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潘毅老师说 | 我是如何教中医的

 为什么73 2019-07-30

怎么叫「初步学会」

所谓初步,就是对原汁原味的中医的理、诊、法、方、药、针灸能够基本通达。

这包括了树立正确的中医观念和理论上的把握。还有,能够运用操作解决相关问题。并且,为临床科和经典的学习,比如内科、妇科、儿科、《黄帝内经》、《伤寒论杂病论》等,打下较为坚实的基础。

要做到以上这些,就牵涉到课程的选择问题。

现在的中医本科教育,还有我个人,都认为:现代人学中医,要打下的基础,或者说要学的核心课,应该包括五门:《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和《针灸学》。

另外,中医临床科的内容,比如说内、外、妇、儿科的教材内容,其实也就是上面五门课知识的组合混融。


怎样才能学得最省时省力呢?

就以我现在在正安文化开的《中医一年通课程》为例来说。

《中医一年通》的课程内容,主要就是上面讲到的五门课。总共课时320节。隔周上课,一次连上两天,一年内学完。最重要的是,其中《中基》、《中诊》、《中药》、《方剂学》的总课时,与各中医院校本科同样的课程安排,时间上差不多。(*注:广州深圳隔周上课,上海为集中授课)

但我们的课程,可以说在安排上更有效,内容衔接上更紧凑。

其中的针灸课,则主要偏重给学员大体梳理相关知识,教会大家实践性操作,时间安排上,就不需要像大学那么多。

为什么说《中医一年通》的课程,时间安排更有效,内容衔接更紧凑呢?

因为其中的《中基》、《中诊》、《中药》、《方剂》这四门课,都是我一个老师上。

先不说自己上课有多好,从学员学习的角度来讲,这是很有意义的。为什么呢?老师的知识能够融会贯通四门课程,也就能带领学员将诊断、理、法、方、药一气贯通,不至于学到最后知识串联不起来。

而在大学,通常一门课几个老师,几门课下来,就有好多老师。这些老师,水平高低不齐是肯定的,出现观点上的不一致也很常见。因为观点不同,常常让同学们无所适从。

更有可能的是,后面的老师讲到某个知识点,却不知道前面的老师已经铺垫过,学生已经学习过,于是内容重复,又增加了无效时间。

而我一个老师几门课贯通来讲,重复浪费的时间就可以避免。所以说,整门课程的安排是比较适宜、紧凑的。


我们来看看课程内容

中医基础部分

课程最开始,当然是《中医基础理论》。

这门课的重心,是给大家理清楚中医学的基本观念、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并且,教会大家如何应用知识。

基础理论课的关键词,就是「道理」两个字。让大家学会以原汁原味的中医思维,运用中医相关知识来论道说理。

讲《中医基础理论》的同时,我会带领大家从学过的基本概念出发,结合各个知识点,将《中医诊断学》的相关内容推导出来。

一开始,我会示范推导。到了中基学习的后半段,大家也基本习惯了这种以理相推的方式,学过的知识就可以开始灵活运用了。那就以同学们的推导为主,我再来修正、补充。

大家学会了方法,掌握了方法,就会更有兴趣应用知识。

可以说,中基、中诊两门课程之间的转换非常自然。

中医诊断部分

当课程进入到第二阶段,也就是《中医诊断学》部分,其实大家对这门课的整个框架、内容都已经有了一定认识。之前初步建立起来的推导能力,也让此时的学习变得比较容易。

当我们学习各种辨证方法时,我基本上是将每个证的表现罗列出来,让学员先辨证。辨出证之后,再将证的每个症状的产生原理说清楚。

比如外感风寒证,有恶寒、发热、无汗、咳嗽、鼻塞、流清涕等,对于这些症状,我就要求学员能够解释清楚,我再讲解。

比如,既然是外感风寒,为什么又会发热?肺气不宣会引起鼻塞,为什么又会流清涕?这些,都要能解释清楚,要将知识梳理得清楚透彻。

所以,学《中医诊断学》的辨证,你就能学得很细,不会似是而非地只凭感觉。因为内在基理你掌握了,你就能说清楚,并且有理有据。这等于又复习了《中医基础理论》的知识。

这种全程互动式教学,就是为了让学员将学过的知识消化好,这跟大学课堂是不一样的。大学课堂经常一两百人一个课室,互动的频率、效果都不可能这么好,这么即时。而在一年通课堂,有问题,老师可以立马解答。

中药部分

下来的一门课,就是《中药》。整个《中医一年通》课程中,应该说难度最大的就是中药。中药的难度,不在于多难听懂,而在于需要记忆的量较大。能记得住,才方便应用。

即便这样,我们也有方法。

比如在学《中医基础理论》时,讲到气虚病机,作为老师,我习惯就把补气类的药物说出来了,那同学们此时就可以先混个耳熟。

到讲《中医诊断学》,跟中药的关联更大。比如讲气虚证,就会提到补气药。到脏腑辨证时再细分。讲到心气虚,告诉大家补气药中哪几味能补心气;讲到肺气虚、脾气虚、肾气虚,又会给大家提常用的补肺气、补脾气、补肾气的药是哪些。

这样,等于说反复地在复习,听多了就耳熟能详。

因为中药部分的知识已经被渗透到前面两门课中。等于把这些知识分摊开来学了。

所以,真正到《中药》课,详细讲每味药时,大家听起来已经不陌生,因为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在熟悉、过渡。

讲中药,会给同学们发我的讲稿,是用PPT教案整理的,知识点比较细。同时,还会给同学们另外发一本中药精华本,里面简明扼要地总结了每一味药的重要知识点。

《中药》教材三百味左右的药,经过整理,几十万字的中药内容有规律有格式地浓缩在一万字以内,这些是基本需要记忆的,但已经容易很多了。

方剂部分

接下来,就是《方剂》。

教方剂,我不会让大家死记硬背方名、药物组成、功效、主治证、方的解释等,这种学法不灵活。

大家学到这里,不就是为了能对病证开出一张方吗?将帅观摩兵法,练兵千日,不就是为了临敌的时候知道如何排兵布阵吗?

所以,我教方剂不从方开始,而会根据原方,列出该方的主治证。然后,从实战角度切入,让同学们先来辨证,这就用到了已经学过的《中医诊断学》的知识。

证辨出来了,再要求大家将证中每个症状的来龙去脉解释清楚,这又复习到了《中医基础理论》的知识。

然后根据辨证结果,定出治疗原则,再来思考要选择哪一类中药或哪几类药物组方,来治疗这个证。

让同学们模拟着自己开处方,开出的处方写在黑板上。我会带领大家一起讨论,甚至辩论,哪些药开得好;哪些药可用,但不见得最佳;哪些药开得不合适。我再来点评。

经过这么一番充分讨论,再来学习原方,讲原方的组成跟方解,可以说自然而然,也更容易理解消化。

这种教法,能充分调动既往学过的知识,沙场演兵,才是有效的学习方剂的方式,你才可能真正学会。而不是老师一个人空泛地讲这个方怎么组成,有什么功效。

随症加减

好了,方解解完,针对具体症状,还要考虑药物的加减变化。我们也不会按教材,而是按临床实际来。

例如肝气郁结证,讲完基础方柴胡疏肝散,再让大家作随症加减。

比如有乳腺增生,该加什么药;月经色紫喑,挟血块,还量少,该加什么药;月经量多又该加什么药;伴有烦躁加什么药;失眠,又该加什么药等。

然后我来做点评。

所以,学方剂的整个过程,就是在融合中基、中诊、中药的知识,在过程里纠正错误,补充缺失。

最重要的是,临床中,证与证之间是经常兼夹的,这一个方与另外一个方也经常需要混搭。我们学习时,就是不断地在重复、在应用,一个方子不是讲过之后就放下了,在应用中会不断重复提到。

更不用说讲完前面四门课,还有一个中成药的讲解,那又是一次总复习。

病案练习

学到最后,我还会给大家六十多个病案来做练习。

这些都是临床真实病案,病案病情的复杂度远超教材,我们自己来开处方,通过这些实际病案来检验知识的综合运用。

当然,这六十多个病案,我都会一一给大家做分析讲解。这样,之前学过的知识经过运用,又再梳理了一遍,还能够查漏补缺。

另外,还有志同道合的同学们可以互相交流,他们自己也创造了不少帮助学习的方式。


十年沉淀

有些朋友看过我在网上的中医基础理论教学视频,给了不少好评。这是10年前在大学课堂录的,规范环境下,讲得中规中矩,发挥有限。

我自认为,经过十年的沉淀,比从前肯定是有进步的。《寻回中医失落的元神》这套书,是这么多年来,我对中医的梳理与体悟。顺便卖下广告,这套书,其中一本已经翻印到第10次,另一本也去到第11次印刷。

也要感谢《中医文化必修课》这门课程,分享给大家中医文化的同时,也让我对中国文化、中医知识重新梳理,重新审视。

所以,不那么谦虚地说,我现在的上课水平,比10年前提高不少,也更能带领大家把握中医的原汁原味。而且线下课的感觉与线上课不同,线下课我熟悉的氛围与节奏,它能让我发挥与拓展的空间大了不少。

之所以这么说,也是知道现代人学中医,一怕学不通,二怕自以为学通了,其实学的并非原汁原味的中医。


学员如是说

这些年线下课程,对中医的普及传播,同学们的反馈最让我感到由衷欣慰。

线下课的《中医一年通》班,第四期的班长洪先生,是深圳市的政协委员,他这样描述我的课:

「潘老师讲的课既草根,又高大上!无论什么样的问题,都能根据不同的人、不同的理解能力,最终给出通俗易懂、接地气的答案。每一个知识点他都能给你掰开来,揉碎了来讲,让你真正达到理法方药上的通达有」「认识的名医有不少,能把课讲成潘老师这样的,目前很难找到第二个,开课至今我从不敢请假。」

确实,我上课的习惯就是不讲废话,时间宝贵,每分钟都力求给到大家知识点。学员间戏称这课是「全程无尿点」,大家都不敢中途上厕所,就是怕漏了知识点。

对于《中医一年通》的价格,有学员说:

「当我第一次看到这门课的价格时,心里还是会犹豫。但后来转念想:如果站在健康投资的角度,我应该是不会亏的。学习的内容能让自己和家人一辈子受益,从时间平均账上看下来,也是超值的。后来,透过不断的学习,在我的照顾下,家人越来越健康。现在回头再算这笔账,我非但不亏,还是蛮赚的。」

另外再回答一个问题,有的朋友问,怎么有的地方开的课程是三年,你这里才一年,到底能不能通?

其实,其他地方开三年也好,五年也好,如果大家有了解,就会发现这些课程包含范围较大,课程里有站桩、武术、饮食,还有一些文化课等。

而我们这门课,特点就在紧凑,浓缩的内容都是学中医必须的干货。至于站桩、武术、文化、饮食等课程,正安文化里也有开,但没有打包进《中医一年通》的课程,也是让大家有选择,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经济能力来做选择。


这算不算中医速成班?

可能有同学问:这算不算中医速成班?

通常听到「速成」这两个字,都不是褒义词。

会感觉是不是快速地糊弄过去,是不是只是让大家感受下中医,却解决不了实际问题。

是不是速成?我只能说,时间虽然只有1年,但就纯粹的中医知识来讲,给的可一点不含糊,只有多,不会少。尤其基础课是我一个老师教,全程贯穿地讲,知识点的融汇通达度上,是绝对有优势的;另外,四门课程安排都在我把握,省时也是自然的。而且,全程互动,更能保障知识点的消化吸收。

甚至敢说:学同样的课程,学员们会比大学的学生接受度与领悟度都好很多。

讲一个旁证的事实:我受过不少邀请,去给已经读过这几门课的院校学生或者是已经毕业的年青中医师作辅导,就是希望我能帮他们将《中基》、《中诊》、《中药》、《方剂》这四门课的知识融通起来。

因为他们表示,虽然这几门课都学过,知识点都有,但就是有分割感,应用时做不到融会贯通。

而《中医一年通》课程,过程中自然就会给大家串联起来。不至于四块拼图都有,却拼不起来。

可能又有同学问,我一个中医小白,没有中医基础,能不能学会中医?

要知道本科教育从高中招生,进到大学的这些学生也是中医小白,他们都能学会,一个社会经验更足、领会力更丰富的成年人,怎么会学不会?只能说,有心学,是肯定能学会的,并且能学得更好才是。

好了!说了这么多,是想从教学角度告诉大家,学习中医是可以省时省力的。做了三十七年老师,深切知道,老师怎么教,学生如何学,都决定了学习效率。


一年通课程重心

最后,说一下《中医一年通》课程,跟我们这门《中医文化必修课》有什么区别?

《中医文化必修课》的重心,是以中医为载体,结合中医的基本理念、基本框架和一些实用的常见知识点,让大家体会中医的文化背景和相关知识,但不是系统地讲授中基、中诊、中药、方剂以及内、外、妇、儿科的专业知识。

而《中医一年通》课程,重心就在于落地,我们会学到很系统、很具体的知识,并教会大家应用。

借用中医的「形-气-神」理论,《中医文化必修课》更多涉及的是中医内涵的「神」与「气」,但也参合了「形」。而一年通,重心涉及中医内涵的「形」与「气」,同时也反映了中医的「神」。

听过《中医文化必修课》,会对中医有个大体感觉,对中医的文化背景有了相对系统的了解。视野上去了,再来学习《中医一年通》课程,也会事半功倍。

对于中医学,形、气、神兼备,才可说有了得窥堂奥的钥匙。然后,功夫高低,全在个人的修行与造化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