓16g,甘草10g,槟榔10g,厚朴10g,服药4剂后,痛止,稍胀,进食后明显,原方继续服用4剂,而收全功。

【按语】本案为步玉如的临床验案之一。患者痰湿郁热,则便溏,苔黄厚腻,脉滑;湿阻气机,则腹胀,嗳气,胀痛。故步玉如教授以黄连温胆汤清热利湿,化痰理气。黄连、竹茹清痰热;枳实、陈皮、槟榔、厚朴行气;半夏、茯苓消痰。

3.小陷胸汤

【方源】汉·张仲景《伤寒论》。

【组成】黄连6g,半夏12g,瓜蒌实30g。水煎服。

【功效】清热化痰,宽胸散结。

【验案】刘渡舟医案:孙某,女,58岁。胃脘作痛,按之则痛甚,其疼痛之处鼓起一包,大如鸡卵,濡软不硬。患者恐为癌变,急到医院X光钡餐透视,因需排队等候,心急如火,乃请中医治疗。切其脉弦滑有力,舌苔白中带滑。问其饮食、二便,皆为正常。辨为痰热内凝,脉络瘀滞之证,用小陷胸汤:糖瓜蒌30g,黄连9g,半夏10g。共服3剂,大便解下许多黄色黏液,胃脘之痛立止,鼓起之包遂消,病愈。

【按语】《伤寒论》138条曰:“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心下”,指胃脘。观本案脉证,正为痰热之邪结于胃脘之小结胸证。故治用小陷胸汤,以清热涤痰,活络开结。方中瓜蒌实甘寒滑润,清热涤痰,宽胸利肠,并能疏通血脉;黄连苦寒,清泄心胃之热;半夏辛温,涤痰化饮。三药配伍,使痰热各自分消,顺肠下行,而去其结滞。

刘老认为:

①瓜蒌实在本方起主要作用,其量宜大,并且先煎;②服本方后,大便泻下黄色黏涎,乃是痰涎下出的现象;

③本方可用于治疗急性胃炎、渗出性胸膜炎、支气管肺炎等属痰热凝结者。

若兼见少阳证胸胁苦满者,可与小柴胡汤合方,效如桴鼓。

www.

山茱萸擅治虚喘

昔治叶姓少年,素体羸弱,立春过后,暴喘汗出,声低息短,心悸动甚,口干唇燥,精神疲乏,四肢厥冷,面色泛红,额部扪之烘热,脉来浮散无力,知为虚喘,阳气欲脱。

本欲进参附以救脱,但口唇干燥,有伤阴之象;附子大热,则非所宜;人参昂贵,而且难以骤得。细思本证,阳虚阴耗,肝肾两亏,选用山萸肉一药,既可两补肝肾,纳气平喘;又能涵阴敛阳,止汗固脱,有两全之妙。

遂独用山萸肉60克去核浓煎顿服,须臾喘缓厥回,继以来复汤进之,药用:山萸肉60克,生龙骨30克,生牡蛎30克,生杭芍18克,潞党参12克,炙甘草6克。服三剂后,喘息尽已,依嘱常服山萸肉,调理半年,宿疾渐除。

又治陈姓老妇,患喘症30余年。此次暴发,适余养病在家,遂来邀诊,勉为同往。见患者气喘抬肩,喉间痰鸣如锯,神识不清,唇干口裂,舌质紫黑,脉浮大无力,症情危笃。西医诊为肺源性心脏病,其时家属已在料理后事。

其脉证属肝肾两亏,阴阳欲离。急用山萸肉60克浓煎灌服,约半小时许喘息稍缓而气渐复,能睁眼辨人。继以来复汤加味,药用:太子参6克,龙骨30克,白芍18克,炙甘草6克,山萸肉(去核)6克,苏子9克,麦冬10克,五味子3克。水煎,三剂。药后诸症均减,乃用参麦饮合泻白散调治,百日而愈,随访多年,未见复发。

用山萸肉以纳气固脱,这是近贤张锡纯独得之秘。此药善于涵阴敛阳,对于肝肾本虚,阴阳之气行将涣散的虚喘欲脱(以气短而不续,慌张里急,提之不升,吸之不下,常致长引一息为快,为辨证要点)具有特效。

《医学衷中参西录》说:山茱萸“得木气最厚,酸敛之中,大具条畅之性,故善于救脱……。”又曰:“山茱萸之性不独补肝也,凡人身之阴阳气血将散者,皆能敛之……”见《医学衷中参西录》第一卷书中多载实例,可资参考。以上二例,不过是效颦而已。但若用之得当,确能得心应手,与参附固脱,有异曲同功之妙。

www.

感冒过后残余的顽固性咳嗽

      记住,这个方子,:一定是感冒过后,感冒的其他症状完全消失了,就剩下一个咳嗽的症状,无论如何也无法止咳了,才可以用的。

      再次强调,我今天介绍的方子,是在感冒的其他症状已经消失了,只有残余咳嗽的症状时,才可以使用的。

 临床实践中体会到,“不论四时,风热咳嗽易治,风寒为患久咳不愈者多。肺为娇脏,喜清肃,外合皮毛。风寒袭表,肺气被束,宣降失司,而出现咳嗽,痰清白,伴发热恶寒。此时治宜及时辛温宣散,外邪得解,咳则自愈。若患者视咳为小病而失治,或医者未详审寒热。妄投辛凉甘寒之品,或过早使用敛肺镇咳之剂,则寒邪留恋,风寒郁闭于肺。症见咳嗽日久不愈,痰稀白或痰少黏稠,咽干咽痒,声嘶,口渴喜热饮,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紧。咽痒声嘶,乃风寒内郁的表现。若寒郁日久而化火,寒火内闭,则成为寒热错杂之寒火咳嗽,症见:咽干咽痛,咳痰黄稠,舌红,苔黄白少津。如此时医者不详审病因,将寒咳或寒热错杂之寒火咳嗽误诊为热咳,而从热证论治,投寒凉之品,可使咳嗽迁延不愈,肺气日损。”

     对此,林老总结出基本方剂:细辛3g,五味子5g,薄荷9g,射干9g,法半夏9g,杏仁9g,枳壳9g,桔梗9g,沙参9g,陈皮6g,瓜壳10g,甘草3g。林老嘱咐如果有寒热错杂的情况,则可以加黄芩6克、桑白皮9克。我的经验是:一般到了这个阶段,往往都是寒热错杂,所以,直接在方子里面加入这两味药,效果比较好。

     方子里面的瓜壳,就是瓜蒌皮,一般药店没有,可以用全瓜蒌来替代。

    方中细辛温肺散寒,五味子敛肺止咳,二药配伍,辛散配以酸敛,既有相辅相成之功,又有互生互制之妙;法半夏、陈皮、杏仁化痰止咳;薄荷疏风散邪,配射干、桔梗利咽以通气道。

     如果有这样的情况,可以请附近的中医帮助参考,如果对症,则可以使用。

     这个方子,是我早年在学校学习中医的时候,看出读到的,后来,无数次向患者推介此方,只要是感冒过后残余的咳嗽,确实存在寒证或者是寒热错杂之证的,甚至有的人咳嗽一两个月的,都在四副药以内解决问题,效果非常好,基本不用多服。非常奇怪的是,有一些患者是三副的时候还没有大的缓解,到第四副时则立刻咳嗽消失了。林老建议,在咳嗽问题解决后,可以再吃两天的通宣理肺丸来善后。

     这么多年,只要是感冒过后的残余咳嗽,我只见过几例服用无效的,我总结,多是因为装修或者从事装修工作,被化学药品伤到,结果咳嗽的人,这种咳嗽,到现在我也没有找到解决的办法。还有一例是燥热咳嗽,因为是家乡的朋友电话咨询,误判为此证,用此方无效,最后用川贝炖梨解决问题。其余,此方都效果明显。

    这从另一个方面,说明现在我们对寒咳的重视不够,很多都是自行服药,耽误了病程。

    再次提醒一下,此方是在感冒过后,其余症状都已经消失了,只是残余咳嗽的时候用,往往是呛咳为主,没有呼吸道里面很深的咳嗽。千万不要在感冒仍在,还发烧呢,却急于用此方,一定没有效果的。

    孕妇不要自行服药,请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下面附上两例林老治疗的病例:

     例1:患者,女,45岁,1985年3月1日就诊。曾患肺结核,已钙化。4个月前,外感风寒咳嗽,咳痰清白,伴发热恶寒,厂医务所予服穿心莲、桑菊感冒片等。咳嗽加剧,痰少而黏,某医又予泻白散加黄芩、沙参、麦冬等清肺泻火之品,而咳嗽更甚,以致迁延4个月不愈。症见:咽干喉痒,咳嗽气促阵作,日夜不休,咳剧时小便失禁,痰白稀薄而黏,口干喜热饮,头晕,四肢乏力,纳呆。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弦。病为外感风寒误用辛凉甘寒之品,使寒邪留恋,风寒郁闭于肺,拟辛温疏散,宣肺止咳。处方:细辛3g,法半夏9g,杏仁9g,薄荷9g,枳壳9g,辛夷9g,射干9g,桔梗9g,沙参10g,瓜壳10g,陈皮5g,五味子5g,甘草3g。忌油腻生冷之品,服药4剂,咳嗽顿止,后以培土生金法而获全功。

    对于寒邪化火之寒火咳嗽,不宜率用甘寒之品,仍以辛温宣散为主,佐以苦寒,寒邪祛,其肺热亦散。在上方基础上加黄芩、桑白皮以清热泻肺,苦辛并用。

    例2:患者,男,44岁,1985年3月20日就诊。外感咳嗽历时2个月余,经西医诊断为上感,急性气管炎。久用青霉素、链霉素、卡那霉素等西药,结合服中医辛凉甘寒之剂而无效。咳嗽日渐加重,胸闷痰稠而黄,咽干咽痛,喉痒,声音嘶哑,渴喜热饮,舌苔黄白少津,脉沉细紧。此乃风寒郁闭日久化火,寒火内闭,治以辛温散寒,佐以苦寒清肺。处方:细辛3g,杏仁9g,法半夏9g,陈皮9g,瓜壳9g,枳壳9g,薄荷9g,沙参9g,射干9g,五味子5g,黄芩5g,桑皮9g,甘草3g。服1剂即显效,4剂咽干咽痛、喉痒、胸闷咳嗽诸症消失,再服通宣理肺丸,每次1丸,2次/d,即告痊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