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近體詩入門(四)

 菖蒲泛舟 2019-07-30

 

第四講  詩鐘與楹聯

 

近體詩七律派生詩鐘(折枝詩)與楹聯。

七律有八句,每兩句為一聯,計四聯;首聯(第一、二句),頷聯(第三、四句),頸聯(第五、六句),尾聯(第七、八句)。中間兩聯即頷聯和頸聯,規定要用對仗(對偶)。因為古代出師檢閱、迎賓送客的儀仗隊,都兩兩相對,“對仗”就是由此得名的。

例如: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劍外忽傳收薊北,

 

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

 

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

 

便下襄陽向洛陽。

           

對仗要求出句和對句的詞組和詞性對得工整。換句話說,就是名詞對名詞(妻子——詩書,白日——青春);動詞對動詞(看——卷,放——作);副詞對副詞(何——欲,須——好);形容詞對形容詞。

折枝詩(亦稱詩鐘)。所謂折枝詩,顧名思義,是從一棵樹中折一花枝。如果把七言律詩譬作一花樹,折枝詩就是從七言律诗格律中摘取有對仗兩聯的聲律:

第一式(頷聯,即三、四句)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捲詩書喜欲狂。

第二式(颈联,即五、六句)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折枝詩一般拈兩個“眼字”(亦稱詩眼)凑成十四字一聯為主。“眼字”放在出句和對句的第一字即為第一唱,放在第二字即為第二唱,其他以此類推。一般說“眼字”可以對調,有的規定“眼字”不能對調,那就按規定辦事了。“眼字”就是題目。有了題目,就按七言律詩頷聯和頸聯的聲律造句。出句末字一要用仄聲字,對句末字一定要用平聲字。

禁毒先驅林則徐當學童時,老師拈“山”、“海”眼字,要學童作折枝詩,林則徐就以“海到無邊天作岸,山登絕頂我為峰”一聯給人耳目一新。這一折枝詩抒發了少年林則徐的壯懷與豪氣。又如林則徐少年時,有一次詩會當場命題的“夜窗”第一唱,林則徐吟道:“窗虛權借月棲榻,夜靜猛聞風打門。”從中可以看出林則徐才思敏捷,出口成章。為官以後林則徐經常攜同親朋好友,在福州西湖一帶,結社吟哦折枝詩。

折枝詩創作系當場出題,以鐘聲為號,限時完卷,所以又叫詩鐘。有關折枝詩創作,清·徐兆豐在《風月談餘錄》有記載:“構思時以寸香系(jì)縷上,綴以錢,下承盂,火焚縷斷,錢落盂響,雖佳卷亦不錄,故名曰詩鐘云。”

折技詩(又名詩鐘)含有鬥捷鬥巧、競賽遊戲性質。

福州是詩鐘活動的發源地,在《福州奇俗》一文中有二則記敍,是折枝詩性質最好的佐證:

有一次福州詩社以“花、女”第二唱集句徵詩。公佈時。狀元句為“青女素娥俱耐冷(李商隱),名花傾國兩相歡(李白)”;榜眼句為“商女不知亡國恨(杜牧),落花猶似墮樓人(杜牧)”;探花句為:“神女生涯原是夢(李商隱),落花時節又逢君(杜甫)。”一時詩壇轟動,傳為佳話。

據說,林琴南寓居北京時,常到福建會館參加折枝詩會,但屢次名落孫山。某次詩會嵌“天南海北”,有聯句云:“大海黃螺歸港北,滿天綠帽戴琴南。”眾皆以為是揶揄琴南之作,竟相取“元”。不料此聯卻是琴南作,他大笑說:“誰奈我何?今日我終於獨佔鰲頭!”說罷哄堂大笑。

折枝詩會固然含有競爭性質,但這類競爭是平等的。不管限定與不限定時間繳卷,每人都作等量折枝詩。選取辦法,仿科舉做法,分別取元(狀元)1首、眼(榜眼)1首、花(探花)1首、臚(傅臚)1首、錄2首、监4首、斗6首。然後按次第匡定分數,最後每人統計自己撰寫的折枝詩被選取所得的分數。以分數多寡,排列名次。

折枝詩是福建省特產,它以獨特的詩歌風格贏得了人們的喜愛,它可比文藝園中一朵奇葩,供人們品賞、玩味。當前詩社遍佈八閩大地,活動內容,以寫折枝詩為主。(當前有的折枝詩創作大多數把“限時完卷”改為“限時日完卷。”)

折枝詩短小精悍,在短短的十四字,可以詠史、賦物、言情、說理。本人結合自己創作的折枝詩,加以說明。

一、詠史:用折枝詩格式結合“眼字”的啟迪表示自己對歷史人物的看法,鞭撻封建帝王的冷酷無情。

騅馬烏江還戀主,赤龍雲夢不親臣(龍馬第二唱)

《中國歷史》第一冊是這樣敍述《楚漢戰爭》的:“戰爭初期,項羽在兵力上佔優勢,劉邦經常打敗仗。但是劉邦注意收攬民心,善於用人,又有富饒的關中作根據地。因此漢軍逐漸由弱變強,反敗為勝。後來,劉邦和大將韓信等率大軍進擊項羽,在垓下把楚軍重重包圍……項羽被迫自殺。”據蔡東藩的《前漢演義》敍述隨項羽征戰多年的烏騅馬,在主人死後,不飲不食,不久也死了。而“赤龍”下凡的劉邦稱帝后,為了排除異姓王,就假裝游覽雲夢澤。把為西漢王朝立下汗馬功勞的韩信擒拿,並處以極刑。

二、賦物:用折枝詩格式,根據表示事物或表示性質和狀態的“眼字”來描繪八閩的武夷山、鼓山的綺麗風光及家鄉下沙海邊、城關塔山、汾陽溪等景色優美的角落。

五嶽有山皆勝地,八閩無水不桃源(八五第一唱)
石鼓重峰憑檻立,武夷九曲繞魂來(重九第三唱)
泉過家門清似洗,竹籠山壑翠如流(家山第三唱)
汾溪九曲凝新旭,聖塔重光接彩霞(重九第三唱)

雙澗泉聲流筆底,春山樹影漾燈前(雙春第一唱)
依嶺原知山樂趣,臨溪何礙水長喧(長樂第六唱)
晚秋枕聽前溪水,晴曉亭看聖塔山(晚晴第一唱)
月臺雲淡宵如晝,溪澗風清夏若秋(溪月第一唱)
曾戀山溪尋勝景,每翻書卷找名詩(書山第三唱)
新地同遊君作畫,明軒獨坐我吟詩(明新第一唱)

風波世路尋常憶,光景家山仔細吟(風光第一唱)
巉石吻濤依海立,彩雲戀月傍天飛(海天第六唱)

晓日片時紅海角,春風一夜綠天涯(海天第六唱)
梓里山牽遊子夢,天涯家系故園情(家山第三唱)

三、言情:用折枝詩格式,結合“眼字”的詩情畫意,勾起對古典名著《紅樓夢》、《西廂記》及《故鄉的榕樹》最精彩場景的回憶。

竹影瀟湘詩侶節,月光普救玉人情(眼字“詩人節”分嵌上下句)

晴送蘭舟遊子夢,晚涼榕樹故鄉心。(晚晴第一唱)

四、論理:用折枝詩的格式,根據“眼字”的含義,體現事物典型意義。

走馬看花浮面景,飛龍破壁點睛功。(龍馬第二唱)
運當盛處須長省,境到窮時要樂觀。(長樂第六唱)

楹聯(對聯)與折枝詩是一對孿生兄弟。因為對聯雕刻、張貼在左右相稱的石柱或木柱上,這就是楹聯由此得名。

對聯多以五字句及七字句為主,律詩中的頷聯和頸聯包含、概括對聯的特點,可以說對聯是律詩中的頷聯或頸聯延伸或縮短。對聯長短不一。最短二字句,如“國富”對“民強”;“山明”對“水秀”。最長九十字句,如清·孫髯翁題昆明大觀樓楹聯。這副上下聯各用九十個字,合起來一百八十個字,號稱天下第一長聯。

對聯的定格是上聯(出句)和下聯(對句)。上下兩句對偶,是對聯最主要的特點。

由於對聯長短不一,在詞性、詞義和聲律對仗方面沒有律詩那樣嚴格,詞性寬對是家常便飯。所謂寬對,一般詞性相對、句型相同就可以了。從收集古今對聯書上,發現一些現象如:夜(時令)對天(天文);淚(形體)對愁(人事);萬(數目)對白(顏色)等不一而足。

古代音韵一拍最多兩個實音,即兩個字,如平平、仄仄。對聯在平仄聲搭配上有更大的自由,允許上下聯同聲字連用兩、三個以後再換不同聲的字(即平平平仄對平平平平),但如果連用四個或更多的同聲字後,再換用不同聲的字就不行了。因為那樣就顯得單調,失去節奏感了。

對聯是由五律、七律格律衍生的,有的長聯就是由五律、七律聯合而成。現舉二例加以說明。

一句五言與一句七言聯合:

萬態幻雲煙,衹有溯游鷗自在;

孤懷對山水,幾回清淺鶴歸來。

(江西九江甘棠湖水亭联)

二句五言與一句七言聯合:

勝地據淮南,看雲景當空,與水平分秋一色;

扁舟過橋下,聞簫聲何處,有風吹到月三更。

(楊州小金山聯)

對聯沒有標點符號加以斷句。我們欣賞長聯時不妨先找出五言或七言之句,然後再加以理解。

對聯與律詩韵律一樣,上聯末字一定要用仄聲字,下聯末字一定要用平聲字。由於不理解對聯的上聯與下聯的平仄聲安排,以致街道店鋪、住家門檻,上下聯顛倒現象比比皆是。一九九七建成的長樂市“北門公園”山門亭,由於上下聯顛倒,最後只好搭架處理,磨平石柱,重新雕刻。為了加深理解這一問題,現將“馬鐸中狀元”傳說敍述如下:

馬鐸,長樂嶺南村人。據《長樂縣誌》記載:“明永樂十年壬辰(1412年),賜進士第一,授翰林修撰。”永樂九年,馬鐸入京會試。一天,正沿著一條狹窄的田埂趕路,半途見—農婦挑柴過來。誰讓路難以解決,農婦把腳上繡著菊花的青鞋一翹詠道:“青鞋繡菊,朝朝踢露蕊難開”,要馬鐸應對。馬鐸犯愁了,越想越覺得實在對不上,最後只好涉水讓路了。殿試時,永樂帝攤開扇子,出了上聯:“白扇畫梅,日日迎風花不發”,馬鐸才把農婦的聯句對上:“青鞋繡菊,朝朝踢露蕊難開。”馬鐸進京考試,路遇農婦,她吟的句子最後是平聲字“開”。這說明農婦詠出了下聯句,要馬鐸對上聯句,難怪馬鐸百思不得其解,只好讓路了。

1996年6月,本人為鹿屏山(亦稱六平山)新建門亭撰写几副對聯,其中一副:

勝跡踞吳航美景良辰同鑒賞

摩崖冠長樂奇文妙句共推敲

有的同志提出“勝跡踞吳航……”對“摩崖冠長樂”有疑義,認為“踞”(jù)與“冠”(guàn)都是仄聲字,怎麼能談得對偶句呢?“冠”讀二音,①guān解釋帽子,是平聲調;②guàn解釋“第一”意思,如冠軍,讀仄聲調。“摩崖冠長樂”的“冠”,理解“第一”意思,應讀guàn,是屬仄聲。但這裏一定要用仄聲字,才能合乎聲律(“聲”指平仄而言;“律”指的平仄分佈規律。)為什麼?

撰寫對聯與撰寫律詩絕句一樣要“拗救”,所謂拗救,即前面一字用“拗”,後面必須用“救”,加以補償,意思是該用平聲的地方用於仄聲,後面必須在適當的位置上補償一個平聲字。拗救有兩種,對句相救和本句自救。唐朝詩聖杜甫的拗救技巧,輕車熟路,得心應手。正如語言學家、北大教授王力說的:“拗救的作家,以唐詩較為常見,宋代以後,講究音律的詩人蘇軾、陸遊等仍舊精於此道。”(引自王力《詩詞格律》)

既然對聯是由律詩中的頷聯和頸聯引伸出來,律詩中的本句自救格式,自然會運用到撰寫楹聯上。
    五言“平平平仄仄”,本句相救為“平平仄平仄”;七言“仄仄平平平仄仄”,本句相救為“仄仄平平仄平仄”。這樣拗救辦法,在歷代楹聯中司空見慣。
    現舉二例加以說明。

萬態幻雲煙衹有溯游鷗自在;

孤懷对山水幾回清淺鶴歸來。

 

勝地據淮南看雲影當空與水平分秋一色

扁舟過橋下聞簫聲何處有風吹到月三更

“孤懷对山水”、“扁舟過橋下”都是“平平平仄仄”變成“平平仄平仄”。仄聲字“對”和在這裏讀仄聲字的“過”來救平聲字“山”和“橋”。現言歸正傳吧!鹿屏山楹聯“勝跡踞吳航……”對“摩崖冠長樂……”因為“吳航”、“長樂”地名,不能隨便更改,吳航(平平)聲。按對楹聯正格來說就是“平平平仄仄”對“仄仄仄平平”。由於“長”(平)聲調關係,衹好採取拗救辦法,即用“平平仄平仄”來對上。“冠”字用在這裏既合乎詞義,又救平聲“長”的作用,這難道不是一舉兩得嗎?

對聯是中華民族文化瑰寶,在文苑中佔有一席之地。寺廊園林、亭榭樓閣許多對仗工穩、清新雋永的對聯起了錦上添花的作用。婚喪喜慶更是楹聯滿堂,美不勝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