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倾西北,地陷东南》

 野之老 2019-07-30

此说最早出自《山海经》,曰:“共工触不周山,使柱折,地维缺;天倾西北,地陷东南。天不满西北,故日月星辰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说的是,当日共工氏怒触不周之山,天柱为断。天柱既经折断,整个宇宙便随之发生了重大变动:西北的天穹失去撑持而向下倾斜,使拴系在北方天顶的日月星辰在原来位置上再也站不住脚了,遂身不由己地挣脱束缚,朝低斜的西天滑去;于是便成就了今天所看见的日月星辰的运行线路。从此便也解除了当时人们所遭受的白昼永是白昼、黑夜永是黑夜的困苦。另一方面,悬吊于大地东南角的巨绳也被剧烈的震动崩断了;东南大地遂就此塌陷下去,于是即成就了我们今天所看见的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和江河东流、百川归海的情景。


按照天人合一的理论,《黄帝内经》也把这一自然规律引入了人体。相关经文曰:“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阴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满东南,故东南方阳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强也。”即天气在西北方是不充分的,所以西北方属阴;此对应于人体,则人之右耳右目就不如左边的耳聪目明。而地气在东南方是不充盈的,所以东南方就属阳;此对应于人体,人之左侧手足也就不如右边的灵活了。


对于人体这种左右不一之象,黄帝问岐伯“何以然?”岐伯向黄帝解释道:“东方阳也,阳者其精并于上,并于上则上明而下虚,故使耳目聪明而手足不便也。西方阴也,阴者其精并于下,并于下则下盛而上虚,故其耳目不聪明而手足便也。故俱感于邪,其在上则右甚,在下则左甚,此天地阴阳所不能全也,故邪居之。”岐伯的解释翻译过来就是:东方属阳,阳气的精华都聚合在上部,于是便导致人体上部旺盛而下部虚弱;对应于生理,则表现为耳聪目明,但手足却有不便利的情况。西方属阴,阴气的精华都聚合在下部,于是导致人体下部旺盛而上部虚弱;此对应于人体生理,则必出现耳不聪目不明,但手足却灵活有力的现象。所以,同样是感受了外邪,如果在人体上部,那么身体的右侧就会较重;而如果是在下部,那么身体的左侧就较重。这就是天地阴阳之气不能不有所偏胜,而在人身也有阴阳左右的不足表现了。身体哪里虚弱了,邪气就会乘虚停滞在哪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