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育,就是教孩子做梦的过程

 三成家庭教育 2019-07-30

100多年前,一位穷苦的牧羊人带着两个儿子以放羊为生。

有一天,在山坡上放羊,一群大雁从头顶飞过。儿子问父亲:“大雁飞往哪里去?”牧羊人回答:“它们到温暖的地方去,度过寒冬。”儿子羡慕不已:“要是我们也能像大雁一样能飞起来就好了。”

牧羊人沉默了一会儿,告诉儿子:“只要你们想,并不断努力,就一定能飞起来,去任何想去的地方。”

儿子牢牢记住了父亲的话,并一直努力着,多年之后,他们发明了飞机,果真飞了起来。

这两个孩子就是美国的莱特兄弟。


很多家长将自己的梦想强加给孩子,而对孩子自发形成的梦想加以否定,而不是因势利导。于是,梦想成了家长的要求,孩子被动地接受,也就没有了追梦的乐趣


泽远老师看过一个故事,一个孩子从小喜欢读书和写作,他的文字充满灵性,作文曾多次获奖。

但这个男孩的爸爸妈妈认为文学是虚无缥缈的东西,只有数理化才是靠得住的。

他们用粗暴的手法拿走男孩的文学书籍,不让他写作,让他专心学习数理化。他们扼杀了孩子对文学的兴趣,同时也扼杀了孩子对学习的兴趣。

那个男孩作文曾经写得很好的男孩,后来学了理科,成绩平平,考了一所三本院校,再也写不出一篇文章,每天在网络游戏中浑浑噩噩地混日子。

父母以爱之名义,以对孩子好的名义随意干涉孩子的选择,扼杀孩子的兴趣,看似是为了帮助孩子选择更平坦顺利的人生道路。

其实是剥夺了孩子的快乐,也剥夺了孩子成功和幸福的最大可能。


梦想的大小,以及正确与否,都无关紧要。关键是我们能够为梦想做些什么。在育儿教育上,要鼓励孩子树立梦想,并以梦想为牵引不断努力,这一过程远比梦想本身重要得多。



泽远老师认为,在育儿教育中,对于孩子提出的梦想,家长要学会用这一梦想引导他们成长。例如,孩子的愿望是成名一名科学家,家长就可以引导他为了实现你的梦想,必须多读课外书,保持对科学的兴趣,此外学习成绩也必须跟上,等等。这时孩子所做的努力就不是为了满足大人的要求,而是追逐自己的梦想,他们会更有乐趣、更有主动性。随着能力提升、见识增多,他们也会不断修正自己的梦想,直至将梦想变为理想,最终通过努力达成。



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梦想而奋斗。家长应该珍惜孩子有梦想这一与生俱来的能力,不管多么天马行空、异想天开,都不必大惊小怪,更不应指责,尊重孩子的天性,因势利导,做孩子梦想的助推手,让梦想放飞能力,牵引未来,莱特兄弟的飞翔梦正是从这里起航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